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 作者:譚伯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日,軍機處領班大臣是恭親王,大概覺得因陳國瑞之事,得罪奕譞或左宗棠任何一方,都不明智,還是居中作老好人比較恰當。於是,有了這麽兩條處理意見:首先,不追究陳國瑞的過錯。雖然“該侍衛謬妄至此”,本應懲處,但是“剿賊吃緊”,還是“姑示包容”。其次,給左宗棠一個麵子。將陳國瑞及其軍隊調離神機營,交由左宗棠節製。表麵上作了處理,實際上什麽也沒處理。不予處罰,固然是沒有處理;將他調到左宗棠麾下,好像是將處理之權交給了左宗棠,其實,是堵他的口。“嗣後該侍衛營中軍餉軍械,即由左宗棠隨時撥給。此中輕重機宜,諒該大臣自能斟酌辦理也” 。
統帥之所以為統帥,就是要做到兩句話,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以外”。其實,“決勝”之事,多有賴於前線將領的現場指揮,主帥身處“千裏以外”,是不能“遙製”的。主帥在“帷幄之中”,除了製定整體戰略,真正要竭盡心力“運籌”的乃是餉需問題。湘淮諸帥,自起兵到裁兵,從東南到西北,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在籌餉上。甚至可以說,主帥威信之所以能夠建立,領導能力、人格魅力固然重要,籌餉的本事才是實實在在的功夫。否則,書生帶兵,僅靠道德文章,沒有銀錢糧草,武將們是萬萬不會服氣的。“籌餉難於籌兵”,是曾、胡、李、左的共識;無餉不可添兵,則是具體操作的常識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想像,左宗棠必對突然增的三千陳軍(諭旨限額之數),深感棘手。但是,陳國瑞既然開得出七兩五錢的高價,不言而喻,他的餉源早有著落,並不需要左宗棠“隨時撥給”(至少短期內如此)。不需要經濟支持的話,名義上歸不歸左宗棠節製,對陳國瑞來說,有什麽本質區別?陳軍的早期投資,必然來自奕譞的撥款,花了神機營的錢,不聽神機營的令,怎麽可能?所以,實際上的控製權,左宗棠並沒有得到;當然,他也不希罕得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名義上場麵上大家得過且過,私底下實踐中大家該幹嘛幹嘛。所以,“此中輕重機宜”,“該大臣”心中有數,必定能“斟酌辦理”。“該侍衛”心中也很亮堂,高薪挖兵、搶奪裝備的“既得利益”不被剝奪,以後收斂一點,還是能做一支自由自在馳騁在華北大地的“遊擊之師”。
當日剿撚,大部隊有三支,分別由左宗棠、李鴻章、都興阿統率,重大戰役,也由此三路大軍應付。陳國瑞遊玩其中,打仗的機會不多,閑得發慌,甚為無聊。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無聊之日?要文鬥,不要武鬥(汲取與劉銘傳爭鬥大敗的教訓),那就隻好罵人。他寫信給左宗棠,“歷數其短”,如排擠曾國藩,是為“背恩”;壓製鮑超、蔣益澧等人,是為“攘功” 。陳國瑞並非言官,所言之事,跟他本人沒有一點關係,而且都是誅心之論,辨無可辨。左宗棠收信後隻有搖頭苦笑,他不能也不屑於回信對罵,所以隻有憋下這口怨氣。陳國瑞還不罷休,將信稿交給奕譞,囑為代奏,儼然把自己當作維持風紀的禦史。下級如此猖狂,但又不能“節製”,再被他罵上幾回,笑話必然越鬧越大。因此,左宗棠藉口所部與陳軍相隔遙遠,不利指揮,請求將陳國瑞交由山西巡撫節製 。但是,軍機處既然把皮球踢過來了,再要踢回去是不對的,所以諭旨雲:“仍著左宗棠隨時調度,不必有所顧忌……該大臣身為統帥,不得諉諸他認為自全之計” ;左宗棠都管不了,別人怎麽管得了?而且調離神機營本就是你左宗棠的建議,好事要做到底,這時候想卸肩,恭親王自然不答應了。
但是,沒過多久,陳國瑞“遊擊”到山東境內,左宗棠奉命專防直隸運河兩岸,調度實有不及;恰逢李鴻章督師北上,進入山東境內。於是,朝旨俞允前請,將陳國瑞調歸李鴻章指揮。李鴻章是劉銘傳的上級,按照陳國瑞的作派,不和他為難是萬萬不能的,但是,不過兩月,清軍就取得了剿撚的全麵勝利,陳、李之間也就來不及發生不得不說的故事。事後封官進爵,陳國瑞戰功雖不卓著,但也開復以前處分,並賞給雲騎尉世職。諸軍旋即裁撤;左宗棠楚軍入西北,李鴻章淮軍變成防軍,陳國瑞兩不相與,無所事事,遂往來江蘇、直隸間,終日遊玩。九年,發生天津教案,他並未參與動亂,前已說及,略去不表。綜觀同治七、八、九年間,陳國瑞優遊疆場,交結王公,無功而受祿,有事則開罵,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如前所謂,正是一段“事機最順、意氣最盛”的黃金歲月。但是,禍福相倚,動靜相生,陳國瑞這種人註定不能過上平淡無奇的生活,不是他自己無事生非,就有別人要借題發揮。在揚州邂逅李世忠,就打破了陳國瑞的幸福生活。
五、相期無負平生(上)導言
據說,同治三年某月某日,湘陰文廟生出一株靈芝。郭崑燾寫信給他哥哥嵩燾,開玩笑說:“文廟靈芝,殆吾家之祥”;去年,郭嵩燾署理廣東巡撫,崑燾此語,恰說此事。但是,另外一個湘陰人不樂意了;這年十月,他因肅清全浙之功錫封一等伯爵。較之五等封爵,區區署撫算個什麽事?哪裏配得上靈芝瑞應?所以,他說:“湘陰果有祥瑞,亦為吾封爵故。何預郭家事乎!”遂致書郭嵩燾,爭此吉兆歸屬。二人互不相下,“以茲小故,寖成大郤”。這個湘陰人,便是郭嵩燾的親家大人左宗棠 。
統帥之所以為統帥,就是要做到兩句話,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以外”。其實,“決勝”之事,多有賴於前線將領的現場指揮,主帥身處“千裏以外”,是不能“遙製”的。主帥在“帷幄之中”,除了製定整體戰略,真正要竭盡心力“運籌”的乃是餉需問題。湘淮諸帥,自起兵到裁兵,從東南到西北,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在籌餉上。甚至可以說,主帥威信之所以能夠建立,領導能力、人格魅力固然重要,籌餉的本事才是實實在在的功夫。否則,書生帶兵,僅靠道德文章,沒有銀錢糧草,武將們是萬萬不會服氣的。“籌餉難於籌兵”,是曾、胡、李、左的共識;無餉不可添兵,則是具體操作的常識 。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難想像,左宗棠必對突然增的三千陳軍(諭旨限額之數),深感棘手。但是,陳國瑞既然開得出七兩五錢的高價,不言而喻,他的餉源早有著落,並不需要左宗棠“隨時撥給”(至少短期內如此)。不需要經濟支持的話,名義上歸不歸左宗棠節製,對陳國瑞來說,有什麽本質區別?陳軍的早期投資,必然來自奕譞的撥款,花了神機營的錢,不聽神機營的令,怎麽可能?所以,實際上的控製權,左宗棠並沒有得到;當然,他也不希罕得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名義上場麵上大家得過且過,私底下實踐中大家該幹嘛幹嘛。所以,“此中輕重機宜”,“該大臣”心中有數,必定能“斟酌辦理”。“該侍衛”心中也很亮堂,高薪挖兵、搶奪裝備的“既得利益”不被剝奪,以後收斂一點,還是能做一支自由自在馳騁在華北大地的“遊擊之師”。
當日剿撚,大部隊有三支,分別由左宗棠、李鴻章、都興阿統率,重大戰役,也由此三路大軍應付。陳國瑞遊玩其中,打仗的機會不多,閑得發慌,甚為無聊。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無聊之日?要文鬥,不要武鬥(汲取與劉銘傳爭鬥大敗的教訓),那就隻好罵人。他寫信給左宗棠,“歷數其短”,如排擠曾國藩,是為“背恩”;壓製鮑超、蔣益澧等人,是為“攘功” 。陳國瑞並非言官,所言之事,跟他本人沒有一點關係,而且都是誅心之論,辨無可辨。左宗棠收信後隻有搖頭苦笑,他不能也不屑於回信對罵,所以隻有憋下這口怨氣。陳國瑞還不罷休,將信稿交給奕譞,囑為代奏,儼然把自己當作維持風紀的禦史。下級如此猖狂,但又不能“節製”,再被他罵上幾回,笑話必然越鬧越大。因此,左宗棠藉口所部與陳軍相隔遙遠,不利指揮,請求將陳國瑞交由山西巡撫節製 。但是,軍機處既然把皮球踢過來了,再要踢回去是不對的,所以諭旨雲:“仍著左宗棠隨時調度,不必有所顧忌……該大臣身為統帥,不得諉諸他認為自全之計” ;左宗棠都管不了,別人怎麽管得了?而且調離神機營本就是你左宗棠的建議,好事要做到底,這時候想卸肩,恭親王自然不答應了。
但是,沒過多久,陳國瑞“遊擊”到山東境內,左宗棠奉命專防直隸運河兩岸,調度實有不及;恰逢李鴻章督師北上,進入山東境內。於是,朝旨俞允前請,將陳國瑞調歸李鴻章指揮。李鴻章是劉銘傳的上級,按照陳國瑞的作派,不和他為難是萬萬不能的,但是,不過兩月,清軍就取得了剿撚的全麵勝利,陳、李之間也就來不及發生不得不說的故事。事後封官進爵,陳國瑞戰功雖不卓著,但也開復以前處分,並賞給雲騎尉世職。諸軍旋即裁撤;左宗棠楚軍入西北,李鴻章淮軍變成防軍,陳國瑞兩不相與,無所事事,遂往來江蘇、直隸間,終日遊玩。九年,發生天津教案,他並未參與動亂,前已說及,略去不表。綜觀同治七、八、九年間,陳國瑞優遊疆場,交結王公,無功而受祿,有事則開罵,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如前所謂,正是一段“事機最順、意氣最盛”的黃金歲月。但是,禍福相倚,動靜相生,陳國瑞這種人註定不能過上平淡無奇的生活,不是他自己無事生非,就有別人要借題發揮。在揚州邂逅李世忠,就打破了陳國瑞的幸福生活。
五、相期無負平生(上)導言
據說,同治三年某月某日,湘陰文廟生出一株靈芝。郭崑燾寫信給他哥哥嵩燾,開玩笑說:“文廟靈芝,殆吾家之祥”;去年,郭嵩燾署理廣東巡撫,崑燾此語,恰說此事。但是,另外一個湘陰人不樂意了;這年十月,他因肅清全浙之功錫封一等伯爵。較之五等封爵,區區署撫算個什麽事?哪裏配得上靈芝瑞應?所以,他說:“湘陰果有祥瑞,亦為吾封爵故。何預郭家事乎!”遂致書郭嵩燾,爭此吉兆歸屬。二人互不相下,“以茲小故,寖成大郤”。這個湘陰人,便是郭嵩燾的親家大人左宗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