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覆蓋的小孤山,平地高約百餘米,長約50米,雜樹叢生,山頂多是高聳的岩石。日軍從東南方向包抄過來,偽興安軍從西北發起攻擊,馬隊散開隊形,雪煙滾滾向山上捲來。待敵進至50米左右時,山上的機槍、步槍、匣子槍開火了,幾乎彈彈咬肉。
1連是有名的“炮手連”。東北人管獵人和給有錢大戶看家護院的人叫“炮手”,而後者也多來自前者,“張炮”、“李炮”、“王炮”,姓什麽就叫什麽“炮”,個個槍法了得。1連的特點是炮手多,抽大煙的多。3師起義才半年多,1連60多人,大都在密營裏戒菸。這時堅守在小孤山上的隻有14個人,另有總部的兩個人。
敵人知道碰上了硬手。鬼子在東南山坡上架起迫擊炮,偽興安軍在西北300米左右的雪地上排列一溜機槍,掩護著發起第二輪衝擊。結果上去下來,天黑前如此反覆了4次。
先把沖在前麵的打倒幾個,那股瘋勁就弱下去了,有的就往回跑,人踩馬踏。這時就打趴在雪窩子裏的敵人,有鬼子不打偽軍,當然還是先撿當官的打。李海峰連長更關注的是機槍手,瞄準了一槍一個,再補上個射手就再補上一槍。1連的步槍都是連珠槍,射程遠,威力大,300來米的距離,居高臨下,正好發威。
五十三歲的魏希林,在1940年5軍下江部隊陣亡人員調查表“姓名”欄中,寫著的是“魏炮”,也是寧安人。不知道他是不是1連年紀最大的,也不知道曾有多少獐麅熊豬倒在他的槍口下,而此刻被他和“陳炮”陳鳳山等人瞄住的兩腳獸,幾乎都成了槍下鬼。
機槍手李芳林也是個神槍手,那挺捷克式機槍總能出現在最關鍵的位置上。可要沒有10來支步槍彈無虛發地給敵人“點名”,怕是再有1挺捷克式,小孤山也早失守了。
有時敵人衝到近前了,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排長朱雨亭的3支匣子槍,就像小機關槍一樣掃射著。
小孤山12烈士,在當年的陣亡人員調查表中,隻有7個人的姓名,其中僅班路遺和朱雨亭是黨員。李海峰是戰後被追認為黨員的。班路遺三十六歲,穆稜縣人,戰鬥打響不久胸部中彈,仍堅持戰鬥,黃昏時再次中彈犧牲。朱雨亭二十二歲,剛從下江教導隊學習歸來,準備提指導員的,中午時分犧牲。
一座孤山,孤立無援。無論他們堅守多長時間,殺傷多少敵人,小孤山都是絕地。
天黑了,雙腿被打斷的李海峰讓總部交通副官張鳳春帶傷員從西麵隱蔽突圍。夜色是朋友,掩護著他們從西山坡滑下去,在山腳扒開雪洞藏起來,還真就躲過了敵人。
這時,算上李海峰,山上隻有5個人了,子彈也不多了。
追悼會上,周保中宣布:將小孤山改名“十二烈士山”。
除上麵寫到的6人外,另6名烈士是:班長王仁誌,士兵夏魁武、張全富、楊德才、王發、李才。
巍巍九十五頂子
五常地區的“集團部落”,是在1939年大體完成的。就是說,10軍是從1939年開始陷入饑寒交迫境地的。
自然造化,有的山無頭,平頂,東北人稱為“頂子”。“七個頂子”、“八個頂子”、“七十二道頂子”,類似山名在東北不算鮮見。九十五頂子位於五常縣東南部,為橫跨吉林、黑龍江兩省的張廣才嶺餘脈,拉林河、牤牛河川流而過。溝穀縱橫,簇擁著一座座平頂山,地勢險峻,物產豐富,歷史上就是鬍子的聚生地。而從“雙龍隊”到10軍,汪雅臣一直以這裏為根據地。
歸屯並戶“洗大溝”,溝溝岔岔起濃煙,世代居住的家園被毀,人們被趕進“集團部落”,這裏就成了絕地。
7軍緊鄰國境線,遊擊隊時期就有進出蘇聯的傳統、通道。10軍像1軍一樣,地處日偽心腹地帶。2路軍西征與10軍會師未果,讓10軍東去下江也一樣難上加難。
1938年7月,汪雅臣率部前往樓山鎮一帶接應西征主力,在小山子被日偽軍阻擊。激戰中,汪雅臣負傷,隻得撤回九十五頂子。
1939年6月,汪雅臣帶300多官兵,從小南門去九十五頂子,遇上百餘名日偽軍“討伐隊”。官兵都穿著偽軍服裝,汪雅臣下令休息,還讓把槍碼起來。敵人毫無戒心,躺下、坐著休息。佩戴上校軍銜的汪雅臣,打著官腔跟偽軍官嘮一陣子,下令起隊。官兵抓槍在手,大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沒“滿”軍的事,槍就響了,鬼子就都見鬼去了。
在此前後,10軍攻打亞布力“集團部落”,襲擊沈家屯偽軍教導隊,在沖河伏擊日偽“討伐隊”,為生存而戰鬥,在戰鬥中生存。
有傷亡,無補充,加上逃亡,人越來越少,這支絕地孤軍一如既往的是戰鬥。
1941年除夕夜,汪雅臣率隊在廟嶺子崗上打火堆宿營時,被一雙葛海祿似的賊眼盯上了。這小子叫郭珍,在半公裏外的寒蔥河子看到火光,立即給沙河子的日本守備隊打電話。
初三拂曉,在石頭亮子,這支飢餓、疲憊之師被敵包圍。
這是一場最後的戰鬥,這是一支隻有20多人的隊伍。炮彈在山坡上咣咣炸響,子彈在林子裏穿織。汪雅臣指揮幾個人和1挺機槍,在西麵阻擊日軍,命令副軍長張忠喜帶人從東麵偽自衛團攻擊的方向突圍。張忠喜途中犧牲,隻有幾個人沖了出去。
1連是有名的“炮手連”。東北人管獵人和給有錢大戶看家護院的人叫“炮手”,而後者也多來自前者,“張炮”、“李炮”、“王炮”,姓什麽就叫什麽“炮”,個個槍法了得。1連的特點是炮手多,抽大煙的多。3師起義才半年多,1連60多人,大都在密營裏戒菸。這時堅守在小孤山上的隻有14個人,另有總部的兩個人。
敵人知道碰上了硬手。鬼子在東南山坡上架起迫擊炮,偽興安軍在西北300米左右的雪地上排列一溜機槍,掩護著發起第二輪衝擊。結果上去下來,天黑前如此反覆了4次。
先把沖在前麵的打倒幾個,那股瘋勁就弱下去了,有的就往回跑,人踩馬踏。這時就打趴在雪窩子裏的敵人,有鬼子不打偽軍,當然還是先撿當官的打。李海峰連長更關注的是機槍手,瞄準了一槍一個,再補上個射手就再補上一槍。1連的步槍都是連珠槍,射程遠,威力大,300來米的距離,居高臨下,正好發威。
五十三歲的魏希林,在1940年5軍下江部隊陣亡人員調查表“姓名”欄中,寫著的是“魏炮”,也是寧安人。不知道他是不是1連年紀最大的,也不知道曾有多少獐麅熊豬倒在他的槍口下,而此刻被他和“陳炮”陳鳳山等人瞄住的兩腳獸,幾乎都成了槍下鬼。
機槍手李芳林也是個神槍手,那挺捷克式機槍總能出現在最關鍵的位置上。可要沒有10來支步槍彈無虛發地給敵人“點名”,怕是再有1挺捷克式,小孤山也早失守了。
有時敵人衝到近前了,李海峰和指導員班路遺、排長朱雨亭的3支匣子槍,就像小機關槍一樣掃射著。
小孤山12烈士,在當年的陣亡人員調查表中,隻有7個人的姓名,其中僅班路遺和朱雨亭是黨員。李海峰是戰後被追認為黨員的。班路遺三十六歲,穆稜縣人,戰鬥打響不久胸部中彈,仍堅持戰鬥,黃昏時再次中彈犧牲。朱雨亭二十二歲,剛從下江教導隊學習歸來,準備提指導員的,中午時分犧牲。
一座孤山,孤立無援。無論他們堅守多長時間,殺傷多少敵人,小孤山都是絕地。
天黑了,雙腿被打斷的李海峰讓總部交通副官張鳳春帶傷員從西麵隱蔽突圍。夜色是朋友,掩護著他們從西山坡滑下去,在山腳扒開雪洞藏起來,還真就躲過了敵人。
這時,算上李海峰,山上隻有5個人了,子彈也不多了。
追悼會上,周保中宣布:將小孤山改名“十二烈士山”。
除上麵寫到的6人外,另6名烈士是:班長王仁誌,士兵夏魁武、張全富、楊德才、王發、李才。
巍巍九十五頂子
五常地區的“集團部落”,是在1939年大體完成的。就是說,10軍是從1939年開始陷入饑寒交迫境地的。
自然造化,有的山無頭,平頂,東北人稱為“頂子”。“七個頂子”、“八個頂子”、“七十二道頂子”,類似山名在東北不算鮮見。九十五頂子位於五常縣東南部,為橫跨吉林、黑龍江兩省的張廣才嶺餘脈,拉林河、牤牛河川流而過。溝穀縱橫,簇擁著一座座平頂山,地勢險峻,物產豐富,歷史上就是鬍子的聚生地。而從“雙龍隊”到10軍,汪雅臣一直以這裏為根據地。
歸屯並戶“洗大溝”,溝溝岔岔起濃煙,世代居住的家園被毀,人們被趕進“集團部落”,這裏就成了絕地。
7軍緊鄰國境線,遊擊隊時期就有進出蘇聯的傳統、通道。10軍像1軍一樣,地處日偽心腹地帶。2路軍西征與10軍會師未果,讓10軍東去下江也一樣難上加難。
1938年7月,汪雅臣率部前往樓山鎮一帶接應西征主力,在小山子被日偽軍阻擊。激戰中,汪雅臣負傷,隻得撤回九十五頂子。
1939年6月,汪雅臣帶300多官兵,從小南門去九十五頂子,遇上百餘名日偽軍“討伐隊”。官兵都穿著偽軍服裝,汪雅臣下令休息,還讓把槍碼起來。敵人毫無戒心,躺下、坐著休息。佩戴上校軍銜的汪雅臣,打著官腔跟偽軍官嘮一陣子,下令起隊。官兵抓槍在手,大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沒“滿”軍的事,槍就響了,鬼子就都見鬼去了。
在此前後,10軍攻打亞布力“集團部落”,襲擊沈家屯偽軍教導隊,在沖河伏擊日偽“討伐隊”,為生存而戰鬥,在戰鬥中生存。
有傷亡,無補充,加上逃亡,人越來越少,這支絕地孤軍一如既往的是戰鬥。
1941年除夕夜,汪雅臣率隊在廟嶺子崗上打火堆宿營時,被一雙葛海祿似的賊眼盯上了。這小子叫郭珍,在半公裏外的寒蔥河子看到火光,立即給沙河子的日本守備隊打電話。
初三拂曉,在石頭亮子,這支飢餓、疲憊之師被敵包圍。
這是一場最後的戰鬥,這是一支隻有20多人的隊伍。炮彈在山坡上咣咣炸響,子彈在林子裏穿織。汪雅臣指揮幾個人和1挺機槍,在西麵阻擊日軍,命令副軍長張忠喜帶人從東麵偽自衛團攻擊的方向突圍。張忠喜途中犧牲,隻有幾個人沖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