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立誌老人說,李學福大高個,挺壯實,圓臉盤,和和氣氣的一個人。可見到朝鮮族人自顧自在一塊嘮得熱鬧,就黑下臉來批評,說中朝同誌要團結一心打日本子,都像你們這樣紮堆,不是沒隔也有隔了嗎?越是嘮不到一塊去,越要往一塊嘮,這樣才能盡快嘮到一塊去。
由於語言、文化風俗的差異,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湊到一起,形成不同的人際圈是自然的,產生誤會也是難免的。開頭漢族隊員少,難紮堆,孤零零的沒意思,有的就離隊了。戰場上下達命令,一部分人聽不懂,“撤退”聽成“衝鋒”,“衝鋒”當做“撤退”。打了勝仗沒什麽,當個笑話樂一陣子,打了敗仗就可能猜疑、埋怨,惹出麻煩。東滿和湯原反“民生團”,這也是原因之一。
從大隊長、師長到軍長,李學福始終強調學習語言,特別是學習漢語,並將其作為一項戰鬥任務。指揮員連最基本的指揮用語都不會,戰場上也得通過翻譯,能不誤事嗎?更不用說抗聯經常是小部隊活動,有時還要單獨執行任務了。在抗聯這支方方麵麵都極其特殊的隊伍中,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生活技能,還是戰鬥力。
在東滿2軍,軍長王德泰則強調漢族官兵要學習朝鮮族語言文字,並身體力行。
1933年夏,駐饒河救國軍4旅12團,將饒河縣反日會長李學福逮捕。押赴城外槍斃,途中瞅準機會,他一頭將個押解士兵撞倒,大喊快跑。有的鑽林子,有的跳進河裏,“乒桌球乓”的槍聲中,有的被打死了,有的負傷又被捉住,十幾個人隻跑掉幾個。李學福狂奔到個池塘邊,跳下去,頭頂水草蹲在水裏,得以脫身。
自擔任大隊長後,四年間大小幾十仗,像陳榮久一樣,這是個身先士卒的人。多少次死神擦肩而過,正值壯麗年華的身軀,卻被嚴重的半身不遂撂倒了,1938年8月8日在蘇聯去世。
陳榮久犧牲,李學福繼任,是在下江特委擴大會議上選舉的。
之前為3師師長的第三任軍長景樂亭,也是選舉的。
景樂亭,山東章丘縣人,1903年生於何種人家,何時到東北,“九一八”事變前何時參加東北軍,任何職務,均不詳。後來參加高玉山的民眾救國軍,為1旅1營營長。
入伍就在3師,曾在師部警衛連任排長、黨支部書記的單立誌老人說,景樂亭中等個,不胖不瘦,圓臉尖下頦。這人抗日不含糊,打仗有一套,能打勝就打,不能打就走,機靈,戰場上不彎腰,帶3師、7軍打了不少好仗。像我參軍不久就參加的二道林子戰鬥,消滅100多敵人。
關於景樂亭的資料留存甚少,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關於抗聯的書籍或發表的文章中,也幾乎見不到這位7軍軍長的名字。因為他在1940年3月27日被處死,罪名是“困難時期動搖企圖投敵、在內部結成反革命小團體”。
“內部問題”
1936年春,崔石泉和4團副團長薑尚平率隊北上富錦、同江,在所到之處被群眾稱之為“大姑娘隊”的同時,“內部問題”漸呈表麵化。
薑尚平為“安邦隊”首領,1934年參加饒河遊擊隊。此人作戰勇敢,毛病也大,亂花錢,繳獲錢財揣腰包。崔石泉和幾位連長提出批評,他把3連長邴升臣抓起來,說邴連長是老高麗的走狗,要先打老高麗,再打日本子。
饒河遊擊隊是在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中誕生的。剔除幹部犧牲的因素,7軍中高級幹部變換是各軍中最頻繁的,其中就包含一種宗派、團體的權力鬥爭,特別是統戰部隊增多之後。
鄭魯岩,山東省日照縣人,“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李杜的自衛軍,1934年參加饒河遊擊隊,1936年任4軍2師師長。2師改編為7軍,陳榮久當軍長,鄭魯岩即消極怠工。下江特委書記樸元彬去海參崴交通局匯報工作,指定他代理特委書記,他派軍部副官王殿甲去山林隊做統戰工作。王殿甲是他的磕頭弟兄,隻向他匯報工作。1937年2月,鄭魯岩到虎林收編山林隊,臨行前在軍部講話,說他要成立個11軍,跟7軍競賽。
原2師5團團長鄒其昌,到虎頭另立山頭,成立“暫編1師”,反對7軍。原2師7團團長賈瑞福,發表聲明當鬍子,全團隻剩下5個人。
內部如此,外部環境自然惡化。原來團結在7軍周圍的山林隊,有的不聽調動,有的離去了。叛徒羅英和混入7軍的奸細,乘機大肆活動。天津班戰鬥後,羅英幹脆準備奪權。
讓陳榮久當軍長,應該不無對這種內部紛爭的考慮。在蘇聯學習兩年回來,跟這些人沒什麽瓜葛、矛盾,同時不利因素也相當明顯。不熟悉情況,獨力難支,也就困難多多。雖然槍斃幾個奸細,並不能挽回局麵。
1937年2月18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軍長陳榮久給××同誌的信》中說:
我們抗日聯軍處在極端孤立和危險的狀態。我們認為:最近沒得到我們上級機關的極力幫助的話,那麽,下江一帶的革命軍沒有進步的希望了。
從遊擊隊到抗聯,各軍無不受到“北方會議”、“1·26”指示信,以及後麵將要寫到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變化的影響,各自經歷的坎坷、磨難也各有不同。即便像饒河遊擊隊這樣,開頭幾乎清一色朝鮮(族)人的隊伍,由於地域、領導人的差異,也各不相同。而由4軍2師改編的7軍,與4軍的差異就更大了,卻也同樣到了不整頓不行的時候了。
由於語言、文化風俗的差異,不同地域、民族的人湊到一起,形成不同的人際圈是自然的,產生誤會也是難免的。開頭漢族隊員少,難紮堆,孤零零的沒意思,有的就離隊了。戰場上下達命令,一部分人聽不懂,“撤退”聽成“衝鋒”,“衝鋒”當做“撤退”。打了勝仗沒什麽,當個笑話樂一陣子,打了敗仗就可能猜疑、埋怨,惹出麻煩。東滿和湯原反“民生團”,這也是原因之一。
從大隊長、師長到軍長,李學福始終強調學習語言,特別是學習漢語,並將其作為一項戰鬥任務。指揮員連最基本的指揮用語都不會,戰場上也得通過翻譯,能不誤事嗎?更不用說抗聯經常是小部隊活動,有時還要單獨執行任務了。在抗聯這支方方麵麵都極其特殊的隊伍中,語言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生活技能,還是戰鬥力。
在東滿2軍,軍長王德泰則強調漢族官兵要學習朝鮮族語言文字,並身體力行。
1933年夏,駐饒河救國軍4旅12團,將饒河縣反日會長李學福逮捕。押赴城外槍斃,途中瞅準機會,他一頭將個押解士兵撞倒,大喊快跑。有的鑽林子,有的跳進河裏,“乒桌球乓”的槍聲中,有的被打死了,有的負傷又被捉住,十幾個人隻跑掉幾個。李學福狂奔到個池塘邊,跳下去,頭頂水草蹲在水裏,得以脫身。
自擔任大隊長後,四年間大小幾十仗,像陳榮久一樣,這是個身先士卒的人。多少次死神擦肩而過,正值壯麗年華的身軀,卻被嚴重的半身不遂撂倒了,1938年8月8日在蘇聯去世。
陳榮久犧牲,李學福繼任,是在下江特委擴大會議上選舉的。
之前為3師師長的第三任軍長景樂亭,也是選舉的。
景樂亭,山東章丘縣人,1903年生於何種人家,何時到東北,“九一八”事變前何時參加東北軍,任何職務,均不詳。後來參加高玉山的民眾救國軍,為1旅1營營長。
入伍就在3師,曾在師部警衛連任排長、黨支部書記的單立誌老人說,景樂亭中等個,不胖不瘦,圓臉尖下頦。這人抗日不含糊,打仗有一套,能打勝就打,不能打就走,機靈,戰場上不彎腰,帶3師、7軍打了不少好仗。像我參軍不久就參加的二道林子戰鬥,消滅100多敵人。
關於景樂亭的資料留存甚少,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關於抗聯的書籍或發表的文章中,也幾乎見不到這位7軍軍長的名字。因為他在1940年3月27日被處死,罪名是“困難時期動搖企圖投敵、在內部結成反革命小團體”。
“內部問題”
1936年春,崔石泉和4團副團長薑尚平率隊北上富錦、同江,在所到之處被群眾稱之為“大姑娘隊”的同時,“內部問題”漸呈表麵化。
薑尚平為“安邦隊”首領,1934年參加饒河遊擊隊。此人作戰勇敢,毛病也大,亂花錢,繳獲錢財揣腰包。崔石泉和幾位連長提出批評,他把3連長邴升臣抓起來,說邴連長是老高麗的走狗,要先打老高麗,再打日本子。
饒河遊擊隊是在錯綜複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中誕生的。剔除幹部犧牲的因素,7軍中高級幹部變換是各軍中最頻繁的,其中就包含一種宗派、團體的權力鬥爭,特別是統戰部隊增多之後。
鄭魯岩,山東省日照縣人,“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李杜的自衛軍,1934年參加饒河遊擊隊,1936年任4軍2師師長。2師改編為7軍,陳榮久當軍長,鄭魯岩即消極怠工。下江特委書記樸元彬去海參崴交通局匯報工作,指定他代理特委書記,他派軍部副官王殿甲去山林隊做統戰工作。王殿甲是他的磕頭弟兄,隻向他匯報工作。1937年2月,鄭魯岩到虎林收編山林隊,臨行前在軍部講話,說他要成立個11軍,跟7軍競賽。
原2師5團團長鄒其昌,到虎頭另立山頭,成立“暫編1師”,反對7軍。原2師7團團長賈瑞福,發表聲明當鬍子,全團隻剩下5個人。
內部如此,外部環境自然惡化。原來團結在7軍周圍的山林隊,有的不聽調動,有的離去了。叛徒羅英和混入7軍的奸細,乘機大肆活動。天津班戰鬥後,羅英幹脆準備奪權。
讓陳榮久當軍長,應該不無對這種內部紛爭的考慮。在蘇聯學習兩年回來,跟這些人沒什麽瓜葛、矛盾,同時不利因素也相當明顯。不熟悉情況,獨力難支,也就困難多多。雖然槍斃幾個奸細,並不能挽回局麵。
1937年2月18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軍長陳榮久給××同誌的信》中說:
我們抗日聯軍處在極端孤立和危險的狀態。我們認為:最近沒得到我們上級機關的極力幫助的話,那麽,下江一帶的革命軍沒有進步的希望了。
從遊擊隊到抗聯,各軍無不受到“北方會議”、“1·26”指示信,以及後麵將要寫到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變化的影響,各自經歷的坎坷、磨難也各有不同。即便像饒河遊擊隊這樣,開頭幾乎清一色朝鮮(族)人的隊伍,由於地域、領導人的差異,也各不相同。而由4軍2師改編的7軍,與4軍的差異就更大了,卻也同樣到了不整頓不行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