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3)為“霸王”行動作好準備
地中海的軍事問題完全從屬於1944年上半年在英國進行的規模巨大的備戰工作。1944年1月14日,艾森豪到達倫敦,就任新的指揮職務。這時離諾曼第登陸日期不到六個月。他從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接到的指令很簡單:“你們將登上歐洲大陸,並同其他盟軍配合作戰,其目的在於攻入德國的心髒和消滅它的武裝部隊。”計劃和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但是在盟軍可以發動進攻之前,還有大量具體工作要做。此外,艾森豪還必須作出一係列決定,或說服他的上級來作出決定,而這是相當棘手的,固為這涉及盟軍人員對各自祖國的忠誠以及陸海空軍對自己軍種的忠誠,而這些因素常是互相矛盾的。
首先作出的一些決定中有一個是關於他指揮下的空軍地位問題。艾森豪和馬歇爾都堅持,空軍的全部打擊力量應由這次進攻的最高統帥來指揮。可是,邱吉爾和英國皇家空軍的某些高級將領卻認為,戰略轟炸比任何直接的支援地麵部隊的任務更為重要。他們認為,如果重轟炸機由艾森豪指揮的話,幾乎可以肯定,這些飛機將被濫用。經過長期討論後,到4月才達成了協議。艾森豪在細節上作了讓步,而在要點上則取得了勝利。於是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從4月起直到諾曼第登陸的“緊急時期”結束時為止,一直指揮著英美兩國的戰略空軍。但是,艾森豪的命令必須通過早已成立的轟炸機指揮部的渠道來下達,而如果沒有接到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正式命令,轟炸機指揮部有權自由調動它的部隊,來進行它所決定的戰略轟炸。
在地麵部隊的指揮係統方麵,也出現了類似問題。在卡薩布蘭卡,曾經達成這樣一項嚐試性的協議:進攻法國的盟軍最高統帥將由三位負責指揮海陸空軍的副司令官予以協助。自從第八集團軍衝破馬雷特防線,進入突尼西亞的日子開始,地中海戰區就一直實行這一製度。英國認為應當再次採用這種方式,就是說按照各國人員交替擔任各級司令官的原則,他們爭辯說,這三位副司令應當是英國人。就海空軍指揮權而論,這項建議對美國說來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們不願讓英國人指揮地麵部隊,因為在最初階段的戰鬥結束後,地麵部隊主要將是美國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持續很久,錯綜複雜地牽涉到民族感情、個人之間的傾軋以及行政原則。最後達成了一項基本上是勉強的妥協。蒙哥馬利在最初時期被任命為地麵部隊的司令官,英美軍隊將以大致相等的兵力戰鬥在比較狹隘的戰線上。同時雙方達成默契:一俟盟軍牢牢地控製住灘頭堡後,就將另外設立一個美國陸軍司令部,直接歸艾森豪指揮。那時,蒙哥馬利的職權將局限於戰線的一部分戰區。可是,在一個戰役還在進行期間,這樣的變動確實是微妙的,因為蒙哥馬利地位的變動容易被理解為降級,而在一些地區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縱然在這些問題以及類似的次要爭端後麵存在著國與國之間的對立,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卻能夠在兩國的基礎上把工作搞得非常順利。在平衡英美參謀人員的人數方麵,艾森豪有條不紊地作出了努力,使得在正常情況下,美國人總有一位英國助手,反之亦然。當考慮到有關登陸計劃和準備工作的無數技術問題時,民族的私心幾乎消失了。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參謀們能夠在內部發揚一種集體精神,來應付英美兩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所有爭端,這些爭端在1944年使兩國政府的關係變得不太和睦。這種出色的事跡至少部分應歸功於艾森豪將軍本人的堅定、老練和以身作則等有益的影響。
艾森豪覺得自己在一些政治問題上,特別在如何對待法國和戴高樂的問題上,同本國政府有爭執,同時在軍事和戰略問題上,又同邱吉爾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有分歧。說來奇怪,這些情況不但不妨害,反而有助於他的盟軍統帥地位。由於上述情況所造成的爭論和電報通訊上的紊亂,勢必幹擾了艾森豪所負責的軍事計劃和備戰工作,同時又由於他在某些問題上與本國和英國政府的意見不一,反而給他造成了一個超國家的地位,如果他一直順從某一方的話,那就不可能取得這種地位。
在艾森豪擔任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統帥的頭幾個月期間,邱吉爾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對“霸王”行動基本計劃的正確性仍然抱著一些懷疑。他們仍然害怕盟軍可能會從諾曼第海灘潰退。邱吉爾仍舊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認為合理的戰略應該使進攻法國北部的行動成為在德國即將崩潰時才發動的最後一擊。另一方麵,美國人則一如既往地相信,使用壓倒優勢的兵力來進攻,乃是粉碎德國殘餘作戰力量的最快、最合算的辦法。
看來,艾森豪、馬歇爾和羅斯福從未充分理解英國的觀點,這主要是因為邱吉爾從1943年5月以來,一直認為必須在口頭上同意美國的“霸王”計劃,但在行動上卻一步步地設法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德黑蘭會議六個月後,事情發展到嚴重關頭。邱吉爾看到“霸王”計劃(美國的“霸王”計劃)正在不可抗拒地形成。但是,他感到這個計劃發展得太快了。原來他判斷,勝利的先決條件是德國陷入絕望的處境,而這種局勢尚未出現。在1944年頭幾個月裏,由於邱吉爾意識到時間已經越來越緊迫,他與美國的關係開始變得十分緊張,而美國對於他的權術和他提出的異議一概置之不理,仍然我行我素。這使得邱吉爾認為,美國人在冒不可挽救的危險。但是美國人卻粗魯地漠視邱吉爾的主張,認為他的論點是出於政治動機,因而在軍事上是毫不足道的。
地中海的軍事問題完全從屬於1944年上半年在英國進行的規模巨大的備戰工作。1944年1月14日,艾森豪到達倫敦,就任新的指揮職務。這時離諾曼第登陸日期不到六個月。他從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接到的指令很簡單:“你們將登上歐洲大陸,並同其他盟軍配合作戰,其目的在於攻入德國的心髒和消滅它的武裝部隊。”計劃和準備工作已經開始,但是在盟軍可以發動進攻之前,還有大量具體工作要做。此外,艾森豪還必須作出一係列決定,或說服他的上級來作出決定,而這是相當棘手的,固為這涉及盟軍人員對各自祖國的忠誠以及陸海空軍對自己軍種的忠誠,而這些因素常是互相矛盾的。
首先作出的一些決定中有一個是關於他指揮下的空軍地位問題。艾森豪和馬歇爾都堅持,空軍的全部打擊力量應由這次進攻的最高統帥來指揮。可是,邱吉爾和英國皇家空軍的某些高級將領卻認為,戰略轟炸比任何直接的支援地麵部隊的任務更為重要。他們認為,如果重轟炸機由艾森豪指揮的話,幾乎可以肯定,這些飛機將被濫用。經過長期討論後,到4月才達成了協議。艾森豪在細節上作了讓步,而在要點上則取得了勝利。於是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從4月起直到諾曼第登陸的“緊急時期”結束時為止,一直指揮著英美兩國的戰略空軍。但是,艾森豪的命令必須通過早已成立的轟炸機指揮部的渠道來下達,而如果沒有接到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正式命令,轟炸機指揮部有權自由調動它的部隊,來進行它所決定的戰略轟炸。
在地麵部隊的指揮係統方麵,也出現了類似問題。在卡薩布蘭卡,曾經達成這樣一項嚐試性的協議:進攻法國的盟軍最高統帥將由三位負責指揮海陸空軍的副司令官予以協助。自從第八集團軍衝破馬雷特防線,進入突尼西亞的日子開始,地中海戰區就一直實行這一製度。英國認為應當再次採用這種方式,就是說按照各國人員交替擔任各級司令官的原則,他們爭辯說,這三位副司令應當是英國人。就海空軍指揮權而論,這項建議對美國說來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們不願讓英國人指揮地麵部隊,因為在最初階段的戰鬥結束後,地麵部隊主要將是美國的。
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持續很久,錯綜複雜地牽涉到民族感情、個人之間的傾軋以及行政原則。最後達成了一項基本上是勉強的妥協。蒙哥馬利在最初時期被任命為地麵部隊的司令官,英美軍隊將以大致相等的兵力戰鬥在比較狹隘的戰線上。同時雙方達成默契:一俟盟軍牢牢地控製住灘頭堡後,就將另外設立一個美國陸軍司令部,直接歸艾森豪指揮。那時,蒙哥馬利的職權將局限於戰線的一部分戰區。可是,在一個戰役還在進行期間,這樣的變動確實是微妙的,因為蒙哥馬利地位的變動容易被理解為降級,而在一些地區確實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縱然在這些問題以及類似的次要爭端後麵存在著國與國之間的對立,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卻能夠在兩國的基礎上把工作搞得非常順利。在平衡英美參謀人員的人數方麵,艾森豪有條不紊地作出了努力,使得在正常情況下,美國人總有一位英國助手,反之亦然。當考慮到有關登陸計劃和準備工作的無數技術問題時,民族的私心幾乎消失了。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的參謀們能夠在內部發揚一種集體精神,來應付英美兩國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的所有爭端,這些爭端在1944年使兩國政府的關係變得不太和睦。這種出色的事跡至少部分應歸功於艾森豪將軍本人的堅定、老練和以身作則等有益的影響。
艾森豪覺得自己在一些政治問題上,特別在如何對待法國和戴高樂的問題上,同本國政府有爭執,同時在軍事和戰略問題上,又同邱吉爾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有分歧。說來奇怪,這些情況不但不妨害,反而有助於他的盟軍統帥地位。由於上述情況所造成的爭論和電報通訊上的紊亂,勢必幹擾了艾森豪所負責的軍事計劃和備戰工作,同時又由於他在某些問題上與本國和英國政府的意見不一,反而給他造成了一個超國家的地位,如果他一直順從某一方的話,那就不可能取得這種地位。
在艾森豪擔任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統帥的頭幾個月期間,邱吉爾和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對“霸王”行動基本計劃的正確性仍然抱著一些懷疑。他們仍然害怕盟軍可能會從諾曼第海灘潰退。邱吉爾仍舊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認為合理的戰略應該使進攻法國北部的行動成為在德國即將崩潰時才發動的最後一擊。另一方麵,美國人則一如既往地相信,使用壓倒優勢的兵力來進攻,乃是粉碎德國殘餘作戰力量的最快、最合算的辦法。
看來,艾森豪、馬歇爾和羅斯福從未充分理解英國的觀點,這主要是因為邱吉爾從1943年5月以來,一直認為必須在口頭上同意美國的“霸王”計劃,但在行動上卻一步步地設法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德黑蘭會議六個月後,事情發展到嚴重關頭。邱吉爾看到“霸王”計劃(美國的“霸王”計劃)正在不可抗拒地形成。但是,他感到這個計劃發展得太快了。原來他判斷,勝利的先決條件是德國陷入絕望的處境,而這種局勢尚未出現。在1944年頭幾個月裏,由於邱吉爾意識到時間已經越來越緊迫,他與美國的關係開始變得十分緊張,而美國對於他的權術和他提出的異議一概置之不理,仍然我行我素。這使得邱吉爾認為,美國人在冒不可挽救的危險。但是美國人卻粗魯地漠視邱吉爾的主張,認為他的論點是出於政治動機,因而在軍事上是毫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