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五)兩個會議的意義
1943年8月第一次魁北克會議之後,美、英報紙上充滿三巨頭即將舉行會晤的謠傳。不少記者更是任意猜測這樣一次會晤可能作出哪些決定。有一個大家愛聽的想法,正好反映了羅斯福曾提過的一項建議,就是讓俄國人參加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和其他聯合機構,從而同英、美盟國聯繫在一起。在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實際舉行的那幾周裏,通過各種各樣的中立國的渠道,一心探聽消息的報紙編輯們風聞了一些毫無根據的關於會議情況的報導;同樣,德國廣播電台也宣布說三巨頭正在開會。
結果,當正式公報發表時,這些消息也就不值一顧了。公報內提到的各項協議大大不如報界的期望,而由於德黑蘭會議不許有記者在場,報導中缺乏地方色彩。盡管這樣,三個盟國的報紙對公報幾乎是眾口交贊。俄國報刊對德黑蘭會議作了異乎尋常的突出報導,在公報最初發表以後的好幾天裏,《真理報》和《消息報》連篇累牘地登載著關於德黑蘭會議各項決議所作的評論和解析。史達林的威信全部給用上了。《真理報》評論說:
盟國三強外長的莫斯科會議距今還不遠,那次會上所作的決議不僅顯示出大不列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美利堅合眾國三國戰時友好合作關係的加強,而且也為戰後有效的共同事業奠定了基礎。而現在又沿著這條道路向前邁出了多麽驚人的一步啊!
《消息報》寫道:“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國務活動家們舉行了圓桌會議,並就戰爭如何進行以及戰後的那些重大問題取得了最充分的諒解。……任何細讀宣言的人都會懂得,戰爭的結局已一勞永逸地決定了。”
在美國,有幾個總是反對羅斯福的參議員指出,在俄國對於波蘭及其他蘇聯鄰國的企圖方麵,公報一字未提。但是,總的反應是強調勝利在望,以及永久和平的希望。《芝加哥每日新聞》(1943年12月7日)說:“依我們看,德黑蘭會議的真正意義在於俄國表示,為了共同的利益,為了公眾的幸福,願意當一個真正的夥伴,不僅在履行一項共同的戰爭策略方麵是這樣,而在從事一項共同的和平策略方麵,也是這樣。在戰時聯合,在和平時期聯合,這就是聯合國家!”
英國報紙的調子差不多同樣熱烈,盡管有幾家報紙,如《曼徹斯特衛報》(1943年 12月10日),曾指出戰時的同盟到頭來破裂的事情在過去見得多了,但是可以告慰的是現在反映出來的前景比1918年好多了。至於使邱吉爾屢屢失望的情況,英國報紙並無暗示。當時支配著英國方麵評論的是一種新的信念:戰爭的結束終於清楚地在望了。
1943年12月17日,羅斯福回到美國。聖誕前夜,他向全世界發表廣播演講,他說:
我們[即邱吉爾、史達林和他本人]從大處,從廣闊的目標著眼,而不是枝枝節節地,討論了國際關係。但是就從我們實際討論的內容來看,即使在今天我也能這樣說,我不認為在俄國、英國和美國之間會出現什麽無法解決的分歧。……
用一句美國口語中不太符合語法規則的話,我可以說我同史達林元帥“相處極好”,他為人既有驚人的、不留情麵的決斷力,又有堅定的好脾氣。我相信他真正代表俄羅斯的良心和靈魂;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同他以及俄國人民相處得非常好——真的非常之好。
總統接著強調不得已時用武力來維持和平的必要性,並嘲笑了那些“樂天派的傻瓜”,這些人以為對美國說來孤立主義是一項現實可行的政策。
在會後回國途中,邱吉爾在北非病倒了,安東尼·艾登代表他向下院作了報告。對於未來和平問題,艾登說:
隻有當一種國際秩序在力量和團結方麵都比企圖向這種秩序挑戰的敵人來得堅固強大時,反覆出現的戰爭威脅才可對付。有沒有可能建立這樣一種秩序呢?這種秩序的基礎存在不存在呢?
六個月以前,我還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回答,事情也許是這樣,也許不是這樣。但是今天我可以回答了。我的回答是一個強有力的“是”字。是的,基礎是存在的。我真正地確信,三大國之間存在著一種可能性,不,還不止是一種可能性,還有一種願望,不僅要在戰時繼續合作,不僅要在停戰後重組歐洲時繼續合作,而且此後也要在世界上維護一種有秩序的發展以及持久和平方麵繼續合作。”
現在回過頭去看,很清楚,希望三大盟國之間長久地保持和諧局麵無異於水中撈月。事實上,德黑蘭會議的真正意義是:盟國隻能夠在軍事戰略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事實也是如此。在戰後問題上並沒有達到真正的一致。在對涉及的問題隻是模模糊糊地探索了一下以後,所有重要的決定都留待未來。德黑蘭會議的偉大成就在於決定了對德的最後戰略。先前,英、美的一些會議也是這樣,圍繞著軍事問題這個中心;在這以後的會議就以和平問題為中心了。而在這些問題上就遠遠沒有那麽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見。在這個意義上,德黑蘭會議在盟國關係的性質上確是一個真正的轉折點。德黑蘭會議後,和平問題赫然聳立在人們眼前,隨之,盟國各國互相歧異的民族利益所造成的困難就突出了。與此成比例的是,合作越來越困難,衝突越來越明顯,幾乎沒有什麽問題能夠調解得了。
1943年8月第一次魁北克會議之後,美、英報紙上充滿三巨頭即將舉行會晤的謠傳。不少記者更是任意猜測這樣一次會晤可能作出哪些決定。有一個大家愛聽的想法,正好反映了羅斯福曾提過的一項建議,就是讓俄國人參加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和其他聯合機構,從而同英、美盟國聯繫在一起。在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實際舉行的那幾周裏,通過各種各樣的中立國的渠道,一心探聽消息的報紙編輯們風聞了一些毫無根據的關於會議情況的報導;同樣,德國廣播電台也宣布說三巨頭正在開會。
結果,當正式公報發表時,這些消息也就不值一顧了。公報內提到的各項協議大大不如報界的期望,而由於德黑蘭會議不許有記者在場,報導中缺乏地方色彩。盡管這樣,三個盟國的報紙對公報幾乎是眾口交贊。俄國報刊對德黑蘭會議作了異乎尋常的突出報導,在公報最初發表以後的好幾天裏,《真理報》和《消息報》連篇累牘地登載著關於德黑蘭會議各項決議所作的評論和解析。史達林的威信全部給用上了。《真理報》評論說:
盟國三強外長的莫斯科會議距今還不遠,那次會上所作的決議不僅顯示出大不列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美利堅合眾國三國戰時友好合作關係的加強,而且也為戰後有效的共同事業奠定了基礎。而現在又沿著這條道路向前邁出了多麽驚人的一步啊!
《消息報》寫道:“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國務活動家們舉行了圓桌會議,並就戰爭如何進行以及戰後的那些重大問題取得了最充分的諒解。……任何細讀宣言的人都會懂得,戰爭的結局已一勞永逸地決定了。”
在美國,有幾個總是反對羅斯福的參議員指出,在俄國對於波蘭及其他蘇聯鄰國的企圖方麵,公報一字未提。但是,總的反應是強調勝利在望,以及永久和平的希望。《芝加哥每日新聞》(1943年12月7日)說:“依我們看,德黑蘭會議的真正意義在於俄國表示,為了共同的利益,為了公眾的幸福,願意當一個真正的夥伴,不僅在履行一項共同的戰爭策略方麵是這樣,而在從事一項共同的和平策略方麵,也是這樣。在戰時聯合,在和平時期聯合,這就是聯合國家!”
英國報紙的調子差不多同樣熱烈,盡管有幾家報紙,如《曼徹斯特衛報》(1943年 12月10日),曾指出戰時的同盟到頭來破裂的事情在過去見得多了,但是可以告慰的是現在反映出來的前景比1918年好多了。至於使邱吉爾屢屢失望的情況,英國報紙並無暗示。當時支配著英國方麵評論的是一種新的信念:戰爭的結束終於清楚地在望了。
1943年12月17日,羅斯福回到美國。聖誕前夜,他向全世界發表廣播演講,他說:
我們[即邱吉爾、史達林和他本人]從大處,從廣闊的目標著眼,而不是枝枝節節地,討論了國際關係。但是就從我們實際討論的內容來看,即使在今天我也能這樣說,我不認為在俄國、英國和美國之間會出現什麽無法解決的分歧。……
用一句美國口語中不太符合語法規則的話,我可以說我同史達林元帥“相處極好”,他為人既有驚人的、不留情麵的決斷力,又有堅定的好脾氣。我相信他真正代表俄羅斯的良心和靈魂;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同他以及俄國人民相處得非常好——真的非常之好。
總統接著強調不得已時用武力來維持和平的必要性,並嘲笑了那些“樂天派的傻瓜”,這些人以為對美國說來孤立主義是一項現實可行的政策。
在會後回國途中,邱吉爾在北非病倒了,安東尼·艾登代表他向下院作了報告。對於未來和平問題,艾登說:
隻有當一種國際秩序在力量和團結方麵都比企圖向這種秩序挑戰的敵人來得堅固強大時,反覆出現的戰爭威脅才可對付。有沒有可能建立這樣一種秩序呢?這種秩序的基礎存在不存在呢?
六個月以前,我還不能作出任何肯定的回答,事情也許是這樣,也許不是這樣。但是今天我可以回答了。我的回答是一個強有力的“是”字。是的,基礎是存在的。我真正地確信,三大國之間存在著一種可能性,不,還不止是一種可能性,還有一種願望,不僅要在戰時繼續合作,不僅要在停戰後重組歐洲時繼續合作,而且此後也要在世界上維護一種有秩序的發展以及持久和平方麵繼續合作。”
現在回過頭去看,很清楚,希望三大盟國之間長久地保持和諧局麵無異於水中撈月。事實上,德黑蘭會議的真正意義是:盟國隻能夠在軍事戰略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事實也是如此。在戰後問題上並沒有達到真正的一致。在對涉及的問題隻是模模糊糊地探索了一下以後,所有重要的決定都留待未來。德黑蘭會議的偉大成就在於決定了對德的最後戰略。先前,英、美的一些會議也是這樣,圍繞著軍事問題這個中心;在這以後的會議就以和平問題為中心了。而在這些問題上就遠遠沒有那麽容易取得一致的意見。在這個意義上,德黑蘭會議在盟國關係的性質上確是一個真正的轉折點。德黑蘭會議後,和平問題赫然聳立在人們眼前,隨之,盟國各國互相歧異的民族利益所造成的困難就突出了。與此成比例的是,合作越來越困難,衝突越來越明顯,幾乎沒有什麽問題能夠調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