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槍林彈雨”形容敵方火力之猛烈、密集。比之後來東北解放戰爭中美械裝備的國民黨遠征軍,日偽軍的火力要差,比之抗美援朝的美軍差得更遠。可抗聯的武器更差,火力更弱,兵力更少,根本不成比例。而且,東北抗戰是十四年,戰死的機率自然也高。


    2軍能造“炸彈”,戰場上比別的軍就占些便宜,炸自己的時候也挺多。1935年春進攻輝春駝道溝,4團2連指導員文涉“身先士卒,在將軍隊已經進展到敵人房所跟前,燃炸彈以轟炸敵人的時候,此時炸彈未等出手先爆發,而將自己炸死。”類似情形,在同年顯然是2軍寫的《東北三十四名抗日民族英雄犧牲情況簡記》中,有名有姓的就有4人。前麵寫了,5軍警衛旅2團團長張成地對政委趙永新說:你得趕緊讓俺入黨,誰知道哪天讓敵人打死呀?而在《饒河反日總會悼文》中,追悼者則明確無誤地稱自己為“後死的我們”。


    當年的《國際歌》,將“這是最後的鬥爭”,譯作“這是最後的戰爭”。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場戰爭就是決定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後的戰爭。而這些唱著歌兒在黑土地上衝殺的有名無名的先人們,也時刻準備迎接最後一顆子彈。


    六、聯軍


    第25章 他們曾經熱血沸騰


    土龍山暴動


    我的爺爺的爺爺,當年闖關東走到奉天省鳳城縣碾子溝,抓把土,那感覺,用我爺爺的話講是“從手指丫裏往外冒油呀”。正值青春年華的爺爺的爺爺,跪地“咣咣咣”磕了3個響頭,說了些祈求天地神靈保佑的話後,對我的3個疲憊不堪的童年的少年的爺爺下達命令:不走了,就這地場了!


    從山東到東北,我的爺爺的爺爺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實實在在沒見過世麵的農民:比之北大荒那遼遠廣闊的純正的黑土地,這點兒油水還叫油水嗎?


    由鬆花江、牡丹江、烏蘇裏江衝擊而成的三江平原,豐饒肥美,是黑鈣土中的上品,其中又以依蘭、寧安、密山為最,而土龍山又為依蘭之最。


    土龍山是依蘭縣的一個行政區,位於依蘭、樺川、勃利三縣交界處,因西北角有一龍形山巒而得名。這裏是通往縣城的一扇門戶,東北多山,西南多平原,來才河、鬆木河、七虎力河、八虎力河橫貫全區,河川秀麗,美上加美,更是莊稼人的樂土,光緒三十年(1904年)即有人來此開發。到土龍山暴動前,全區40多個自然屯劃為6個保,有居民7萬餘,可耕地約13萬坰,其中熟地(第一年開荒為“生荒地”,土涼,產量少,第二年為“半生荒”,第三年即為“熟地”)占一半左右,盛產大豆、小豆、高粱、玉米、穀子、粳子等農作物。


    侵略者就盯住了這裏。


    1936年,關東軍擬定個《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草案,日本廣田內閣採納了這一方案,並將其定為七大國策之一,偽滿傀儡政權則將其作為三大“國”策之一。


    所謂“百萬戶移住計劃”,就是從1937年到1957年間,用20年時間從日本本土向中國東北地區移住100萬戶、500萬人。當時預計20年後東北人口將達5000萬,而這500萬人加上自然繁殖,日本人可占東北總人口的1/5左右。


    自甲午戰爭後,日本不斷對外侵略,僅日俄戰爭傷亡即在10萬人以上,這些人幾乎都出自農家。日本國土狹小,耕地有限,農村勞動力過剩。“九一八”事變,關東軍弄出個“滿洲國”,再弄出個“百萬戶移住計劃”,這些人就開始漂洋過海“闖關東”了。


    這本來就不是通常意義的移民,更不用說前期都是殺氣騰騰的全副武裝了。像1933年2月進駐樺川縣孟家崗的“彌榮”開拓團,又名“吉林屯墾第1大隊”,完全是日軍編製,493戶編為4個中隊、12個小隊,大隊長市川益平中佐,除每人配備步槍(手槍)外,還有4挺重機槍、2門迫擊炮。


    鬼子的算盤撥拉得精明。移民後,這些人不但解決了自身的困苦,卸掉了日本的負擔,還能為帝國增產糧食,又加強了“滿洲國”的警備力量。像第一批武裝移民到達佳木斯後,駐防當地的日軍一個大隊即撤走了。而向中蘇邊境地區移民,對於日軍北進,防蘇南下,更是意義非凡。待到百萬戶移住成功,連居民結構都改變了,那就是“鐵打的‘滿洲國’”了。


    被視為“開拓之父”、供奉於各地開拓團神社中的東宮鐵男,是關東軍陸軍步兵大尉、“滿洲國”軍事顧問,任職於吉林“剿匪軍”司令部,1932年夏率司令部進駐依蘭。鬆花江兩岸的肥沃土地,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剿匪”之餘,一個念頭就萌生了。鑑於台灣移民失敗的教訓,他極力主張集團性質的武裝移民。


    問題是移民地區的老百姓怎麽活呀?


    且看1933年6月12日樺川縣民眾代表李東升等人《給哈爾濱日本總領事森島的請願書》:


    樺川縣永豐區孟家岡、霍家營、八裏崗、永平崗四屯村民,共有官發地契的熟地1195坰,荒地4535坰,大房96間,小房150間,井26口,磨5個。本年貴國屯墾軍到來,把我等四屯的土地、房屋全部歸其所有。由於我等所購置的土地,及親手建築的房屋被屯墾軍占據,多數村民將要失業,很多人會因為沒有生活出路而離鄉背井。我等以農為業,以生產五穀為收益,各戶都靠此養育老幼,但現在這些土地已非我等所有。我等本來是有土地和房屋的,但被屯墾軍占有,使得我們無土地耕種而不能餬口,無房屋居住又如何得以安身,若遇匪兵,欲遷往適當地域也無資金,這是何等困苦之境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雪冷血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正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正隆並收藏雪冷血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