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太多的恥辱和痛苦。我們無法選擇歷史,但是可以選擇未來。為了光榮、光明的未來,我們必須誠實地痛苦地麵對歷史,並以同樣的態度解剖、反省自己。
十二、絕地南滿
第40章 “起叛徒”
“謀略討伐”
1933年8月8日,《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伯陽關於檢查磐石縣委工作情況的報告》中說:日滿“在農村以及城市按家按戶照象,不論大小每人三毛照象費,每家寫戶口,每戶有三毛,有二毛”。
撫順平頂山“照相”已經過去快一年了,機關槍也好,照相機也罷,“照相”一說並非空言虛語。至於戶籍和身份證製度,鬼子何時動的念頭及最早實施地區,筆者說不準確,能夠叫準的是在歸屯結束地區,這項工作也結束了。而在此前後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的,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係列工程。
學生時代看電影,打仗的,特別是打鬼子,基本都是表現關內八年抗戰的故事片。鬼子將村子包圍,把老百姓驅趕到一處,追問誰是八路軍、共產黨,見誰可疑,就拉出來。就有大娘(嫂)站出來,說他是俺兒子(俺男人)。鬼子不信,通常是看手,看那手上的趼子,求證是扛槍的,還是種地的。
生活中的情形,在東北也是一樣。但是,1938年後,這一招就不靈了。他是你的兒子(丈夫),他有“證明書”嗎?戶口冊上有這個人嗎?更不用說還有指紋登記了。
1939年10月野副“大討伐”前,偽通化省的通化、輯安、長白、濛江、撫鬆,偽吉林省的樺甸、磐石、敦化、蛟河,偽間島省的和龍、汪清、安圖、延吉等縣,八歲至五十五歲的男人,有五十多萬按了指紋。而在“大討伐”期間,因抗拒采綴指紋,或被認為指紋不符遭逮捕的,達八萬餘人。
與“匪民分離”同步的,是經濟封鎖。
糧食除限量配給外,每次頂多隻配給半個月的,有時隻給三天份。這樣,抗聯即便攻破部落,也得不到多少糧食。上山打柴,下地幹活,不準帶午飯。1938年8月,莊稼正在灌漿,通化、濛江、輯安等縣,就強迫老百姓收割,快打快藏,放到安全地帶統一保管,派兵守護。食鹽、火柴、布匹、鞋帽等等,除按人口配給外,還經常搜查商家店鋪,看你是否多賣了,有無違禁品。
1940年4月,魏拯民寫給中央代表的報告中說:
為禁止我軍必需物資的買賣,在我軍活動地區附近大小城鎮,禁止了所有物資的販賣,而實行專賣,每日隻允許三小時的買賣,對每個購東西的人還用盡各種複雜的手續加以限製。若想買一斤鹽和一雙水襪比登天還難,而且還採取抬高物價或向食品放毒的辦法。
再就是對被俘人員和所謂的“歸順匪”,日寇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1933年6月,《關東軍司令部關於治安維持之一般指導方針》中說:“在剿匪的同時,要用宣傳及政治工作善導思想,並給以生業,安定民心,以期貫徹王道政治。”應該說政策是明確的,有的也這麽做了,比如 第13章 中寫到的“黃炮”,就將其“善導”,利用其進攻遊擊區、根據地。但這隻能視作具體執行政策的人的個別行為。總體上,對於投降的各種反日武裝,尤其是山林隊的頭頭,基本都是“嚴重處分”。有的地區連一般的“歸順匪”也不放過,甚至民“匪”不分,就是一個“殺”字。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之後又打敗40餘萬義勇軍,這時的日寇狂妄至極,不知道更棘手的戰鬥還在後頭。他們不把中國人當人,沒把潛入山林的各色武裝放在眼裏,今天降了、明天反了的山林隊,在他們眼裏更是沒有任何價值。結果是想降的也不敢了,隻有跟他們打下去。而鬼子也不能不明白,要想打贏這種人生地不熟的遊擊戰爭,他們是不能不利用“歸順匪”的,於是就有了“利用匪”和“溫情工作”一說。
1937年(無月日),《×××關於我軍與敵在三道關作戰情形致×××等的信》中說:
日寇對捕去隊員(趙發)百般巧誘溫存,不加虐待,此亦敵人另一陰狠花招也。
《康德六年(1939年——筆者)度通化省秋冬季肅正討伐計劃》中說:“特別是關於歸順匪的逆用問題,要慎重研究。要在匪團的內訌與破壞上多下工夫。”地方工作班進行的歸順工作,“要加強力量,多想辦法,積極配合武力討伐,做好稱之為‘溫情工作’的此項工作”。
所謂“溫情工作”、“利用匪”,即不再像過去那樣動輒“嚴重處分”,而是用軟刀子殺人。
利用叛徒提供情報,熟悉地形和抗日軍的活動規律,由他們帶隊做嚮導,或者組織專門隊伍,進行跟蹤、襲擊。有的還被派回來,在內部進行策反。從王鳳閣等義勇軍的失敗,到抗聯最終不得不退往蘇聯,這都是個重要因素。
日寇稱之為“謀略討伐”。
偽滿各省縣都設有宣撫委員會,下設數量不等的常設、非常設的宣撫班,由日偽官吏組成,有時也抽一些國高學生參加。這是個人員、任務比較龐雜的組織,隨“滿洲國”各個時期的工作重點進行宣撫,核心是宣傳“王道政治”、“王道樂土”。平時坐汽車、大車走街串村,每到一地,尋個人多熱鬧的地方,拿著鐵皮筒喇叭進行演講,什麽“日滿親善”、“支持聖戰”、“鐵打的滿洲國”等等。要歸屯了,就口口聲聲都是“集團部落”的好處了。有時還放映電影,電影裏的日本人和滿洲人相親相愛,“集團部落”的老百姓多麽幸福。
十二、絕地南滿
第40章 “起叛徒”
“謀略討伐”
1933年8月8日,《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伯陽關於檢查磐石縣委工作情況的報告》中說:日滿“在農村以及城市按家按戶照象,不論大小每人三毛照象費,每家寫戶口,每戶有三毛,有二毛”。
撫順平頂山“照相”已經過去快一年了,機關槍也好,照相機也罷,“照相”一說並非空言虛語。至於戶籍和身份證製度,鬼子何時動的念頭及最早實施地區,筆者說不準確,能夠叫準的是在歸屯結束地區,這項工作也結束了。而在此前後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的,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係列工程。
學生時代看電影,打仗的,特別是打鬼子,基本都是表現關內八年抗戰的故事片。鬼子將村子包圍,把老百姓驅趕到一處,追問誰是八路軍、共產黨,見誰可疑,就拉出來。就有大娘(嫂)站出來,說他是俺兒子(俺男人)。鬼子不信,通常是看手,看那手上的趼子,求證是扛槍的,還是種地的。
生活中的情形,在東北也是一樣。但是,1938年後,這一招就不靈了。他是你的兒子(丈夫),他有“證明書”嗎?戶口冊上有這個人嗎?更不用說還有指紋登記了。
1939年10月野副“大討伐”前,偽通化省的通化、輯安、長白、濛江、撫鬆,偽吉林省的樺甸、磐石、敦化、蛟河,偽間島省的和龍、汪清、安圖、延吉等縣,八歲至五十五歲的男人,有五十多萬按了指紋。而在“大討伐”期間,因抗拒采綴指紋,或被認為指紋不符遭逮捕的,達八萬餘人。
與“匪民分離”同步的,是經濟封鎖。
糧食除限量配給外,每次頂多隻配給半個月的,有時隻給三天份。這樣,抗聯即便攻破部落,也得不到多少糧食。上山打柴,下地幹活,不準帶午飯。1938年8月,莊稼正在灌漿,通化、濛江、輯安等縣,就強迫老百姓收割,快打快藏,放到安全地帶統一保管,派兵守護。食鹽、火柴、布匹、鞋帽等等,除按人口配給外,還經常搜查商家店鋪,看你是否多賣了,有無違禁品。
1940年4月,魏拯民寫給中央代表的報告中說:
為禁止我軍必需物資的買賣,在我軍活動地區附近大小城鎮,禁止了所有物資的販賣,而實行專賣,每日隻允許三小時的買賣,對每個購東西的人還用盡各種複雜的手續加以限製。若想買一斤鹽和一雙水襪比登天還難,而且還採取抬高物價或向食品放毒的辦法。
再就是對被俘人員和所謂的“歸順匪”,日寇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1933年6月,《關東軍司令部關於治安維持之一般指導方針》中說:“在剿匪的同時,要用宣傳及政治工作善導思想,並給以生業,安定民心,以期貫徹王道政治。”應該說政策是明確的,有的也這麽做了,比如 第13章 中寫到的“黃炮”,就將其“善導”,利用其進攻遊擊區、根據地。但這隻能視作具體執行政策的人的個別行為。總體上,對於投降的各種反日武裝,尤其是山林隊的頭頭,基本都是“嚴重處分”。有的地區連一般的“歸順匪”也不放過,甚至民“匪”不分,就是一個“殺”字。
“九一八”事變,東北軍不抵抗,之後又打敗40餘萬義勇軍,這時的日寇狂妄至極,不知道更棘手的戰鬥還在後頭。他們不把中國人當人,沒把潛入山林的各色武裝放在眼裏,今天降了、明天反了的山林隊,在他們眼裏更是沒有任何價值。結果是想降的也不敢了,隻有跟他們打下去。而鬼子也不能不明白,要想打贏這種人生地不熟的遊擊戰爭,他們是不能不利用“歸順匪”的,於是就有了“利用匪”和“溫情工作”一說。
1937年(無月日),《×××關於我軍與敵在三道關作戰情形致×××等的信》中說:
日寇對捕去隊員(趙發)百般巧誘溫存,不加虐待,此亦敵人另一陰狠花招也。
《康德六年(1939年——筆者)度通化省秋冬季肅正討伐計劃》中說:“特別是關於歸順匪的逆用問題,要慎重研究。要在匪團的內訌與破壞上多下工夫。”地方工作班進行的歸順工作,“要加強力量,多想辦法,積極配合武力討伐,做好稱之為‘溫情工作’的此項工作”。
所謂“溫情工作”、“利用匪”,即不再像過去那樣動輒“嚴重處分”,而是用軟刀子殺人。
利用叛徒提供情報,熟悉地形和抗日軍的活動規律,由他們帶隊做嚮導,或者組織專門隊伍,進行跟蹤、襲擊。有的還被派回來,在內部進行策反。從王鳳閣等義勇軍的失敗,到抗聯最終不得不退往蘇聯,這都是個重要因素。
日寇稱之為“謀略討伐”。
偽滿各省縣都設有宣撫委員會,下設數量不等的常設、非常設的宣撫班,由日偽官吏組成,有時也抽一些國高學生參加。這是個人員、任務比較龐雜的組織,隨“滿洲國”各個時期的工作重點進行宣撫,核心是宣傳“王道政治”、“王道樂土”。平時坐汽車、大車走街串村,每到一地,尋個人多熱鬧的地方,拿著鐵皮筒喇叭進行演講,什麽“日滿親善”、“支持聖戰”、“鐵打的滿洲國”等等。要歸屯了,就口口聲聲都是“集團部落”的好處了。有時還放映電影,電影裏的日本人和滿洲人相親相愛,“集團部落”的老百姓多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