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 作者:[英]阿諾德·托因比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史學研究]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第五卷)》主編:[英]阿諾德·托因比【完結】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 5 卷 美國、英國和俄國:
它們的合作和衝突
1941-1946 年
威廉·哈代·麥克尼爾 [美國]
阿諾德·托因比 [英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3
前言
作者序言
第一編 協同作戰 1941年12月-1943年12月
第一章 美國參戰
第二章 退卻並適應全球性戰爭 1941年12月-1942年11月 (上)
第二章 退卻並適應全球性戰爭 1941年12月-1942年11月 (下)
第三章 從“火炬”到德黑蘭:盟國奪取戰略主動權 1942年11月-1943年11月 (上)第三章 從“火炬”到德黑蘭:盟國奪取戰略主動權 1942年11月-1943年11月 (中)第三章 從“火炬”到德黑蘭:盟國奪取戰略主動權 1942年11月-1943年11月 (下)
第二編 和平臨近時期的合作 1943年12月-1945年2月
第一章 從德黑蘭到諾曼第:準備贏得勝利 1943年12月-1944年8月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雅爾達 1944年8月-1945年2月 (上)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雅爾達 1944年8月-1945年2月 (下)
第三編 盟國合作的瓦解 1945年2月-1946年12月
第一章 勝利的問題 1945年2-9月
第二章 為和平的爭吵 1945年9月-1946年12月 (上)
第二章 為和平的爭吵 1945年9月-1946年12月 (下)
第四編 感想和總論
感想和總論
附錄
附錄一 盟國間的主要會議 1941年12月7日-1946年12月31日
附錄二 租借法
地圖
地圖索引
前言
查塔姆大廈編纂的《國際事務概覽》叢書中,這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撰寫,與盟國進行和贏得這次戰爭具有一個共同的長處。那就是這部歷史是由英美兩國人士通力合作完成的。本卷的作者就是一位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美國人,查塔姆大廈樂於藉此機會向給予麥克尼爾先生兩年假期,使他能來倫敦撰寫這部歷史著作的芝加哥大學表示謝意,並向因富布賴特參議員的遠見卓識而創建的交換組織為此提供的財政資助表示謝意。
本卷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國際事務中最重要而且是最有興味的歷史。這裏敘述的1942-1946年間美國、聯合王國和蘇聯三國關係的經過,首先決定了這次戰爭的結局,其後則決定了戰勝國之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陣營。充塞在這短短五年之內的歷史事件既是一長串先前歷史發展的頂點,又是越出觀察者在1952年分析形勢的視野之外而伸向未來的歷史新篇章的一個出發點。
本卷回顧的這幾年歷史,就象羅馬帝國建立之前最後那場混亂一樣,由於這些在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演員的獨特個性,這段歷史是引人入勝的,即使記敘他們的行動對於所有政治意義和目的毫無重大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統率著勝利一方的英、俄、美三頭政治中的每一個成員,他本身就是使人著迷的心理研究對象;他們每個人都和其他兩個夥伴顯然不同;而由於一種飛躍發展的技術造成“距離的消滅”的結果,這三個人的遭逢是人類不同的種族在狹路猝然相逢的一個縮影,這是這一代人的歷史中最突出、最主要也是最尷尬的一個特徵。
三頭政治中的那個英國巨頭——他象愷撒一樣,如果沒有以一個偉大的活動家著名於世,便會以一個偉大的作家而成名——已經用別人無從模仿的語言講述了他自己的經歷。而美國巨頭則很幸運,他個人的班子裏有些人對他的所作所為寫下的記錄既親切又富有洞察力。喬治亞的那位巨頭則相反用那種把自己包在一團神秘的迷霧之中的手法,發揮了他的魅力。當然,本卷的作者在分別和同時寫到這三個偉大人物的時候,是受到歷史學家的限製的,但這種限製又是歷史學家的有利條件。作為一個觀察家而不是擁護者——特別是,不是作為一個自己的事業的擁護者——來寫作,就使作者同他所寫的主題保持一定的距離,傳記(自傳就更不必說)藝術無須克服這種距離,相反,這種距離卻使作者有可能正確地觀察並表現那些事件,而這正是那種自己就是他所描寫的場景中的主要演員的作者幾乎無法辦到的。如果有讀者尚不熟知邱吉爾先生的著作和霍普金斯的文章,那末本書肯定會促使他去埋頭閱讀這些引人入勝的原始資料;然而,研究這段歷史的人們也會認識到,從一個政治家的觀點,或者從國家利益是掌握在一個政治家手中的一個大國的觀點,要對事實經過作才氣橫溢、娓娓動聽的敘述,那還需要輔之以一種試圖不是從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國家的觀點而是從整個人類的觀點出發,把事實經過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敘述的作品,從而告訴人們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這些短暫的事務似乎必然要發生顯著而持久的影響。
就1952年所能正確地觀察到的1942-1946年這五年的歷史而言,當時已很明顯,唯有把發生在這一段短暫但是決定性的時期之內的引人注目的事件,看作是一則觸及透過軍事和政治的表麵深入人類生活的漫長故事中的一連串事件,才能為人們所理解。人類在1914年和1945年間的兩次大戰中既是行兇犯又是受害者,這兩次大戰顯然是人類為了向政治、社會和精神的統一作革命的飛躍所付出的一部分代價;這種統一本身顯然又是技術革命的代價——或者說是紅利——而技術革命通過它所帶來的“達那厄的禮物”正在加速人類在他們活動中的一切非技術方麵走向統一的前進步伐。從生活在二十世紀這場革命中的一個觀察家看來,這次在技術的顯然冷酷無情的鞭策之下進行的急行軍,似乎是他正巧誕生在其中的這個時代的獨特的特點;然而,再仔細看一下,這也可以被視作是這個時代與人類有史以來一切以往的時代所共有的特點,因為在我們所知道的那些時代裏,沒有一個時代人類不是在他自己的技術發明的壓力之下奔波忙碌的。目前人類生活中殘存的最古老的遺蹟不是骸骨而是工具;雖然在本文寫作時間以前的最近兩百年內,人類技術發明的步伐已經變得快得可怕,但是自從人類以前的動物變成人以來,這種奇觀在本質上也許始終是一樣的。這是兩足動物集兩種性格於一身的奇觀,一方麵是理性的明白事理的人的性格,另一方麵則是任性而執拗的駱駝、騾子或山羊的性格,而且這種兩足動物由於同時扮演使人心煩意亂的畜群和自己心煩意亂的趕牲口人這兩種角色,似乎永遠要遭到譴責。
美國、英國和俄國:它們的合作和衝突1941-1946年第 5 卷 美國、英國和俄國:
它們的合作和衝突
1941-1946 年
威廉·哈代·麥克尼爾 [美國]
阿諾德·托因比 [英國]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大全》] 1953
前言
作者序言
第一編 協同作戰 1941年12月-1943年12月
第一章 美國參戰
第二章 退卻並適應全球性戰爭 1941年12月-1942年11月 (上)
第二章 退卻並適應全球性戰爭 1941年12月-1942年11月 (下)
第三章 從“火炬”到德黑蘭:盟國奪取戰略主動權 1942年11月-1943年11月 (上)第三章 從“火炬”到德黑蘭:盟國奪取戰略主動權 1942年11月-1943年11月 (中)第三章 從“火炬”到德黑蘭:盟國奪取戰略主動權 1942年11月-1943年11月 (下)
第二編 和平臨近時期的合作 1943年12月-1945年2月
第一章 從德黑蘭到諾曼第:準備贏得勝利 1943年12月-1944年8月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雅爾達 1944年8月-1945年2月 (上)
第二章 從諾曼第到雅爾達 1944年8月-1945年2月 (下)
第三編 盟國合作的瓦解 1945年2月-1946年12月
第一章 勝利的問題 1945年2-9月
第二章 為和平的爭吵 1945年9月-1946年12月 (上)
第二章 為和平的爭吵 1945年9月-1946年12月 (下)
第四編 感想和總論
感想和總論
附錄
附錄一 盟國間的主要會議 1941年12月7日-1946年12月31日
附錄二 租借法
地圖
地圖索引
前言
查塔姆大廈編纂的《國際事務概覽》叢書中,這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撰寫,與盟國進行和贏得這次戰爭具有一個共同的長處。那就是這部歷史是由英美兩國人士通力合作完成的。本卷的作者就是一位在芝加哥大學任教的美國人,查塔姆大廈樂於藉此機會向給予麥克尼爾先生兩年假期,使他能來倫敦撰寫這部歷史著作的芝加哥大學表示謝意,並向因富布賴特參議員的遠見卓識而創建的交換組織為此提供的財政資助表示謝意。
本卷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國際事務中最重要而且是最有興味的歷史。這裏敘述的1942-1946年間美國、聯合王國和蘇聯三國關係的經過,首先決定了這次戰爭的結局,其後則決定了戰勝國之分裂為兩個對立的陣營。充塞在這短短五年之內的歷史事件既是一長串先前歷史發展的頂點,又是越出觀察者在1952年分析形勢的視野之外而伸向未來的歷史新篇章的一個出發點。
本卷回顧的這幾年歷史,就象羅馬帝國建立之前最後那場混亂一樣,由於這些在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演員的獨特個性,這段歷史是引人入勝的,即使記敘他們的行動對於所有政治意義和目的毫無重大意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統率著勝利一方的英、俄、美三頭政治中的每一個成員,他本身就是使人著迷的心理研究對象;他們每個人都和其他兩個夥伴顯然不同;而由於一種飛躍發展的技術造成“距離的消滅”的結果,這三個人的遭逢是人類不同的種族在狹路猝然相逢的一個縮影,這是這一代人的歷史中最突出、最主要也是最尷尬的一個特徵。
三頭政治中的那個英國巨頭——他象愷撒一樣,如果沒有以一個偉大的活動家著名於世,便會以一個偉大的作家而成名——已經用別人無從模仿的語言講述了他自己的經歷。而美國巨頭則很幸運,他個人的班子裏有些人對他的所作所為寫下的記錄既親切又富有洞察力。喬治亞的那位巨頭則相反用那種把自己包在一團神秘的迷霧之中的手法,發揮了他的魅力。當然,本卷的作者在分別和同時寫到這三個偉大人物的時候,是受到歷史學家的限製的,但這種限製又是歷史學家的有利條件。作為一個觀察家而不是擁護者——特別是,不是作為一個自己的事業的擁護者——來寫作,就使作者同他所寫的主題保持一定的距離,傳記(自傳就更不必說)藝術無須克服這種距離,相反,這種距離卻使作者有可能正確地觀察並表現那些事件,而這正是那種自己就是他所描寫的場景中的主要演員的作者幾乎無法辦到的。如果有讀者尚不熟知邱吉爾先生的著作和霍普金斯的文章,那末本書肯定會促使他去埋頭閱讀這些引人入勝的原始資料;然而,研究這段歷史的人們也會認識到,從一個政治家的觀點,或者從國家利益是掌握在一個政治家手中的一個大國的觀點,要對事實經過作才氣橫溢、娓娓動聽的敘述,那還需要輔之以一種試圖不是從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國家的觀點而是從整個人類的觀點出發,把事實經過作為一個整體加以敘述的作品,從而告訴人們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這些短暫的事務似乎必然要發生顯著而持久的影響。
就1952年所能正確地觀察到的1942-1946年這五年的歷史而言,當時已很明顯,唯有把發生在這一段短暫但是決定性的時期之內的引人注目的事件,看作是一則觸及透過軍事和政治的表麵深入人類生活的漫長故事中的一連串事件,才能為人們所理解。人類在1914年和1945年間的兩次大戰中既是行兇犯又是受害者,這兩次大戰顯然是人類為了向政治、社會和精神的統一作革命的飛躍所付出的一部分代價;這種統一本身顯然又是技術革命的代價——或者說是紅利——而技術革命通過它所帶來的“達那厄的禮物”正在加速人類在他們活動中的一切非技術方麵走向統一的前進步伐。從生活在二十世紀這場革命中的一個觀察家看來,這次在技術的顯然冷酷無情的鞭策之下進行的急行軍,似乎是他正巧誕生在其中的這個時代的獨特的特點;然而,再仔細看一下,這也可以被視作是這個時代與人類有史以來一切以往的時代所共有的特點,因為在我們所知道的那些時代裏,沒有一個時代人類不是在他自己的技術發明的壓力之下奔波忙碌的。目前人類生活中殘存的最古老的遺蹟不是骸骨而是工具;雖然在本文寫作時間以前的最近兩百年內,人類技術發明的步伐已經變得快得可怕,但是自從人類以前的動物變成人以來,這種奇觀在本質上也許始終是一樣的。這是兩足動物集兩種性格於一身的奇觀,一方麵是理性的明白事理的人的性格,另一方麵則是任性而執拗的駱駝、騾子或山羊的性格,而且這種兩足動物由於同時扮演使人心煩意亂的畜群和自己心煩意亂的趕牲口人這兩種角色,似乎永遠要遭到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