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春天和夏天的那幾個月裏,美國官員把許多心思花在戰後的國際秩序問題以及美國在未來的任何國際組織中的位置問題上。起先,羅斯福傾向於接受邱吉爾關於建立區域性組織的計劃,但是國務卿赫爾極力反對這一建議,並逐漸使總統轉而相信他的想法。赫爾反對區域性組織的意見有兩個方麵。一方麵,他擔心區域性組織的實際結果將為各大國創造勢力範圍。他認為它本身就很糟,是未來戰爭的孳生地。此外,他認為英、俄可能利用區域性組織來建立貿易壁壘,排斥美國同世界重要地區的貿易,從而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他的第二個主要反對意見是:他認為美國公眾不會支持美國參加歐洲或亞洲的區域性委員會,反而會堅持一種改頭換麵的孤立主義,把美國參加國際事務的積極活動局限於西半球。


    這些論調使羅斯福信服。到1943年8月,他已明確地改變了主意,現在他贊成創建一個單一的世界性國際組織,這個組織要使四大國——美國、英國、俄國和中國——有占優勢的發言權。與此同時,邱吉爾已經不再相信有可能建立一個能在俄、美兩大勢力之間保持均勢的有效的歐洲政治單位了。可以猜得出有兩個理由使他改變想法的。最重要的一個是:在“三叉戟會議”(1943年5月)和“象限會議”(1943年8月)之間的幾個月中俄國政府和英國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和惡感。沒有俄國的同意,聯邦歐洲的計劃幾乎沒有成功的希望;而俄國人已極其明確地表示他們反對任何擴展到中歐和東歐的聯邦計劃。


    迫使邱吉爾放棄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獨立的戰後歐洲聯邦這一希望的第二個理由是:美國政府拒絕接受區域主義。從邱吉爾的觀點看來,美國人的態度中有許多似乎不現實的東西,但是接受美國在戰後規劃中的領導地位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美國將不得不積極參與戰後的國際事務。在邱吉爾看來,英俄關係中存在的困難問題越多,似乎越有必要統一英美的政策和計劃。因此,犧牲這個雖然對英國說來吸引力大得多,而實際上十之八九行不通的計劃,以換取美國在戰後世界的積極合作,看來還是合算的。


    英國在1943年8月第一次魁北克(或稱“象限”)會議上接受美國的戰後計劃的背景就是這樣。8月21日,國務卿赫爾提出一份宣言草案,建議盡早在一個切實可行的時間(預計在戰爭結束前)建立一個世界範圍的國際組織。艾登贊成把這個宣言作為同俄國談判的基礎;後來,在會議結束前,邱吉爾也接受了它。


    邱吉爾一旦接受了美國的草案,便實際上放棄了他曾經一度有過的推行獨立的戰後政策的任何希望。邱吉爾決定把他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而不再依靠英國自己的力量,也不再依靠一個友好和統一的歐洲的支持,今後必須去同俄國勢力抗衡的,將是美國,而不是重整旗鼓和經過改組的歐洲。


    俄國對於戰後世界組織的看法必定還是一個有待揣摩的問題。“三叉戟會議”’和“象限會議”之間的這段時間(1943年5-8月)的特徵是,俄國與西方兩盟國之間關係極為緊張。在“三叉戟會議”上作出的把進攻法國北部的時間推遲到1944年的決定使史達林對於西方滿腹狐疑。邱吉爾和羅斯福是不是真的在使德俄相鬥,以收漁利?他們是不是要等這兩個國家都已筋疲力盡時再用武力介入歐洲大陸來推行一套和平解決辦法,象1919年那樣再次把俄國排斥於歐洲事務之外呢?俄國人一定是這樣看問題的,這些俄國人不承認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有確確實實的困難,對於士兵生命的犧牲也不象西方人那樣神經質。而且,馬克思主義的教導把這一點講得很清楚:在掠奪成性的資本家和蘇聯之間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友誼。英國和美國的那些老奸巨滑的資本家利用德國人來為他們打這一仗而同時又利用俄國人來為他們打另一仗,這豈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至於租借法,可以解釋為是一種使這場搏鬥旗鼓相當從而確保俄德這一對西方盟國的孿生敵人同歸於盡的手段。另一方麵,租借物資的交貨在1943 年夏天才擴大規模,其實那時候俄國最窘迫的時期已經過去。難道這隻是因為美國人計算錯誤,正在無意中把紅軍搞得過分強大嗎?


    當然,這幾個月裏支配史達林及其顧問們的行動的思想和憂慮的是什麽,我們無從得知。但是,看來完全有可能,俄國領導人的頭腦裏確實在權衡輕重,在單獨與德媾和以及繼續同西方聯盟這兩者之間進行抉擇,而今這種同盟除了使得俄國人和德國人流血以外,簡直沒有別的。根據發表過的零星的、然而可信的證據,俄方代表在1943年夏天同斯德哥爾摩的低級德國官員進行過對話,想了解能否找到對雙方都適宜的媾和的基礎。但是希特勒對於談判並不認真感興趣,因為談判可能被當作是他這方麵軟弱或絕望的表示;同時,由於雙方人員都無權代表各自的政府作出保證,俄國人的這次主動行為沒有結果。相反,當1943年7月5日德國人打破了繼史達林格勒進攻戰之後的暫時沉寂,在中線發起一次大規模進攻的時候候,激烈的戰鬥又開始了;在一個星期裏,俄國人擋住了納粹的推進並發動了反攻,這場反攻在整個夏天一直在勝利進行。


    到1943年8月24日,史達林同意舉行擬議中的英、美、俄外長會議,這時可以認為,俄國政府已明確決定同西方兩國聯盟把戰爭繼續打下去。此時,俄國工業在生產軍備方麵的傑出成就以及龐大的紅軍日益增長的信心和技能已打開全麵戰勝德國的前景。即使不靠冬季氣候的幫助,俄國軍隊也已顯出有能力向德國人進擊;即使沒有在1943年開闢法國第二戰場的情況下,希特勒的軍隊也抵擋不住俄國的進攻。戰勝德國,不管有沒有盟軍在西麵的直接幫助,將意味著史達林可以有理由希望,一個強大的德國所必然構成的對蘇聯安全的威脅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一點是同希特勒談判媾和所不能得到的。消滅德國的軍事力量還使俄國人有可能在東歐和中歐各國建立友好的政府;的確,在各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俄國的影響很可能強有力地遍及整個歐洲大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英]阿諾德·托因比並收藏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