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老鼠燒了吃了,腿腳有點兒勁了。
第一天晚上“行軍”,第二天晚上在篝火邊“宿營”,天亮了繼續“行軍”。肚子咕咕叫著,撿些榛柴葉子嚼著。看到腳印,就仔細端詳一陣子,也留意樹棵子上是否掛著棉絮、布條、布絲。不過這時已經很難辨認了,因為抗聯官兵許多人穿的都是繳獲的日偽軍服裝。
天黑了,她想找個背風的地方“宿營”,突然覺得有些異樣,趕緊趴下。前麵林子裏傳來踏雪聲,一個山東口音挺重的人說:“同誌們,起隊。”
六十一年後,李敏老人說,改革開放後播香港電視劇,警匪片中警察都說“收隊”、“起隊”。我們那時就是“收隊”、“起隊”,不叫集合。想想這輩子,沒有比那一聲“同誌們,起隊”,再使我熱血沸騰的了。
李敏、李在德這輩子最難忘懷的人之一,就是6軍被服廠廠長裴成春了。
她是朝鮮慶尚北道人,1919年十二歲時隨家人來到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不久入黨,1933年參加湯原遊擊隊。中等個頭,圓臉,大眼睛,臉上總是紅撲撲的。姐姐漂亮,弟弟英俊,都是黨員、老遊擊隊員。大弟裴錫哲,1932年春到鶴崗煤礦組織工人暴動,奪礦警的槍,趕上瓦斯爆炸犧牲。二弟裴錫九,同年春打入一支山林隊,準備將其改造成黨的武裝,被壞人殺害。三弟裴敬天——前麵已經說過了。
一口流利的漢話,爽朗、熱誠、穩重、幹練,不知疲倦,沒有能難倒她的事情。
或者被襲擊,或者主動轉移,6軍被服廠幾次搬遷,選址、建密營都是她張羅。從鋸樹開始的一整套建房程序,不但懂行,幹起活來一般男人也沒她利索。被服廠常為其他軍做服裝,因為6軍被服廠的效率是有名的。她手腳不閑,卻沒有手忙腳亂的時候,總能把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洗衣染布料,一雙手皴裂開的口子,有的就像小孩嘴似的。送來一批傷員,被服廠隨即轉型為醫院,她這位廠長就成了院長,還是護士、護理員。給重傷員擦屎擦尿,任何女性開頭都難免遲疑,她上手就幹。敵人來了,指揮戰鬥,她就是這支人員參差不齊的隊伍的隊長兼政委。
1938年4月,在帽兒山四塊石,敵人來襲,裴成春把傷員轉移隱蔽後,帶個隊員迎敵而去,兩支槍把敵人引開了。
1938年後,更多的是履行醫院職能、照料傷病員的被服廠,到處遷移、遊動。露營“打火堆”,大家都睡了,她坐在火堆旁縫這補那。風向變了,或是誰湊得離火堆過近了,就把他往外拽拽。查完“鋪”了,再去查哨。
朝鮮族婦女刻苦耐勞的堅忍精神,即便不是舉世無雙,也世所罕見。曾擔任過區、縣婦聯領導和縣委委員,隻是在參加革命後學點文化的裴成春,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領袖氣度。
當年和今天,李在德和李敏一想起裴大姐,就會想到母親。
趙尚誌也叫她裴大姐,當然不僅是因為她比他大一歲。
張家窯戰鬥的最後時刻,李敏聽見金碧蓉喊“沒子彈了”,裴大姐厲聲道:“別吵吵。”
母親去世,一夜間李敏長成大人。裴大姐犧牲,李敏就覺得自己是老兵了。而從戰爭年代到“文化大革命”,每當她覺得快要挺不住了時,就會想起裴大姐。
1939年初,隨3團一個連掩護20多傷病員在寶清縣鍋盔山活動的李敏,已經是個地地道道的老兵了,實實在在還是個小丫頭。
一口大鐵鍋,劈鋸成擀麵杖粗細長短的樺木絆子,在沸水中咕嘟著騰騰的熱氣。春天在山裏渴了,用刀在樺樹上割道口子,汁水就流淌下來,清沁可口。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斷糧了,就煮樺樹絆子,叫“熬樹膠”。苦澀不說,還有股說不出的味道。可人餓急眼了,望著那棕色的漸顯黏稠的“樹膠”,嗓子眼裏就恨不能伸出個小巴掌。
不到二十歲的小劉說:今兒個是“幾兒”(幾號)了?該過年了吧?
四十多歲、和李敏同一天入黨的苗司務長,扳著指頭算來算去,一拍大腿:可不是咋的,今兒個是年三十呀。
有人就說,那得弄點兒“好嚼裹兒”呀?哪來的“好嚼裹兒”呀?小劉那抿襠褲的屁股上縫塊老羊皮,早沒毛了,獻出來。苗司務長進地窨子裏,又拎出隻破牛皮烏拉,洗了剁了放鍋裏,空氣中就有了股腳丫子味兒。
大年初一天快亮時,李敏去換崗。星星在天上眨眼,這是一天最冷的時候。哨位在丈把高的石砬子上,身後幾棵一人粗細的油鬆,她將身子靠在樹幹上。不宜隨意走動,走動影響聽覺,夜崗主要靠聽。真就聽到下邊有踏雪聲,還有樹枝折斷聲。是野獸?不像。誰?口令?就聽下邊猛跑起來,李敏“吧吧”就是兩槍。
一個連就十幾個人,還沒傷病員多,又沒連長。杜指導員說不能撤,地形有利,子彈有的是,打。當即部署戰鬥,輕傷員也操槍進入陣地。
山陡,老林子裏積雪淺處及襠。敵人攻一陣子攻不動,躲在樹後一露頭,上邊就是一槍。
天亮了,敵人少說百十多人,大都是偽軍。大家就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唱《勸偽軍反正歌》。這幫偽軍很頑固,打到中午未覺有沖天放槍的,槍打得也準,衝鋒時那股兇悍勁兒甚至不亞於鬼子。開頭大家隻打鬼子,這下子就不分日偽了,有人甚至專打偽軍。
第一天晚上“行軍”,第二天晚上在篝火邊“宿營”,天亮了繼續“行軍”。肚子咕咕叫著,撿些榛柴葉子嚼著。看到腳印,就仔細端詳一陣子,也留意樹棵子上是否掛著棉絮、布條、布絲。不過這時已經很難辨認了,因為抗聯官兵許多人穿的都是繳獲的日偽軍服裝。
天黑了,她想找個背風的地方“宿營”,突然覺得有些異樣,趕緊趴下。前麵林子裏傳來踏雪聲,一個山東口音挺重的人說:“同誌們,起隊。”
六十一年後,李敏老人說,改革開放後播香港電視劇,警匪片中警察都說“收隊”、“起隊”。我們那時就是“收隊”、“起隊”,不叫集合。想想這輩子,沒有比那一聲“同誌們,起隊”,再使我熱血沸騰的了。
李敏、李在德這輩子最難忘懷的人之一,就是6軍被服廠廠長裴成春了。
她是朝鮮慶尚北道人,1919年十二歲時隨家人來到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不久入黨,1933年參加湯原遊擊隊。中等個頭,圓臉,大眼睛,臉上總是紅撲撲的。姐姐漂亮,弟弟英俊,都是黨員、老遊擊隊員。大弟裴錫哲,1932年春到鶴崗煤礦組織工人暴動,奪礦警的槍,趕上瓦斯爆炸犧牲。二弟裴錫九,同年春打入一支山林隊,準備將其改造成黨的武裝,被壞人殺害。三弟裴敬天——前麵已經說過了。
一口流利的漢話,爽朗、熱誠、穩重、幹練,不知疲倦,沒有能難倒她的事情。
或者被襲擊,或者主動轉移,6軍被服廠幾次搬遷,選址、建密營都是她張羅。從鋸樹開始的一整套建房程序,不但懂行,幹起活來一般男人也沒她利索。被服廠常為其他軍做服裝,因為6軍被服廠的效率是有名的。她手腳不閑,卻沒有手忙腳亂的時候,總能把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洗衣染布料,一雙手皴裂開的口子,有的就像小孩嘴似的。送來一批傷員,被服廠隨即轉型為醫院,她這位廠長就成了院長,還是護士、護理員。給重傷員擦屎擦尿,任何女性開頭都難免遲疑,她上手就幹。敵人來了,指揮戰鬥,她就是這支人員參差不齊的隊伍的隊長兼政委。
1938年4月,在帽兒山四塊石,敵人來襲,裴成春把傷員轉移隱蔽後,帶個隊員迎敵而去,兩支槍把敵人引開了。
1938年後,更多的是履行醫院職能、照料傷病員的被服廠,到處遷移、遊動。露營“打火堆”,大家都睡了,她坐在火堆旁縫這補那。風向變了,或是誰湊得離火堆過近了,就把他往外拽拽。查完“鋪”了,再去查哨。
朝鮮族婦女刻苦耐勞的堅忍精神,即便不是舉世無雙,也世所罕見。曾擔任過區、縣婦聯領導和縣委委員,隻是在參加革命後學點文化的裴成春,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領袖氣度。
當年和今天,李在德和李敏一想起裴大姐,就會想到母親。
趙尚誌也叫她裴大姐,當然不僅是因為她比他大一歲。
張家窯戰鬥的最後時刻,李敏聽見金碧蓉喊“沒子彈了”,裴大姐厲聲道:“別吵吵。”
母親去世,一夜間李敏長成大人。裴大姐犧牲,李敏就覺得自己是老兵了。而從戰爭年代到“文化大革命”,每當她覺得快要挺不住了時,就會想起裴大姐。
1939年初,隨3團一個連掩護20多傷病員在寶清縣鍋盔山活動的李敏,已經是個地地道道的老兵了,實實在在還是個小丫頭。
一口大鐵鍋,劈鋸成擀麵杖粗細長短的樺木絆子,在沸水中咕嘟著騰騰的熱氣。春天在山裏渴了,用刀在樺樹上割道口子,汁水就流淌下來,清沁可口。或許就是這個原因,斷糧了,就煮樺樹絆子,叫“熬樹膠”。苦澀不說,還有股說不出的味道。可人餓急眼了,望著那棕色的漸顯黏稠的“樹膠”,嗓子眼裏就恨不能伸出個小巴掌。
不到二十歲的小劉說:今兒個是“幾兒”(幾號)了?該過年了吧?
四十多歲、和李敏同一天入黨的苗司務長,扳著指頭算來算去,一拍大腿:可不是咋的,今兒個是年三十呀。
有人就說,那得弄點兒“好嚼裹兒”呀?哪來的“好嚼裹兒”呀?小劉那抿襠褲的屁股上縫塊老羊皮,早沒毛了,獻出來。苗司務長進地窨子裏,又拎出隻破牛皮烏拉,洗了剁了放鍋裏,空氣中就有了股腳丫子味兒。
大年初一天快亮時,李敏去換崗。星星在天上眨眼,這是一天最冷的時候。哨位在丈把高的石砬子上,身後幾棵一人粗細的油鬆,她將身子靠在樹幹上。不宜隨意走動,走動影響聽覺,夜崗主要靠聽。真就聽到下邊有踏雪聲,還有樹枝折斷聲。是野獸?不像。誰?口令?就聽下邊猛跑起來,李敏“吧吧”就是兩槍。
一個連就十幾個人,還沒傷病員多,又沒連長。杜指導員說不能撤,地形有利,子彈有的是,打。當即部署戰鬥,輕傷員也操槍進入陣地。
山陡,老林子裏積雪淺處及襠。敵人攻一陣子攻不動,躲在樹後一露頭,上邊就是一槍。
天亮了,敵人少說百十多人,大都是偽軍。大家就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唱《勸偽軍反正歌》。這幫偽軍很頑固,打到中午未覺有沖天放槍的,槍打得也準,衝鋒時那股兇悍勁兒甚至不亞於鬼子。開頭大家隻打鬼子,這下子就不分日偽了,有人甚至專打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