王滶派人出來談判,說是隻要見到王直的老母髮妻,便徹底屈服,解散底下三千部眾。得知情況後,俞大猷和戚繼光眉頭頓舒,相顧大笑,這事胡宗憲就根本沒向兩人隱瞞。因此兩人都是知道“王直的老母髮妻”,早死在監獄裏。如今王滶還想見人,那是萬萬做不到的。既然在王滶眼中,此二人如此重要,那麽就可借題發揮,激怒他先動手,再趁機反撲剿滅。如今作為對手的解放軍不僅人少,更失了地利。在己方絕對優勢兵力的海陸包圍攻擊下,必可輕易全殲。
戚繼光讓來人回告王滶,就說王直的老母髮妻幾年前早死了。別說沒有活人,其實連屍骨都不知道上哪了。
王滶聽罷,果然大怒,不顧一切,立即處死夏正,並下令開火。兩軍陷入激烈交鋒。俞大猷和戚繼光從前都沒實打實地和解放軍交過手,認為和那些不堪一擊的盜寇應該差不多。而且就算再勇猛善戰,在人數已少,又失先機和地利的情況下,應該成不了氣候。
哪知開打後,官軍根本占不到上風。要不是解放軍船偏少,而官軍船隻眾多,將港口完全封住,隻怕能讓解放軍突圍而走。
雖然戰況不利,俞大猷和戚繼光卻依舊胸有成竹,畢竟解放軍已經陷在重圍裏了。己方的後勤供給及生力軍都是源源不斷。而解放軍無論人員還是物資,都是越戰越少。勝負隻是時間問題。
激戰正酣,而解放軍疲態漸露,俞大猷和戚繼光見不出所料,提前回營喝起了慶功酒。雖然這次傷亡很大,但畢竟應該是剿滅海寇的最後一戰。付出大些,也無所謂。能夠永絕後患,才是最要緊的事。王直已死,而這些人又不安分。怎麽想,都是徹底剿滅,最讓人安心。欽差大人王本固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突然杭州府衙有加急密令送至。俞大猷和戚繼光連忙摒退下屬,然後拆信同觀。信是胡宗憲親寫的,裏邊說到,欽差王本固已接旨回京,而軍政大權一併交還;還請俞、戚兩位將軍如前一般,服從號令。
信紙當中竟然還夾有一張小字條。戚繼光先看了,卻隻有兩個詞、八個字,沒頭沒腦,正是“鳥盡弓藏,網開一麵”。
戚繼光若有所思,又將字條給俞大猷看了,然後放進嘴裏,嚼咽下肚,順著再端起碗,吞了好大一口酒。才問向俞大猷:“你看如何?”
俞大猷蹙起眉頭,好好想了一陣,回覆:“胡大人待你我不薄,領命便是。”
戚繼光哈哈大笑說:“正合我意。”起身走到外邊,傳令下去:戰事慘烈,傷亡過大,需收軍回營,好生休養,擇機再戰不遲。
原本十拿九穩的一仗,就這麽半途而廢了。
由於官兵退得太急,直接放棄了那些因交戰而殘損,甚至覆沒的船隻。
解放軍立即打撈修繕,加上原有的船隻,勉強湊起一支足夠所有戰士轉移撤退的船隊。
有許多人提出,幹脆重回扶桑。王滶卻斷然否決了,打算留下來,為義父王直及自己的老母髮妻報仇。
解放軍從舟山出發,來到福建,襲擾沿海居民。並輾轉活動於福建、廣東一帶,大肆報復。
大約一年多後,王滶不慎戰死。部眾頓時分崩離析,一些立即回返日本,另一些則分散到大明沿海各處,或暗中從良,或繼續頑抗,不一而足。但明顯大勢已去,威脅也不如從前。這時正是1561年。
四百零四、大結局之胡宗憲與嚴嵩
更新時間2013-11-27 23:18:19 字數:1659
話說,王本固前腳剛走,又一道聖旨發到杭州,卻是讓胡宗憲進京奏事,按21世紀的說法便是向皇帝匯報工作。
胡宗憲心裏亮堂得很,嘉靖極有可能要卸磨殺驢、兔死狐烹。自己是封疆大吏,守土一方。嘉靖若要對自己不利,必須先把自己挪挪地方。
胡宗憲想了想,給前線正在圍攻王滶部眾的俞大猷和戚繼光發去一封密信。然後才施施然上路。
胡宗憲一到北京,果然便遭到錦衣衛的秘密軟禁。但很快便又給放出來了。原是南方有消息傳來,王直義子王滶於圍困中逃脫,繼續作亂。已經平定許久的江南,又重陷危機之中。
嘉靖皇帝為穩定人心,不但不降罪給胡宗憲,反而對他論功行賞。隻是雖然南方危急,卻不讓胡宗憲回去,晉升他為兵部尚書,於京中留任。
胡宗憲深知嘉靖如此做的真正用意,那便是調虎離山、釜底抽薪。或許南方動亂一停,嘉靖就又要對自己不利。
胡宗憲早知了這狗皇帝的尿性,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並沒有太多想法。隻是又考慮到當自己徹底失去價值,遭受處理時,必定連累到恩師嚴嵩。
以如今自己和恩師嚴嵩的關係,皇上絕對不可能僅處理一個,而不株連另一個。恩師已明顯失了寵。那麽隻有拚命保全自己,讓皇上無法處理,才能變相地維護住恩師的地位。
胡宗憲利用自己身為兵部尚書的職權,準許戚繼光招募和訓練“私兵”,也就是後世廣為傳頌的“戚家軍”。
戚繼光其實早就有這麽一個想法,也曾向兵部建言,但是幾次都未得到批準。戚繼光的初衷也是好的。他在帶兵打仗時,明顯感覺到官軍日常缺乏操練,戰時缺乏勇氣和鬥誌。由於大明軍製的局限,武將和士兵並沒有多大聯繫。士兵平時不歸將軍管,隻有臨戰,才被徵召,歸屬將軍指揮。這樣的軍隊用起來,是不會趁手的。
戚繼光讓來人回告王滶,就說王直的老母髮妻幾年前早死了。別說沒有活人,其實連屍骨都不知道上哪了。
王滶聽罷,果然大怒,不顧一切,立即處死夏正,並下令開火。兩軍陷入激烈交鋒。俞大猷和戚繼光從前都沒實打實地和解放軍交過手,認為和那些不堪一擊的盜寇應該差不多。而且就算再勇猛善戰,在人數已少,又失先機和地利的情況下,應該成不了氣候。
哪知開打後,官軍根本占不到上風。要不是解放軍船偏少,而官軍船隻眾多,將港口完全封住,隻怕能讓解放軍突圍而走。
雖然戰況不利,俞大猷和戚繼光卻依舊胸有成竹,畢竟解放軍已經陷在重圍裏了。己方的後勤供給及生力軍都是源源不斷。而解放軍無論人員還是物資,都是越戰越少。勝負隻是時間問題。
激戰正酣,而解放軍疲態漸露,俞大猷和戚繼光見不出所料,提前回營喝起了慶功酒。雖然這次傷亡很大,但畢竟應該是剿滅海寇的最後一戰。付出大些,也無所謂。能夠永絕後患,才是最要緊的事。王直已死,而這些人又不安分。怎麽想,都是徹底剿滅,最讓人安心。欽差大人王本固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突然杭州府衙有加急密令送至。俞大猷和戚繼光連忙摒退下屬,然後拆信同觀。信是胡宗憲親寫的,裏邊說到,欽差王本固已接旨回京,而軍政大權一併交還;還請俞、戚兩位將軍如前一般,服從號令。
信紙當中竟然還夾有一張小字條。戚繼光先看了,卻隻有兩個詞、八個字,沒頭沒腦,正是“鳥盡弓藏,網開一麵”。
戚繼光若有所思,又將字條給俞大猷看了,然後放進嘴裏,嚼咽下肚,順著再端起碗,吞了好大一口酒。才問向俞大猷:“你看如何?”
俞大猷蹙起眉頭,好好想了一陣,回覆:“胡大人待你我不薄,領命便是。”
戚繼光哈哈大笑說:“正合我意。”起身走到外邊,傳令下去:戰事慘烈,傷亡過大,需收軍回營,好生休養,擇機再戰不遲。
原本十拿九穩的一仗,就這麽半途而廢了。
由於官兵退得太急,直接放棄了那些因交戰而殘損,甚至覆沒的船隻。
解放軍立即打撈修繕,加上原有的船隻,勉強湊起一支足夠所有戰士轉移撤退的船隊。
有許多人提出,幹脆重回扶桑。王滶卻斷然否決了,打算留下來,為義父王直及自己的老母髮妻報仇。
解放軍從舟山出發,來到福建,襲擾沿海居民。並輾轉活動於福建、廣東一帶,大肆報復。
大約一年多後,王滶不慎戰死。部眾頓時分崩離析,一些立即回返日本,另一些則分散到大明沿海各處,或暗中從良,或繼續頑抗,不一而足。但明顯大勢已去,威脅也不如從前。這時正是1561年。
四百零四、大結局之胡宗憲與嚴嵩
更新時間2013-11-27 23:18:19 字數:1659
話說,王本固前腳剛走,又一道聖旨發到杭州,卻是讓胡宗憲進京奏事,按21世紀的說法便是向皇帝匯報工作。
胡宗憲心裏亮堂得很,嘉靖極有可能要卸磨殺驢、兔死狐烹。自己是封疆大吏,守土一方。嘉靖若要對自己不利,必須先把自己挪挪地方。
胡宗憲想了想,給前線正在圍攻王滶部眾的俞大猷和戚繼光發去一封密信。然後才施施然上路。
胡宗憲一到北京,果然便遭到錦衣衛的秘密軟禁。但很快便又給放出來了。原是南方有消息傳來,王直義子王滶於圍困中逃脫,繼續作亂。已經平定許久的江南,又重陷危機之中。
嘉靖皇帝為穩定人心,不但不降罪給胡宗憲,反而對他論功行賞。隻是雖然南方危急,卻不讓胡宗憲回去,晉升他為兵部尚書,於京中留任。
胡宗憲深知嘉靖如此做的真正用意,那便是調虎離山、釜底抽薪。或許南方動亂一停,嘉靖就又要對自己不利。
胡宗憲早知了這狗皇帝的尿性,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並沒有太多想法。隻是又考慮到當自己徹底失去價值,遭受處理時,必定連累到恩師嚴嵩。
以如今自己和恩師嚴嵩的關係,皇上絕對不可能僅處理一個,而不株連另一個。恩師已明顯失了寵。那麽隻有拚命保全自己,讓皇上無法處理,才能變相地維護住恩師的地位。
胡宗憲利用自己身為兵部尚書的職權,準許戚繼光招募和訓練“私兵”,也就是後世廣為傳頌的“戚家軍”。
戚繼光其實早就有這麽一個想法,也曾向兵部建言,但是幾次都未得到批準。戚繼光的初衷也是好的。他在帶兵打仗時,明顯感覺到官軍日常缺乏操練,戰時缺乏勇氣和鬥誌。由於大明軍製的局限,武將和士兵並沒有多大聯繫。士兵平時不歸將軍管,隻有臨戰,才被徵召,歸屬將軍指揮。這樣的軍隊用起來,是不會趁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