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夜幕降臨,華倫斯坦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主動撤離了戰場。戰場上隻留下數千具屍體和悲痛憤怒的瑞典士兵。帝國軍損失了6000人,而瑞典方麵損失了4000人。
他們贏了,華倫斯坦對自己說,但他們也輸了。
他是對的。
隨著“北方雄獅”的逝去,瑞典也就失去了對北德諸侯的控製。更重要的是,瑞典軍隊沒有一個統帥能替代古斯塔夫的位置。也沒有哪一位瑞典將軍能在戰場上壓倒華倫斯坦。瑞典軍隊失去了軍魂和在德國紮下的根基。
華倫斯坦輸掉了呂岑戰役,卻得到了贏得戰爭的主動權。
隻要假以時日,華倫斯坦就有自信消滅敵人。
隻要還有時日......
古斯塔夫陣亡
8)因劍而生,因劍而亡:
華倫斯坦深知瑞典軍隊已不構成威脅,但要徹底殲滅他們還不夠火候。
在呂岑戰役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多,華倫斯坦把軍隊開到波西米亞整編。同時,他向反哈布斯堡聯盟提出和談,但因遭到“天主教聯盟”各諸侯反對而作罷。
此時的華倫斯坦發現時間正逐漸背離帝國而去。帝國經過長期的戰爭,已經非常疲憊。瑞典雖然失去了古斯塔夫,但國家戰爭實力還在,不可小視。而法國,帝國在歐洲大陸最大的敵手,根本還沒有參戰。帝國的血正在慢慢流幹。他必須在所有鄰國都卷進來前結束這場戰爭。
1633年1月,華倫斯坦開始了和薩克森的秘密談判。到了9月,整個反哈布斯堡聯盟都加入了談判。為此,他以皇帝賦予他軍事上的全權為由無視了皇帝所有讓他增援“天主教同盟”的命令,並於1633年11月屯兵於比爾森要塞,計劃維持和談。此時,他對皇帝的力量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他打算在這場戰爭毀掉所有他創造的成果前親手結束它。
皇帝很快得知了這些情況,並迅速的判斷華倫斯坦已經叛國。
難道不是皇帝本人賦予華倫斯坦談判全權的麽?皇帝隻是不想回想起來而已。
皇帝和天主教諸侯們都短視的認為,既然帝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威脅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已經死了,好像就沒有讓華倫斯坦繼續活下去的必要了吧......
“元帥已經叛國。”這樣的謠言在軍隊中擴散開來,許多宣稱忠於皇帝的軍官離開了軍隊。為此,華倫斯坦下令讓全體軍隊發誓效忠於他。
這被皇帝視為不可饒恕的行為。
1634年1月24日,皇帝宣布解除華倫斯坦的職務。
2月25日,幾個曾在華倫斯坦手下服役的軍官奉皇帝的密令,來到了華倫斯坦居住的愛格城堡。
在臥室裏,華倫斯坦安詳地坐了下來。
沒有逃避,沒有反抗,元帥任憑一支長劍紮入自己的胸膛。
華倫斯坦死了,他的光榮與夢想隨他而去。
德意誌的歷史從此停滯了200年。
華倫斯坦遇刺
8.5)失落的夢想:
華倫斯坦無疑在這齣歷史劇中扮演了一個悲劇角色。
一生的夢想被如此輕易地毀掉了。
統一德意誌的戰略卻成為了毀滅這個國家的罪魁。
本來能留下一世英名的英雄卻成為了萬古唾罵的奸賊。
華倫斯坦在這個時代扮演的是一個破壞者的角色,因為他還沒來的及把他建設者的角色演完。本來就不存在把一個中世紀的舊物改造成新時代的民族國家的現成方案,所以華倫斯坦採取了“分解、再構成”的手段。從客觀上講,華倫斯坦所麵對的難題,加諸於任何與他同時代的政治家身上都不一定能解決。擁兵自重的諸侯、蜂擁而起的叛亂、不斷加深的宗教矛盾,除了用一把大火把舊世界燒掉,然後在廢墟上重新建起一個新世界外別無他法。
如果華倫斯坦取得最後勝利,也許他的“焦土戰略”會給德意誌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成果。戰爭期間,德意誌的農村幾乎全被摧毀,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這種情況和英國工業革命時的“羊吃人”幾乎如出一轍。城市中的新興資產階級可以藉此獲得大量廉價勞動力,同時由於貴族控製的莊園受到嚴重破壞,資產階級可以藉此收購大量土地,從而使得農村經濟由農奴製莊園經濟向資本主義僱傭製經濟轉移。總而言之,戰爭可以摧毀舊的經濟製度和土地所有製,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德意誌向近代資本主義發展。
而且,如果能提前200年統一,德意誌民族的心理中不至於產生那種因為受到外國勢力欺辱而產生的民族悲情,就不會因此進而產生向歐洲各國復仇的變態情感,也許未來的歐陸能和平一些,減少流血慘劇。
可是一切都因為那柄長劍劃下了句號。
德意誌被摧毀了,但是失去了那雙能重塑它的有力雙手。
一支大軍誕生了,但是失去了那位能約束它的偉大統帥。
華倫斯坦擋住了麵前的敵人,卻防不住背後的敵人:各天主教諸侯、他的部下、盟友,甚至還有他為之而戰的皇帝。
元帥在逝去時,想必心中一定帶著無比沉重的憾意吧。
“隻有當各國都化為灰燼時,我們才不得不謀求和平。”——華倫斯坦
9)尾聲:
正如華倫斯坦所料,失去了古斯塔夫的瑞典軍隊不再戰無不勝。
他們贏了,華倫斯坦對自己說,但他們也輸了。
他是對的。
隨著“北方雄獅”的逝去,瑞典也就失去了對北德諸侯的控製。更重要的是,瑞典軍隊沒有一個統帥能替代古斯塔夫的位置。也沒有哪一位瑞典將軍能在戰場上壓倒華倫斯坦。瑞典軍隊失去了軍魂和在德國紮下的根基。
華倫斯坦輸掉了呂岑戰役,卻得到了贏得戰爭的主動權。
隻要假以時日,華倫斯坦就有自信消滅敵人。
隻要還有時日......
古斯塔夫陣亡
8)因劍而生,因劍而亡:
華倫斯坦深知瑞典軍隊已不構成威脅,但要徹底殲滅他們還不夠火候。
在呂岑戰役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很多,華倫斯坦把軍隊開到波西米亞整編。同時,他向反哈布斯堡聯盟提出和談,但因遭到“天主教聯盟”各諸侯反對而作罷。
此時的華倫斯坦發現時間正逐漸背離帝國而去。帝國經過長期的戰爭,已經非常疲憊。瑞典雖然失去了古斯塔夫,但國家戰爭實力還在,不可小視。而法國,帝國在歐洲大陸最大的敵手,根本還沒有參戰。帝國的血正在慢慢流幹。他必須在所有鄰國都卷進來前結束這場戰爭。
1633年1月,華倫斯坦開始了和薩克森的秘密談判。到了9月,整個反哈布斯堡聯盟都加入了談判。為此,他以皇帝賦予他軍事上的全權為由無視了皇帝所有讓他增援“天主教同盟”的命令,並於1633年11月屯兵於比爾森要塞,計劃維持和談。此時,他對皇帝的力量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他打算在這場戰爭毀掉所有他創造的成果前親手結束它。
皇帝很快得知了這些情況,並迅速的判斷華倫斯坦已經叛國。
難道不是皇帝本人賦予華倫斯坦談判全權的麽?皇帝隻是不想回想起來而已。
皇帝和天主教諸侯們都短視的認為,既然帝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威脅古斯塔夫.阿道夫斯已經死了,好像就沒有讓華倫斯坦繼續活下去的必要了吧......
“元帥已經叛國。”這樣的謠言在軍隊中擴散開來,許多宣稱忠於皇帝的軍官離開了軍隊。為此,華倫斯坦下令讓全體軍隊發誓效忠於他。
這被皇帝視為不可饒恕的行為。
1634年1月24日,皇帝宣布解除華倫斯坦的職務。
2月25日,幾個曾在華倫斯坦手下服役的軍官奉皇帝的密令,來到了華倫斯坦居住的愛格城堡。
在臥室裏,華倫斯坦安詳地坐了下來。
沒有逃避,沒有反抗,元帥任憑一支長劍紮入自己的胸膛。
華倫斯坦死了,他的光榮與夢想隨他而去。
德意誌的歷史從此停滯了200年。
華倫斯坦遇刺
8.5)失落的夢想:
華倫斯坦無疑在這齣歷史劇中扮演了一個悲劇角色。
一生的夢想被如此輕易地毀掉了。
統一德意誌的戰略卻成為了毀滅這個國家的罪魁。
本來能留下一世英名的英雄卻成為了萬古唾罵的奸賊。
華倫斯坦在這個時代扮演的是一個破壞者的角色,因為他還沒來的及把他建設者的角色演完。本來就不存在把一個中世紀的舊物改造成新時代的民族國家的現成方案,所以華倫斯坦採取了“分解、再構成”的手段。從客觀上講,華倫斯坦所麵對的難題,加諸於任何與他同時代的政治家身上都不一定能解決。擁兵自重的諸侯、蜂擁而起的叛亂、不斷加深的宗教矛盾,除了用一把大火把舊世界燒掉,然後在廢墟上重新建起一個新世界外別無他法。
如果華倫斯坦取得最後勝利,也許他的“焦土戰略”會給德意誌帶來一個意想不到的成果。戰爭期間,德意誌的農村幾乎全被摧毀,大批農民流離失所。這種情況和英國工業革命時的“羊吃人”幾乎如出一轍。城市中的新興資產階級可以藉此獲得大量廉價勞動力,同時由於貴族控製的莊園受到嚴重破壞,資產階級可以藉此收購大量土地,從而使得農村經濟由農奴製莊園經濟向資本主義僱傭製經濟轉移。總而言之,戰爭可以摧毀舊的經濟製度和土地所有製,解放農村勞動力,促進德意誌向近代資本主義發展。
而且,如果能提前200年統一,德意誌民族的心理中不至於產生那種因為受到外國勢力欺辱而產生的民族悲情,就不會因此進而產生向歐洲各國復仇的變態情感,也許未來的歐陸能和平一些,減少流血慘劇。
可是一切都因為那柄長劍劃下了句號。
德意誌被摧毀了,但是失去了那雙能重塑它的有力雙手。
一支大軍誕生了,但是失去了那位能約束它的偉大統帥。
華倫斯坦擋住了麵前的敵人,卻防不住背後的敵人:各天主教諸侯、他的部下、盟友,甚至還有他為之而戰的皇帝。
元帥在逝去時,想必心中一定帶著無比沉重的憾意吧。
“隻有當各國都化為灰燼時,我們才不得不謀求和平。”——華倫斯坦
9)尾聲:
正如華倫斯坦所料,失去了古斯塔夫的瑞典軍隊不再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