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部密令(元號)》中說:
目前敵人鮮(顯)然集結於訥東一帶,而我們主力部隊又多在此地“蝟集”,這種現象對於衝破敵人“討伐”方麵多有不利的條件,故本部指令教導隊暨十二團渡河南去,以便能分散敵人力量,使我們能遙相呼應,故指令人民抗日先鋒隊配合八團,仍留訥嫩一帶活動。
進行廣泛的宣傳工作,加緊給群眾做解釋工作,無情提高中國人民、韃子等民族抗日救國信心,救亡雪恥的決心。務須動員人民,自動的在各方麵援助本軍,並將群眾組織起來,特別在較好的區域裏,秘密建立人民抗日自衛隊(不脫離生產的遊擊隊——參看王康信),將人民廣泛的武裝起來。
積極開展新區,努力爭取軍事勝利,精細派群眾探聽敵人防所、車站,採用迅速秘密的行軍、猛烈堅決的動作解決敵人。在火線上拚命,企圖解除敵人的武裝,是有危險的,不能是經常現象,隻能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可能,慎重之,靈活運用遊擊戰術,多準備給養,提高隊員生活。
同一天,作為3路軍總指揮兼6軍軍長,還有一份《東北抗聯第六軍司令部訓令——關於衝破和粉碎敵人的“討伐”計劃》,具體部署冬季作戰。
受命於危難的張壽籛,在朝陽山總部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提起張壽籛,就不能不想到他和於天放、陳雷創作的《露營之歌》。
1942年9月10日,《張壽籛獨立活動經過(履歷自傳)》中說:
我厲行革命工作已經十餘年,無論在秘密工作和遊擊鬥爭中……未發生過任何動搖,在任何艱巨環境中,都保持自己積極忠實去實現黨的指示和命令的原則。
馮仲雲在《李兆麟將軍鬥爭簡史》中說:
他曾經挨過了五十多天的餓,這是一九四○年夏秋之間的事。
他的征服及背囊,雖然數次被子彈穿透,但是他並沒有一次負傷,所以抗聯同誌都稱他為“福將”。
這位福將看到了抗戰勝利,卻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了。
金策主張繼續“突開新區”
1940年9月15日,《金策意見書——關於對第三路軍行動和東北黨組織統一領導問題》中說:
我們的隊伍,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條件之下不靈敏的,不果斷的,不及時的去重新計劃新方向,不重新布置去突開新區,那就不但不能發展,而且有極大的危害。現在我們正處在這樣的關鍵時期了,客觀的形勢要求,使我們隊伍一多半必須在新的計劃之下,向新方向重新布置,去突開新區,建立新的遊擊據點。
“滿洲沒有二年以上的遊擊區”,侯啟剛常說的這句受到批判的話,其實是有事實為依據的。
從珠河遊擊隊成立,開創哈東遊擊區,到1935年秋東進下江,正好是兩年光景。3軍在哈東鬧大了,敵人就下工夫對付你了,“治標”、“治本”,使你無法立足。在下江也是一樣。敵我力量的極度懸殊,使抗聯不可能保持長久的遊擊區、根據地。下江就那麽大塊天地,原地遊擊,動作再大,也是在敵人的包圍圈裏打圈子。趙尚誌明了這一點,之前兩次主動率軍西征,突開新區,牽製、調動敵人,掩護了下江聯軍,也為3路軍開啟了希望之門。
遊擊戰的勝利,永遠是在運動中取得的。宏觀上是大遊擊,微觀上是小遊擊,具體到一次戰鬥也是一樣。無論是什麽樣的奇襲,戀戰,久留一地,都會吃大虧。
3路軍主力已在西荒展開兩年了,襲防所,打部落,攻縣城,毀鐵路,沉寂的西荒又成了抗戰的沸點。敵人的辦法,仍是下江的那一套。我們呢?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西荒不同於東荒,地域遼闊,迴旋餘地大。敵人在這裏建部落,我們到那裏去遊擊,不斷地突開新區。此時東北的廣大農村,所謂敵人統治薄弱處,就是還沒有建立“集團部落”的地方。
關於吉東、北滿1938年的西征,都有中高級幹部持不同意見。這也是2路軍西征失敗的原因之一。如金策所說,在舊區活動,“地理道路熟習,上級機關近,經常給他們設法與領導”。遠征新區,正好相反,困難多多。可比之突開新區可以接近群眾這一條,舊區的一切優長,新區的一切困難,都相形見絀,不在話下了。
在《金策意見書》中,他要求“南河隊伍多半以上避開舊區,利用今年青紗帳遠徵到景星區去建立新的根據地”,“北部第三支隊務要凍河以前以後,遠徵到甘南,建立新遊擊區和後方,並建立與幫助地方工作與景星部隊相呼應,保存與發展其實力”。
據說,趙尚誌臨走前有話,他若半年不回來,3軍可另選軍長。
有人提議金策當軍長,金策說我不懂軍事。
從東荒到西荒,因腿腳負傷而難得離開根棍子的金策,有點兒瘸的步履,永遠是那麽堅定、沉著,走一步,看兩步。
侯啟剛說:“尚誌走後北滿黨就沒有了形成以一個人為中心的權威領導者。”
一些老人說,金策擔任北滿省委書記,1941年7月又擔任3路軍政委,那是眾望所歸。他是個成熟的革命家。那時我們叫他“老金策”,提起他就覺得心裏踏實。
目前敵人鮮(顯)然集結於訥東一帶,而我們主力部隊又多在此地“蝟集”,這種現象對於衝破敵人“討伐”方麵多有不利的條件,故本部指令教導隊暨十二團渡河南去,以便能分散敵人力量,使我們能遙相呼應,故指令人民抗日先鋒隊配合八團,仍留訥嫩一帶活動。
進行廣泛的宣傳工作,加緊給群眾做解釋工作,無情提高中國人民、韃子等民族抗日救國信心,救亡雪恥的決心。務須動員人民,自動的在各方麵援助本軍,並將群眾組織起來,特別在較好的區域裏,秘密建立人民抗日自衛隊(不脫離生產的遊擊隊——參看王康信),將人民廣泛的武裝起來。
積極開展新區,努力爭取軍事勝利,精細派群眾探聽敵人防所、車站,採用迅速秘密的行軍、猛烈堅決的動作解決敵人。在火線上拚命,企圖解除敵人的武裝,是有危險的,不能是經常現象,隻能說在一定條件下,才有可能,慎重之,靈活運用遊擊戰術,多準備給養,提高隊員生活。
同一天,作為3路軍總指揮兼6軍軍長,還有一份《東北抗聯第六軍司令部訓令——關於衝破和粉碎敵人的“討伐”計劃》,具體部署冬季作戰。
受命於危難的張壽籛,在朝陽山總部運籌帷幄,指揮若定。
提起張壽籛,就不能不想到他和於天放、陳雷創作的《露營之歌》。
1942年9月10日,《張壽籛獨立活動經過(履歷自傳)》中說:
我厲行革命工作已經十餘年,無論在秘密工作和遊擊鬥爭中……未發生過任何動搖,在任何艱巨環境中,都保持自己積極忠實去實現黨的指示和命令的原則。
馮仲雲在《李兆麟將軍鬥爭簡史》中說:
他曾經挨過了五十多天的餓,這是一九四○年夏秋之間的事。
他的征服及背囊,雖然數次被子彈穿透,但是他並沒有一次負傷,所以抗聯同誌都稱他為“福將”。
這位福將看到了抗戰勝利,卻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了。
金策主張繼續“突開新區”
1940年9月15日,《金策意見書——關於對第三路軍行動和東北黨組織統一領導問題》中說:
我們的隊伍,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條件之下不靈敏的,不果斷的,不及時的去重新計劃新方向,不重新布置去突開新區,那就不但不能發展,而且有極大的危害。現在我們正處在這樣的關鍵時期了,客觀的形勢要求,使我們隊伍一多半必須在新的計劃之下,向新方向重新布置,去突開新區,建立新的遊擊據點。
“滿洲沒有二年以上的遊擊區”,侯啟剛常說的這句受到批判的話,其實是有事實為依據的。
從珠河遊擊隊成立,開創哈東遊擊區,到1935年秋東進下江,正好是兩年光景。3軍在哈東鬧大了,敵人就下工夫對付你了,“治標”、“治本”,使你無法立足。在下江也是一樣。敵我力量的極度懸殊,使抗聯不可能保持長久的遊擊區、根據地。下江就那麽大塊天地,原地遊擊,動作再大,也是在敵人的包圍圈裏打圈子。趙尚誌明了這一點,之前兩次主動率軍西征,突開新區,牽製、調動敵人,掩護了下江聯軍,也為3路軍開啟了希望之門。
遊擊戰的勝利,永遠是在運動中取得的。宏觀上是大遊擊,微觀上是小遊擊,具體到一次戰鬥也是一樣。無論是什麽樣的奇襲,戀戰,久留一地,都會吃大虧。
3路軍主力已在西荒展開兩年了,襲防所,打部落,攻縣城,毀鐵路,沉寂的西荒又成了抗戰的沸點。敵人的辦法,仍是下江的那一套。我們呢?還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西荒不同於東荒,地域遼闊,迴旋餘地大。敵人在這裏建部落,我們到那裏去遊擊,不斷地突開新區。此時東北的廣大農村,所謂敵人統治薄弱處,就是還沒有建立“集團部落”的地方。
關於吉東、北滿1938年的西征,都有中高級幹部持不同意見。這也是2路軍西征失敗的原因之一。如金策所說,在舊區活動,“地理道路熟習,上級機關近,經常給他們設法與領導”。遠征新區,正好相反,困難多多。可比之突開新區可以接近群眾這一條,舊區的一切優長,新區的一切困難,都相形見絀,不在話下了。
在《金策意見書》中,他要求“南河隊伍多半以上避開舊區,利用今年青紗帳遠徵到景星區去建立新的根據地”,“北部第三支隊務要凍河以前以後,遠徵到甘南,建立新遊擊區和後方,並建立與幫助地方工作與景星部隊相呼應,保存與發展其實力”。
據說,趙尚誌臨走前有話,他若半年不回來,3軍可另選軍長。
有人提議金策當軍長,金策說我不懂軍事。
從東荒到西荒,因腿腳負傷而難得離開根棍子的金策,有點兒瘸的步履,永遠是那麽堅定、沉著,走一步,看兩步。
侯啟剛說:“尚誌走後北滿黨就沒有了形成以一個人為中心的權威領導者。”
一些老人說,金策擔任北滿省委書記,1941年7月又擔任3路軍政委,那是眾望所歸。他是個成熟的革命家。那時我們叫他“老金策”,提起他就覺得心裏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