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明顯反應慢了,此刻也急喊道:“高麗兒郎們,一起回家!!”惶惶間,也有不少人靠了過去。
場中又爆出個高音:“大家別急,跟隨上帝和耶穌才是正道。不如聽從神父的安排。”此話一出,猶如暗夜燈塔,指引了又一批完全不知所措的迷途羔羊。
當混亂落幕,恢復正常後,幾乎每個人都選擇了未來的去處。塵歸塵、土歸土。大明人中願意回去大陸的,都已在那邊了。本就不想回的,此時大多都決定了去台灣或者琉球。而高麗人很多都要回鄉。至於扶桑人,當然哪都不去,一心留在本島。散去回家的,也有不少。
早先去大明的那批,雖然帶去了又新又大的船,但是那些落了伍的舊式船大多都還剩在長崎。要去各處,奔前程的戰士們,擠一擠,還是都能載上的。
於是守在日本的這批解放軍戰士,要走走、要留留,忽得便散了夥。人心本就不穩,這下得了準令,哪裏還會耽擱。各奔東西,在所難免。
暫時剩下的人也因意見不同,分成了兩半。一半決定聽從神父班傑明的安排,其中大明人、高麗人和扶桑人都有。另一半則以河尻秀隆的親信為主幹,扶桑人占了多數。
河尻秀隆因為後續王直還有個“接其家眷赴大明”的命令,特意組織了這批人不散。在大部隊解散後,便從海路趕赴尾張。河尻秀隆本人是不想後半生都留在大明的,因此準備完成任務後,還是返回扶桑。
500年前的解放軍轟轟烈烈地幹了場大革命。可惜因為首領犯了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遭受了不該有的重大失利。也使得好不容易開創起來的革命局麵,幾乎喪失殆盡。但革命之火畢竟尚未完全熄滅。隻要時機合適,還是會重新燃起。
大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告訴誌士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輕易放棄革命成果,轉而向反、動、勢、力屈服和投降,都是不可饒恕的罪過。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不說,更有許多人會白白犧牲。
而那位首領雖然一心投降,卻也沒能得到善終。不僅被投入了監獄,而最後的下場,也隻剩荒墳一座,漸漸被歷史遺忘。
原本完全可以成為開國之祖,親手打造一個新紀元,可惜選擇了錯誤的路線,葬送了往昔的輝煌。
命運有時明明已掌握在手中,卻又讓它給溜走了。影響個人前途便也罷了,偏偏還斷送了革命事業。可悲!可嘆!
三百七十七、河尻秀隆的覺悟
更新時間2013-10-23 22:12:09 字數:1790
接上回,正所謂:“一枝獨秀梅,兩行傷心淚”。因為革命領袖錯誤地選擇了不歸路,使得革命隊伍很快便冰消瓦解。從此形勢急轉,氣象反覆。
成王敗寇。這樣的革命領袖註定不被正史重視,最終隻能留下似有若無、或真還幻的口口相傳的久遠傳說。那就是關於“一枝梅”的故事。它隨著四散開來的革命戰士,在各地一直流傳下來。卻又版本各異、模糊不清,除了一個統一的名頭“一枝梅”外,幾乎再無共通之處。整個東亞似乎都有他的影子。在不斷轉述與遺忘中,故事開始充滿了誇張和虛構。像一隻變形蟲,百變多樣,卻難識真麵目。因為真相,早已深深地掩埋在歷史的沉積中。曾經有人行俠仗義、懲奸罰惡;曾經有人呼嘯海上,強橫一時;但已註定該被遺忘和埋藏。
神說:“我給你機會,就是讓你瘋狂;若你被滅亡,那是因為你還遠不夠瘋狂。”
話說,河尻秀隆趕到了尾張,準備接出王直的家眷。沒料到,直接被得知緣由的鬆岡則方,帶人攔住了。
兩邊人馬對峙。河尻秀隆來到前麵,對著鬆岡則方,行了軍禮,然後說:“鬆岡將軍,我是奉了大王的命令,來接王妃和王子,去大明的。還希望您不要阻攔。”
鬆岡則方說:“我二弟雖有過人之處,但頭腦愚笨。而你接到什麽狗屁命令,竟然把軍隊都解散了。這還不算,竟然還有臉,到這裏來接他的家眷。”頓了頓,抬高聲音又說:“你可知道,這麽做,完全是要害死他們嗎?”
河尻秀隆被罵個狗血淋頭,但也因腦子遲鈍,仍一頭霧水,說:“我全是照大王的命令行事,怎麽會存了害心?你不要血口噴人!”
鬆岡則方接著說:“你的大王如今陷在大明,危機重重。而留在扶桑的大軍,就是他生命安全的最後保障。但是你竟然糊塗到這樣的地步,直接就解散軍隊。難道你就不先懷疑一下,這個命令是真是假,又到底是不是因為受逼迫,而發出?”
河尻秀隆立刻就傻在了那裏,臉色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雖說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但特殊狀況下,盲目服從命令,又極可能導致災難。尤其是在當前這種相隔遙遠、溝通困難、真相不明的情況下,又怎能保證命令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更何況,這發出命令的人,是個公認的“傻子”。
如果命令有誤,還繼續往下執行,隻會讓情況更糟糕。把大王的家眷,接去大明,會不會導致再一次的羊入虎口?很難預料,又極有可能。
河尻秀隆頓時陷入了兩難之境。若沒錯,大王的命令就該繼續嚴格執行到位;若已錯了,似乎也隻能錯上加錯。於是河尻秀隆想了想後,還是說:“令信確實是大王親手筆跡。我相信,大王如果在大明身處危險的話,是不會讓我送他家眷過去的。”
場中又爆出個高音:“大家別急,跟隨上帝和耶穌才是正道。不如聽從神父的安排。”此話一出,猶如暗夜燈塔,指引了又一批完全不知所措的迷途羔羊。
當混亂落幕,恢復正常後,幾乎每個人都選擇了未來的去處。塵歸塵、土歸土。大明人中願意回去大陸的,都已在那邊了。本就不想回的,此時大多都決定了去台灣或者琉球。而高麗人很多都要回鄉。至於扶桑人,當然哪都不去,一心留在本島。散去回家的,也有不少。
早先去大明的那批,雖然帶去了又新又大的船,但是那些落了伍的舊式船大多都還剩在長崎。要去各處,奔前程的戰士們,擠一擠,還是都能載上的。
於是守在日本的這批解放軍戰士,要走走、要留留,忽得便散了夥。人心本就不穩,這下得了準令,哪裏還會耽擱。各奔東西,在所難免。
暫時剩下的人也因意見不同,分成了兩半。一半決定聽從神父班傑明的安排,其中大明人、高麗人和扶桑人都有。另一半則以河尻秀隆的親信為主幹,扶桑人占了多數。
河尻秀隆因為後續王直還有個“接其家眷赴大明”的命令,特意組織了這批人不散。在大部隊解散後,便從海路趕赴尾張。河尻秀隆本人是不想後半生都留在大明的,因此準備完成任務後,還是返回扶桑。
500年前的解放軍轟轟烈烈地幹了場大革命。可惜因為首領犯了嚴重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遭受了不該有的重大失利。也使得好不容易開創起來的革命局麵,幾乎喪失殆盡。但革命之火畢竟尚未完全熄滅。隻要時機合適,還是會重新燃起。
大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告訴誌士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輕易放棄革命成果,轉而向反、動、勢、力屈服和投降,都是不可饒恕的罪過。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不說,更有許多人會白白犧牲。
而那位首領雖然一心投降,卻也沒能得到善終。不僅被投入了監獄,而最後的下場,也隻剩荒墳一座,漸漸被歷史遺忘。
原本完全可以成為開國之祖,親手打造一個新紀元,可惜選擇了錯誤的路線,葬送了往昔的輝煌。
命運有時明明已掌握在手中,卻又讓它給溜走了。影響個人前途便也罷了,偏偏還斷送了革命事業。可悲!可嘆!
三百七十七、河尻秀隆的覺悟
更新時間2013-10-23 22:12:09 字數:1790
接上回,正所謂:“一枝獨秀梅,兩行傷心淚”。因為革命領袖錯誤地選擇了不歸路,使得革命隊伍很快便冰消瓦解。從此形勢急轉,氣象反覆。
成王敗寇。這樣的革命領袖註定不被正史重視,最終隻能留下似有若無、或真還幻的口口相傳的久遠傳說。那就是關於“一枝梅”的故事。它隨著四散開來的革命戰士,在各地一直流傳下來。卻又版本各異、模糊不清,除了一個統一的名頭“一枝梅”外,幾乎再無共通之處。整個東亞似乎都有他的影子。在不斷轉述與遺忘中,故事開始充滿了誇張和虛構。像一隻變形蟲,百變多樣,卻難識真麵目。因為真相,早已深深地掩埋在歷史的沉積中。曾經有人行俠仗義、懲奸罰惡;曾經有人呼嘯海上,強橫一時;但已註定該被遺忘和埋藏。
神說:“我給你機會,就是讓你瘋狂;若你被滅亡,那是因為你還遠不夠瘋狂。”
話說,河尻秀隆趕到了尾張,準備接出王直的家眷。沒料到,直接被得知緣由的鬆岡則方,帶人攔住了。
兩邊人馬對峙。河尻秀隆來到前麵,對著鬆岡則方,行了軍禮,然後說:“鬆岡將軍,我是奉了大王的命令,來接王妃和王子,去大明的。還希望您不要阻攔。”
鬆岡則方說:“我二弟雖有過人之處,但頭腦愚笨。而你接到什麽狗屁命令,竟然把軍隊都解散了。這還不算,竟然還有臉,到這裏來接他的家眷。”頓了頓,抬高聲音又說:“你可知道,這麽做,完全是要害死他們嗎?”
河尻秀隆被罵個狗血淋頭,但也因腦子遲鈍,仍一頭霧水,說:“我全是照大王的命令行事,怎麽會存了害心?你不要血口噴人!”
鬆岡則方接著說:“你的大王如今陷在大明,危機重重。而留在扶桑的大軍,就是他生命安全的最後保障。但是你竟然糊塗到這樣的地步,直接就解散軍隊。難道你就不先懷疑一下,這個命令是真是假,又到底是不是因為受逼迫,而發出?”
河尻秀隆立刻就傻在了那裏,臉色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雖說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但特殊狀況下,盲目服從命令,又極可能導致災難。尤其是在當前這種相隔遙遠、溝通困難、真相不明的情況下,又怎能保證命令的真實性與準確性?更何況,這發出命令的人,是個公認的“傻子”。
如果命令有誤,還繼續往下執行,隻會讓情況更糟糕。把大王的家眷,接去大明,會不會導致再一次的羊入虎口?很難預料,又極有可能。
河尻秀隆頓時陷入了兩難之境。若沒錯,大王的命令就該繼續嚴格執行到位;若已錯了,似乎也隻能錯上加錯。於是河尻秀隆想了想後,還是說:“令信確實是大王親手筆跡。我相信,大王如果在大明身處危險的話,是不會讓我送他家眷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