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雖然明白道三不過還是在耍心計,但心裏邊還是領了他這個情。解放軍遲早要對付那些舊大名,奪他們的權,收他們的地。盡管他們表了態臣服,但解放軍需要完整地治理日本。道三主動讓出美濃,可以在這件事上,起到一個榜樣性的作用。這才是王直最看中的。連道三這樣的強勢大名,都這麽做了,更何況其他人呢。王直樂意看到,眾大名的紛紛效仿。而相對應的,王直也必須給這個榜樣特別的優待,否則這種“效仿”,就不會發生。“讓道三的後人牽馬”肯定不能算優待,起碼得賜個大官。而作為正室的濃姬,也不能再接著冷落。貌似王直初時,對她還稍有興趣外,娶了明珠後,便不理不睬,一味地軟禁。讓她猶如“罰入冷宮”。而明珠倒是不久便又懷孕,足月後,替王直產下一子。王直以自己名字“直”的同義詞——“正”,來命名這個兒子。顯然已經對他相當重視,看作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濃姬的地位每況愈下,甚至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沒有過實際的地位。似乎在王直的眼裏,她就是一個人質加囚犯。
由於王直的第二身份——“織田信長”,是未公開的。與道三的翁婿關係,也暫時隻能秘而不宣。所以雖然道三打定主意獻地,王直卻不能馬上就過去接收。否則便暴露“真實身份”了不是。隻能先心領了這番好意,待時機成熟,再走這一步。因此,客客氣氣地先回了一封信,並沒有實質性地進展。而對於道三的“將稻葉山城作為中都”的建議,雖然心動,但中都畢竟已經開建,也遺憾地擱置了。
讓王直沒想到的是,道三預備向他獻出美濃的主意,雖然由於時機關係,沒有真正落實,卻也給道三帶來了殺生之禍。
另表一事,能給王直牽馬的人,那可也是不一般的。譬如說豐臣秀吉,就是給王直牽馬,後來得了境遇的“幹活”。道三讓他的後代給王直牽馬。說不準,也能與豐臣秀吉一般氣候。不過話說回來,王直如今已給豐臣秀吉,暗中打上了“永不敘用”的標籤。雖然是義弟,但由於私自犯明,闖下大禍,如今也僅同囚犯。情分盡失,若不是當初結拜時留有誓言,隻怕已將他除掉。
兩百九十八、招甚鳥安
更新時間2013-4-30 22:10:50 字數:1178
大明來人了,一位叫蔣洲,另一位叫陳可願。名頭上都是胡宗憲的門下賓客。這大大出乎王直的意料,甚至讓他感到無比震怒。並非因為這兩人此行的目的,是過來招安。而是某個人,或者說某一群人,完全失去了起碼的準則。而那個人卻是王滶。
解放軍與大明已經交惡。先是為“改革開放”,後是為豐臣秀吉的“私犯大陸”。反正已是“水火之勢”。也因為有些這方麵的考慮,王直定下了“先征服日本,後西進美洲”的全新戰略構想。不願與大明再有一絲一毫的利害衝突。
照理說,王滶發現大明那邊來了招安的使者,就應立即強製遣返。根本不該,帶到中都,並且向自己引薦。這幾乎就是背叛的行為。
大明的使者先是乘船到了長崎。解放軍戰士見來者不善,便抓扣了起來。按照規矩,最好的做法是遣返,就算是處決。以兩邊的敵對關係,也屬正常。但當戰士們將人帶去給王滶發落時,王滶問了情況,竟然視作上賓。而且隨船護送到了中都。
王滶如今可是王直身邊的紅人。豐臣秀吉一倒,海軍的大權便轉到了他手裏。王直需要留在建設中的中都坐鎮。而與日本各地、海外諸島的商貨經營、物資運轉,大部都賴海軍完成。駐軍建城本就需要大量的給養和物料。因此王滶並沒有待在中都,大多數時間都在長崎這個解放軍海軍主基地,負責船隻的調度。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同當初的豐臣秀吉一樣,失去了首領王直的直接管控,極易不服號令、自作主張。
就像這次一樣,明明王直已經將“東進”視為主要目標。王滶卻不知好歹地引了大明招安的使者來相見。說嚴重點,是對他這個義父的“忤逆”。
因此王直在怒罵了一聲“招甚鳥安”後,拒不接見使者。甚至當場下了逐客令。讓來人怎麽來的,就怎麽回去。
雖然王直也曾一門心思,想受大明招安,做個逍遙王爺。但由於在“改革開放”上的寸步不讓,讓這事成了泡影。如今時過境遷,王直也另有打算,準備率領解放軍吞了日本後,東占美洲。與大明朝廷更加格格不入。一個在西,另一個卻想往東。老死不相往來的事,都有可能發生。怎願領受這個什麽招安。都已經自立為王,樂得快活,革命事業上也可大有作為,何必再尋思去作那封建主義的奴才。若說之前,是沒考慮周全,鑽進了讓大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牛角尖、死胡同。如今眼界一廣,隻要解放軍把海外之地都占了。普天之下,真正都成了中華領土。就不必要向“外”開放了,全在“內”了嘛。所以說,解放軍還是一門心思搞海外擴張更好。從長遠看,對中華民族也更有利。
就算是後來的21世紀,實行“改革開放”,大有成就。但在國際舞台上,依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財富和資源上的被掠奪就不提了。實打實看的著的領土上,也好不到哪去。不僅海裏能丟的,都差不多了。陸上還被印度搶了一大塊。往前推久一些,外蒙古和俄占故土的麵積更加不得了。若是解放軍能在500年前,就能打出一個好局麵。還怕越南、菲律賓這種跳樑小醜嗎?麵對這種級別的小醜,都還要糾結、痛苦的窘境,也會一去不再復返。
由於王直的第二身份——“織田信長”,是未公開的。與道三的翁婿關係,也暫時隻能秘而不宣。所以雖然道三打定主意獻地,王直卻不能馬上就過去接收。否則便暴露“真實身份”了不是。隻能先心領了這番好意,待時機成熟,再走這一步。因此,客客氣氣地先回了一封信,並沒有實質性地進展。而對於道三的“將稻葉山城作為中都”的建議,雖然心動,但中都畢竟已經開建,也遺憾地擱置了。
讓王直沒想到的是,道三預備向他獻出美濃的主意,雖然由於時機關係,沒有真正落實,卻也給道三帶來了殺生之禍。
另表一事,能給王直牽馬的人,那可也是不一般的。譬如說豐臣秀吉,就是給王直牽馬,後來得了境遇的“幹活”。道三讓他的後代給王直牽馬。說不準,也能與豐臣秀吉一般氣候。不過話說回來,王直如今已給豐臣秀吉,暗中打上了“永不敘用”的標籤。雖然是義弟,但由於私自犯明,闖下大禍,如今也僅同囚犯。情分盡失,若不是當初結拜時留有誓言,隻怕已將他除掉。
兩百九十八、招甚鳥安
更新時間2013-4-30 22:10:50 字數:1178
大明來人了,一位叫蔣洲,另一位叫陳可願。名頭上都是胡宗憲的門下賓客。這大大出乎王直的意料,甚至讓他感到無比震怒。並非因為這兩人此行的目的,是過來招安。而是某個人,或者說某一群人,完全失去了起碼的準則。而那個人卻是王滶。
解放軍與大明已經交惡。先是為“改革開放”,後是為豐臣秀吉的“私犯大陸”。反正已是“水火之勢”。也因為有些這方麵的考慮,王直定下了“先征服日本,後西進美洲”的全新戰略構想。不願與大明再有一絲一毫的利害衝突。
照理說,王滶發現大明那邊來了招安的使者,就應立即強製遣返。根本不該,帶到中都,並且向自己引薦。這幾乎就是背叛的行為。
大明的使者先是乘船到了長崎。解放軍戰士見來者不善,便抓扣了起來。按照規矩,最好的做法是遣返,就算是處決。以兩邊的敵對關係,也屬正常。但當戰士們將人帶去給王滶發落時,王滶問了情況,竟然視作上賓。而且隨船護送到了中都。
王滶如今可是王直身邊的紅人。豐臣秀吉一倒,海軍的大權便轉到了他手裏。王直需要留在建設中的中都坐鎮。而與日本各地、海外諸島的商貨經營、物資運轉,大部都賴海軍完成。駐軍建城本就需要大量的給養和物料。因此王滶並沒有待在中都,大多數時間都在長崎這個解放軍海軍主基地,負責船隻的調度。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同當初的豐臣秀吉一樣,失去了首領王直的直接管控,極易不服號令、自作主張。
就像這次一樣,明明王直已經將“東進”視為主要目標。王滶卻不知好歹地引了大明招安的使者來相見。說嚴重點,是對他這個義父的“忤逆”。
因此王直在怒罵了一聲“招甚鳥安”後,拒不接見使者。甚至當場下了逐客令。讓來人怎麽來的,就怎麽回去。
雖然王直也曾一門心思,想受大明招安,做個逍遙王爺。但由於在“改革開放”上的寸步不讓,讓這事成了泡影。如今時過境遷,王直也另有打算,準備率領解放軍吞了日本後,東占美洲。與大明朝廷更加格格不入。一個在西,另一個卻想往東。老死不相往來的事,都有可能發生。怎願領受這個什麽招安。都已經自立為王,樂得快活,革命事業上也可大有作為,何必再尋思去作那封建主義的奴才。若說之前,是沒考慮周全,鑽進了讓大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牛角尖、死胡同。如今眼界一廣,隻要解放軍把海外之地都占了。普天之下,真正都成了中華領土。就不必要向“外”開放了,全在“內”了嘛。所以說,解放軍還是一門心思搞海外擴張更好。從長遠看,對中華民族也更有利。
就算是後來的21世紀,實行“改革開放”,大有成就。但在國際舞台上,依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財富和資源上的被掠奪就不提了。實打實看的著的領土上,也好不到哪去。不僅海裏能丟的,都差不多了。陸上還被印度搶了一大塊。往前推久一些,外蒙古和俄占故土的麵積更加不得了。若是解放軍能在500年前,就能打出一個好局麵。還怕越南、菲律賓這種跳樑小醜嗎?麵對這種級別的小醜,都還要糾結、痛苦的窘境,也會一去不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