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蒙哥馬利和布雷德利都在最高統帥麵前爭論和要求較多的給養,而在當時的情況下,滿足一方的要求,就不得不相應地削減對另一方的供應。所以艾森豪對雙方全都拒絕,並決定下令各條戰線全麵展開進攻,目的是達到萊因河沿岸一帶。在作出這一決定時,艾森豪不僅要求在他手下兩員競爭的將領之間謀求和解,不致傷害各自的民族感情,而且,他也顯然和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幾乎所有的人一樣,相信德國人不可能從8月間所受的打擊中恢復過來,因此盟軍有可能在各條戰線上長驅直入。
英美司令官認為德國崩潰指日可待的希望非常大,以致9月10日艾森豪和蒙哥馬利商談時,決定作出一項大膽的嚐試,在萊因河下遊對岸建立一個橋頭堡。這是很冒險的行動。英美軍隊的給養很不穩定,因為法國港口剛開始使用,而且需要經由諾曼第海灘和空運輸送給養。當蒙哥馬利的軍隊於9月4日攻克絲毫未遭破壞的安特衛普時,這個問題似乎即可解決。9月10日尚在爭論的問題是,先派英國和加拿大軍隊去攻打那些仍然據守斯凱爾特河口北岸封鎖著安特衛普通道的德軍呢,還是徑向萊因河挺進以期納粹德國的整個機構徹底垮台。蒙哥馬利強烈地主張繼續向前,追擊到底,這得到了艾森豪的同意,並答應把自己的主要戰略後備部隊——由三個師組成的一支空降部隊——交給蒙哥馬利使用於這一計劃。
當時打算把這三個師趕在挺進中的英、加部隊之前空投下去,布成梯陣,以便奪取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重要渡口。這三個師於9月17日空投下去,但不適宜飛行的惡劣天氣妨礙了增援和補給。經過一星期苦戰後,蒙哥馬利的地麵部隊同空降部隊中的兩個師取得了聯繫,到達了萊因河下遊的南岸。可是最前麵的那個師——英軍第一空降師——被迫從阿納姆的陣地上撤退,隻有殘餘的部隊平安地渡過萊因河下遊退到了南岸(9月25-26日)。
阿納姆戰役使戰爭進入新的局麵。由於德軍增強了抵抗而天氣又越來越壞,盟軍在窮追猛趕以後,不得不艱苦紆緩地推進。8月中和9月初,德軍士氣普遍消沉,後來略見好轉,沒有完全崩潰。盟國早日勝利的希望落空了。德國人垂死掙紮,拚命戰鬥,甚至能在阿登山一帶對美國人發動反攻(12月16日至1月26日),並在匈牙利對俄國人發動反攻(2月15日至3月15日)。
當德國人在歐洲的處境這樣好轉的時候,對日戰爭在三條主要戰線上——中國、緬甸和太平洋——有了不平衡的發展。在中國,日軍於1944年4月發動的攻勢不斷取得進展,為了轟炸日本而費力建成的美國空軍基地一個個被敵侵占,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桂林的基地,它於1944年9月14日放棄給了日本人。此後不久,日本深入中國內地的進攻暫時停止。
美國人認為,中國軍隊之所以無力保衛這些空軍基地,主要是由於蔣介石把他的軍隊的很大一部分駐紮在華北,以防備共產黨。補救的方法看來很明顯。把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聯合起來,再加上這兩個敵對的黨在政治上達成協議,這似乎是可以使中國對戰爭作出重大貢獻,或者在戰後有和平與民主發展希望的唯一辦法。結果,從1944年夏天起,美國在中國的政策開始越來越有意識地把政治目的置於狹義的軍事方麵的考慮之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中國在軍事上有助於抗日的信心逐漸減少,由於這樣,美國人原先設想要進行緬甸戰役的根本理由也不存在了。
但是,對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的指示並未變更。他的首要任務仍然是重新打通經過緬甸到中國的陸上交通,同時防衛印度境內作為飛越“駝峰”航線基地的一些機場。因此在深山叢林中的戰役繼續進行。我們已經知道,緬甸北部的密支那最後於1944年8月3日被奪回。不久,在8月20日,曾在那年春季侵入印度的英帕爾的日軍被趕過邊境退入緬甸。經過長期戰鬥,形勢終於好轉了,英印軍隊證明能夠解決在荒無人跡的叢林中作戰的問題,而在戰爭初期,這一問題簡直使他們束手無策。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空中運輸和大量的醫療措施,後者把熱帶病的發病率降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從5月到10月的雨季在前幾年總是使軍事活動無法進行,但在1944年,蒙巴頓堅持要追擊退卻的日軍。雖然如此,前進的速度卻極慢。雨季過去後,作戰的進度加快了。英國和中國的軍隊向南推進,去攻打緬甸中部的曼德勒。在遙遠的南方,1944年12月12日在沿海一帶,朝著若開方向發動了一場新的進攻。可是,雖然緬甸的日軍到處居於守勢,盟軍到年底時隻收復了這個國家的一小部分。在緬甸的決定性勝利還要等到1945年。
同在中國的挫折和在緬甸的緩慢進展相對比,太平洋地區的戰事出乎意料地順利。到1944 年夏天,西南太平洋麥克阿瑟將軍的部隊和太平洋中部尼米茲海軍上將的部隊,已經進入能夠相互支援的範圍。尼米茲的艦隊和航空母艦上的空軍已經取得對日本海軍很大的優勢,因此幾乎能在遼闊的太平洋上任意行動。7月間攻克的馬裏亞納群島的前哨基地,使日本和菲律賓都落入美國海軍攻擊的範圍以內。同時,麥克阿瑟的部隊已於7月30日到達紐幾內亞的東端,離菲律賓群島最南部的島嶼隻有四百英裏左右。
英美司令官認為德國崩潰指日可待的希望非常大,以致9月10日艾森豪和蒙哥馬利商談時,決定作出一項大膽的嚐試,在萊因河下遊對岸建立一個橋頭堡。這是很冒險的行動。英美軍隊的給養很不穩定,因為法國港口剛開始使用,而且需要經由諾曼第海灘和空運輸送給養。當蒙哥馬利的軍隊於9月4日攻克絲毫未遭破壞的安特衛普時,這個問題似乎即可解決。9月10日尚在爭論的問題是,先派英國和加拿大軍隊去攻打那些仍然據守斯凱爾特河口北岸封鎖著安特衛普通道的德軍呢,還是徑向萊因河挺進以期納粹德國的整個機構徹底垮台。蒙哥馬利強烈地主張繼續向前,追擊到底,這得到了艾森豪的同意,並答應把自己的主要戰略後備部隊——由三個師組成的一支空降部隊——交給蒙哥馬利使用於這一計劃。
當時打算把這三個師趕在挺進中的英、加部隊之前空投下去,布成梯陣,以便奪取比利時和荷蘭境內的重要渡口。這三個師於9月17日空投下去,但不適宜飛行的惡劣天氣妨礙了增援和補給。經過一星期苦戰後,蒙哥馬利的地麵部隊同空降部隊中的兩個師取得了聯繫,到達了萊因河下遊的南岸。可是最前麵的那個師——英軍第一空降師——被迫從阿納姆的陣地上撤退,隻有殘餘的部隊平安地渡過萊因河下遊退到了南岸(9月25-26日)。
阿納姆戰役使戰爭進入新的局麵。由於德軍增強了抵抗而天氣又越來越壞,盟軍在窮追猛趕以後,不得不艱苦紆緩地推進。8月中和9月初,德軍士氣普遍消沉,後來略見好轉,沒有完全崩潰。盟國早日勝利的希望落空了。德國人垂死掙紮,拚命戰鬥,甚至能在阿登山一帶對美國人發動反攻(12月16日至1月26日),並在匈牙利對俄國人發動反攻(2月15日至3月15日)。
當德國人在歐洲的處境這樣好轉的時候,對日戰爭在三條主要戰線上——中國、緬甸和太平洋——有了不平衡的發展。在中國,日軍於1944年4月發動的攻勢不斷取得進展,為了轟炸日本而費力建成的美國空軍基地一個個被敵侵占,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桂林的基地,它於1944年9月14日放棄給了日本人。此後不久,日本深入中國內地的進攻暫時停止。
美國人認為,中國軍隊之所以無力保衛這些空軍基地,主要是由於蔣介石把他的軍隊的很大一部分駐紮在華北,以防備共產黨。補救的方法看來很明顯。把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聯合起來,再加上這兩個敵對的黨在政治上達成協議,這似乎是可以使中國對戰爭作出重大貢獻,或者在戰後有和平與民主發展希望的唯一辦法。結果,從1944年夏天起,美國在中國的政策開始越來越有意識地把政治目的置於狹義的軍事方麵的考慮之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中國在軍事上有助於抗日的信心逐漸減少,由於這樣,美國人原先設想要進行緬甸戰役的根本理由也不存在了。
但是,對東南亞盟軍最高統帥蒙巴頓的指示並未變更。他的首要任務仍然是重新打通經過緬甸到中國的陸上交通,同時防衛印度境內作為飛越“駝峰”航線基地的一些機場。因此在深山叢林中的戰役繼續進行。我們已經知道,緬甸北部的密支那最後於1944年8月3日被奪回。不久,在8月20日,曾在那年春季侵入印度的英帕爾的日軍被趕過邊境退入緬甸。經過長期戰鬥,形勢終於好轉了,英印軍隊證明能夠解決在荒無人跡的叢林中作戰的問題,而在戰爭初期,這一問題簡直使他們束手無策。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空中運輸和大量的醫療措施,後者把熱帶病的發病率降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從5月到10月的雨季在前幾年總是使軍事活動無法進行,但在1944年,蒙巴頓堅持要追擊退卻的日軍。雖然如此,前進的速度卻極慢。雨季過去後,作戰的進度加快了。英國和中國的軍隊向南推進,去攻打緬甸中部的曼德勒。在遙遠的南方,1944年12月12日在沿海一帶,朝著若開方向發動了一場新的進攻。可是,雖然緬甸的日軍到處居於守勢,盟軍到年底時隻收復了這個國家的一小部分。在緬甸的決定性勝利還要等到1945年。
同在中國的挫折和在緬甸的緩慢進展相對比,太平洋地區的戰事出乎意料地順利。到1944 年夏天,西南太平洋麥克阿瑟將軍的部隊和太平洋中部尼米茲海軍上將的部隊,已經進入能夠相互支援的範圍。尼米茲的艦隊和航空母艦上的空軍已經取得對日本海軍很大的優勢,因此幾乎能在遼闊的太平洋上任意行動。7月間攻克的馬裏亞納群島的前哨基地,使日本和菲律賓都落入美國海軍攻擊的範圍以內。同時,麥克阿瑟的部隊已於7月30日到達紐幾內亞的東端,離菲律賓群島最南部的島嶼隻有四百英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