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再說一下對漢文化。我想講幾點:第一,學習漢族製度。譬如說科舉製度。滿洲在關外根本沒有科舉製度,到了中原之後,順治的時候,實行科舉製度,不但漢人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八旗滿洲八旗蒙古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滿、蒙、漢一個大的文化交融,文化的結合,滿洲人:麻勒吉,考中了滿洲狀元,這是滿洲的第一個狀元,蒙古八旗,崇綺考中了狀元。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清朝實行滿、蒙、漢文化的合。


    第二,在官製上。清朝遷都北京之後,這官員怎麽辦,滿、漢怎麽解決?清朝創造一個辦法,就叫做“二元製”,或者叫做“雙重製”,六部尚書,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滿、漢各一員,吏部尚書滿人一個,漢人一個,兵部尚書滿人一個,漢人一個,就是六個部的尚書,滿、漢各一人,六部侍郎,就是相當於副部長,他分左侍郎,右侍郎,左、右,滿、漢各一人,這是合呀。


    第三,翻譯漢文典籍。四書五經翻成滿文,把兵書翻成滿文,把《水滸》《聊齋》《三國演義》《西廂記》翻譯成滿文,進行文化的合,交流。滿人學習漢族的文化,我這裏舉一個例子,就是納蘭性德,他是葉赫人,就叫葉赫納蘭性德,他的父親是康熙朝的大學士明珠,納蘭性德22歲考中進士,家裏頭說滿語,學習漢文化,他編了個書叫《通誌堂經解》,出了書叫《納蘭集》。納蘭性德以詞為見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也被譽為宋以來第一詞人。我舉一首詞,叫《長相思》,我們看看納蘭性德,詞的造詣上的高低,這個詞這樣說,說“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首詞上片18個字,下片18個字,總共36個字,說什麽呢?指康熙東巡,到盛京瀋陽,祭祖,祭永陵,福陵,昭陵祭祖。納蘭性德作為一等侍衛,隨從。“山一程,水一程”,爬山涉水,“身向榆關那畔行”,“榆關”就是山海關,浩浩蕩蕩的山海關,“夜深千帳燈”,夜裏頭營帳燈火,千帳燈,天上有繁星,地上有千帳。“風一更,雪一更”,迎風冒雪,“聒碎鄉心夢不成”很嘈雜很急,回鄉的夢都做不成,“故園無此聲”,原來沒有這種情景和聲音。36個字把整個過程像畫一樣,展現在讀者的麵前。王國維評論說,這是“千古壯觀”。大家注意,納蘭性德是一個滿族的青年,說滿語,接受漢文化,同漢文化合,寫出這樣的詞,僅僅36個字。這就說明清朝是滿、漢文化合。


    第四,學習漢族文化。清朝滿族學習漢族的文化,學習中華優秀的文化,積極認真,編了很多的書,《全唐詩》,《全唐文》,《康熙字典》,《皇輿全覽圖》,以及《四庫全書》等等。《四庫全書》很有爭議,有人說“四庫出,古書亡”,我說幹隆修《四庫全書》有它負麵的影響,毀了一些書,禁了一些書,刪改了一些書等等,但是還有它正麵的影響,匯集了當時天下許多的善本、孤本、稿本、珍本,編到一起,3500種,79000多卷,230萬頁是雙頁,單頁是460萬頁,抄了七部。很多的書經過戰亂、災荒,失傳了,因為有了《四庫全書》,今天還能看。現在全的還有三部,就是“文淵閣本”,在台北,“文津閣本”在北京,“文溯閣本”在甘肅,還有一個“文瀾閣本”,殘本在杭州。“文淵閣本”已經影印了,“文津閣本”,正在影印,並且做成了光碟。可以說是化一為百為千,為十百,為百萬,功莫大焉。


    大家想一想,四大文明古國,印度文明中斷了,埃及文明中斷了,巴比倫文明中斷了,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沒有中斷,但是有一條,滿族定都北京,它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和漢族都不同,沒有強迫推行滿洲的語言、文字、宗教、文化,而積極地學習漢族的語言、文字、宗教,使得中華五千年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繼承,並且發揚,這是一個很大的貢獻,源於什麽呢?就是文化合。


    所以我說清朝興起與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合、經濟合、文化合。“合”的反義詞是“分”,“合則強,分則弱,合則盛,分則衰,合則眾,分則寡,合則榮,分則辱,合則存,分則亡”。清朝的“合”是基本國策,是清朝興起與強盛的圭臬。清朝民族合經濟合,文化合,最後出現一個局麵就是政治合。當時中國的歷史舞台上,有許多的政權在那兒紛爭,明朝滅亡之後有南明,福王的弘光政權,唐王的隆武政權,桂王的永曆政權等等。農民軍還有大順政權,大西政權。台灣先是荷蘭占領,後來是鄭成功政權。蒙古有個察哈爾林丹汗,西北有個準噶爾汗國,清朝一步一步地把它合成一個統一的國家。


    下麵這段話,我奉獻給大家,同大家共享。“歷史應當受到敬畏,為什麽要敬?因為吸取前人經驗會得到寶貴的智慧,為什麽要畏?因為重蹈前人錯誤要受到歷史的懲罰”。清朝歷史既有過恥辱,也有過輝煌,我們既不能忘卻歷史的恥辱,也不能抹煞歷史的輝煌,清朝興起與強盛的重要的經驗,就是“合”,國家合,民族合,這是清朝興盛的主要經驗,也是清朝興盛留給後人的歷史寶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十二帝疑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閻崇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閻崇年並收藏清十二帝疑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