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戰天京:晚清軍政傳信錄 作者:譚伯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程學啟和戈登,就是殺降事件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殺降殺降,先降方可得而殺之,我們先說降。
蘇州城本由李秀成鎮守,但去年秋天他帶兵攻打曾國荃,便委派手下愛將譚紹光留守蘇州。攻破曾營失利,李秀成並未回蘇,而是渡江北上,隨後而西而南,轉了一大圈,到處被湘軍追殺,無法落足。此時,南京再度告急,洪秀全緊急召調他回到南京。旋即蘇州告急,譚紹光“日日飛文前來”,他急於赴援,而洪秀全堅決不允。好說歹說,要他“助餉十萬”,方準東去。不得已,李秀成變賣家產、首飾,湊齊十萬“保證金”。同時,洪秀全限令他四十日內必須“回頭”,否則,“依國法而行”。太平天國除了天父天兄之類的宗教米湯是否還有別的幹貨,我研究不深,未知其詳,但類似這種以私濟公的操作手法倒是屢見不鮮。到蘇州後,草草幾仗,太平軍節節敗退,防線越退越後,眼見得大勢已去。除了譚紹光,其他如郜永寬、汪安均、周文嘉等,都隱約有了投降的意思。某日,李秀成與他們交心:
“主上蒙塵,其勢不久。爾是兩湖之人,此事由爾便,爾我不必相害,現今之勢,我亦不能留爾。若有他心,我乃國中有名之將,有何人敢包我投乎?”
爽快人說話就是痛快。熬不下去,你們盡可或走或降,兩不“相害”就好。但我是撲克牌上的黑桃a(洪氏父子當是大小王),和敵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各位就沒必要拉著我一塊投降了。眾人大表忠心:
“忠王寬心。我等萬不能負義,自幼蒙帶至今,誰敢有他心?如有他心,不與忠王共苦數年” ;
古今叛徒措辭,如出一口。李秀成審時度勢,察言觀色,當然知道他們言不由中。可是反狀未露,不能“嚴其法”;離蘇一年多,軍隊形勢大有變化,也不敢“嚴其法”。諸人慾投降清軍,勢必獻城為功,李秀成不走,那是逼著大夥兒大義滅親。既然說了“不必相害”,城池也必不能守,就隻有識趣而退,成全這樁好事。十月二十日的夜裏,出胥門,經光福靈岩,李秀成黯然作別蘇州。
於是,郜雲官等人搭上淮軍魁字營營官鄭國魁這條線,“遞稟乞降”。郜、汪先後密約程學啟、戈登在洋澄湖邊“單騎相見”,湖光秋色中,吃大閘蟹,喝花雕酒,談笑間定下大計(伯牛按:此分食單係鄙人揣測之辭,暫無可靠史料證明)。雙方都相信洋人最講信用,遂由戈登居間做保。談判有兩個結果:一、獻城;二、“生擒忠逆或斬慕逆首級來獻”。“慕逆”就是慕王譚紹光,他是死硬分子,“堅忍凶狡,百倍尋常”,又是攻陷杭州、湖州的首犯,血債纍纍。不能活捉李秀成,就得提他的頭來見,否則無以表示誠意。李秀成的出走,固然是自己機警,小半也是郜、汪等人念及舊情,不忍加害,乃在言語神態間暗示他避身遠禍。而他不便將此情況透露給譚紹光,否則會立即發生內部火拚,白白送了眾士兵的性命,而無補於大勢。李走譚留,實在是形勢所逼,不能怪李秀成不仗義,隻能怪譚紹光懵懂糊塗。二十四日中午,清軍水陸齊攻,為投降造勢。譚紹光“傳令各偽王上城堵禦”,正在對眾訓話,郜永寬使個眼色,“偽天將”汪有為揮刀即砍,譚紹光當場斃命。隨即又將“慕逆死黨殺斃千餘”,開門迎降,鄭國魁、鄭國榜率領一千多人進城“彈壓”。次日清晨,郜永寬等人提著譚紹光首級來到淮軍大營,“驗視無訛”,程學啟、李朝斌、黃翼升督率大隊入城,又捕殺“慕逆”餘黨(主要是兩廣人)一千多 。
這就是降的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要求降人做到的他們都做到了,看不出有殺降的必要。李鴻章前此攻打南匯、常熟,得力處正在招降。太平軍守成將領吳建瀛、駱國忠“退出城池,謹受約束”,李鴻章允許二人保留部分軍隊,隨淮軍攻戰。善待降將的口碑,無疑是郜、汪等人願意投降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宜殺降,還有一硬一軟兩個約束。
硬,是朝命。元年冬天,英國參贊威妥瑪(thomas f. wade)致函總署,說:
“近日官兵得勝之仗,常有事後亂殺之行。即如洋槍隊,彼日離滬不遠之地,隨將二千多犯全行殺斃,實使人生異心。蓋賊眾十分之中,真賊不過二分之多,其餘全裹脅小民。……前當河麵差使之時,每進金陵一日,偽稱幹王賊匪洪仁玕有雲:‘官兵似此亂殺,實為天國太平之益。不然,則上海一帶地方,我軍自難久駐。今因該處義兵(曾國藩註:即該賊匪)不信清官(即係國朝),所以未肯投誠,實乃上海迤西之義軍不散之故’” ;
濫殺降眾,適足堅其必死之心,大不利於統戰事業。威妥瑪採訪清軍劣跡,傳達洪仁玕的意見,就是勸清廷剿撫兼施,收效更快。清廷從善如流,十二月九日發布明諭,“刊刻謄黃,遍行曉喻”軍中及“賊區”:
“果能於城池未下之先誠心歸順者,無論其從賊之久暫,均一律準其投誠。將軍械、馬匹呈繳後,該大臣等酌留所部,令其隨同剿賊。倘有不願隨營,即飭地方官遞送回籍,或妥為安插,毋令失所。攜帶資財,不準兵勇搶奪;如兵勇利其資財、私行殺害,即按軍法從事。本管官不行查辦,一經發覺,即著該大臣等從嚴參辦” ;
蘇州城本由李秀成鎮守,但去年秋天他帶兵攻打曾國荃,便委派手下愛將譚紹光留守蘇州。攻破曾營失利,李秀成並未回蘇,而是渡江北上,隨後而西而南,轉了一大圈,到處被湘軍追殺,無法落足。此時,南京再度告急,洪秀全緊急召調他回到南京。旋即蘇州告急,譚紹光“日日飛文前來”,他急於赴援,而洪秀全堅決不允。好說歹說,要他“助餉十萬”,方準東去。不得已,李秀成變賣家產、首飾,湊齊十萬“保證金”。同時,洪秀全限令他四十日內必須“回頭”,否則,“依國法而行”。太平天國除了天父天兄之類的宗教米湯是否還有別的幹貨,我研究不深,未知其詳,但類似這種以私濟公的操作手法倒是屢見不鮮。到蘇州後,草草幾仗,太平軍節節敗退,防線越退越後,眼見得大勢已去。除了譚紹光,其他如郜永寬、汪安均、周文嘉等,都隱約有了投降的意思。某日,李秀成與他們交心:
“主上蒙塵,其勢不久。爾是兩湖之人,此事由爾便,爾我不必相害,現今之勢,我亦不能留爾。若有他心,我乃國中有名之將,有何人敢包我投乎?”
爽快人說話就是痛快。熬不下去,你們盡可或走或降,兩不“相害”就好。但我是撲克牌上的黑桃a(洪氏父子當是大小王),和敵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各位就沒必要拉著我一塊投降了。眾人大表忠心:
“忠王寬心。我等萬不能負義,自幼蒙帶至今,誰敢有他心?如有他心,不與忠王共苦數年” ;
古今叛徒措辭,如出一口。李秀成審時度勢,察言觀色,當然知道他們言不由中。可是反狀未露,不能“嚴其法”;離蘇一年多,軍隊形勢大有變化,也不敢“嚴其法”。諸人慾投降清軍,勢必獻城為功,李秀成不走,那是逼著大夥兒大義滅親。既然說了“不必相害”,城池也必不能守,就隻有識趣而退,成全這樁好事。十月二十日的夜裏,出胥門,經光福靈岩,李秀成黯然作別蘇州。
於是,郜雲官等人搭上淮軍魁字營營官鄭國魁這條線,“遞稟乞降”。郜、汪先後密約程學啟、戈登在洋澄湖邊“單騎相見”,湖光秋色中,吃大閘蟹,喝花雕酒,談笑間定下大計(伯牛按:此分食單係鄙人揣測之辭,暫無可靠史料證明)。雙方都相信洋人最講信用,遂由戈登居間做保。談判有兩個結果:一、獻城;二、“生擒忠逆或斬慕逆首級來獻”。“慕逆”就是慕王譚紹光,他是死硬分子,“堅忍凶狡,百倍尋常”,又是攻陷杭州、湖州的首犯,血債纍纍。不能活捉李秀成,就得提他的頭來見,否則無以表示誠意。李秀成的出走,固然是自己機警,小半也是郜、汪等人念及舊情,不忍加害,乃在言語神態間暗示他避身遠禍。而他不便將此情況透露給譚紹光,否則會立即發生內部火拚,白白送了眾士兵的性命,而無補於大勢。李走譚留,實在是形勢所逼,不能怪李秀成不仗義,隻能怪譚紹光懵懂糊塗。二十四日中午,清軍水陸齊攻,為投降造勢。譚紹光“傳令各偽王上城堵禦”,正在對眾訓話,郜永寬使個眼色,“偽天將”汪有為揮刀即砍,譚紹光當場斃命。隨即又將“慕逆死黨殺斃千餘”,開門迎降,鄭國魁、鄭國榜率領一千多人進城“彈壓”。次日清晨,郜永寬等人提著譚紹光首級來到淮軍大營,“驗視無訛”,程學啟、李朝斌、黃翼升督率大隊入城,又捕殺“慕逆”餘黨(主要是兩廣人)一千多 。
這就是降的過程,進行得非常順利,要求降人做到的他們都做到了,看不出有殺降的必要。李鴻章前此攻打南匯、常熟,得力處正在招降。太平軍守成將領吳建瀛、駱國忠“退出城池,謹受約束”,李鴻章允許二人保留部分軍隊,隨淮軍攻戰。善待降將的口碑,無疑是郜、汪等人願意投降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宜殺降,還有一硬一軟兩個約束。
硬,是朝命。元年冬天,英國參贊威妥瑪(thomas f. wade)致函總署,說:
“近日官兵得勝之仗,常有事後亂殺之行。即如洋槍隊,彼日離滬不遠之地,隨將二千多犯全行殺斃,實使人生異心。蓋賊眾十分之中,真賊不過二分之多,其餘全裹脅小民。……前當河麵差使之時,每進金陵一日,偽稱幹王賊匪洪仁玕有雲:‘官兵似此亂殺,實為天國太平之益。不然,則上海一帶地方,我軍自難久駐。今因該處義兵(曾國藩註:即該賊匪)不信清官(即係國朝),所以未肯投誠,實乃上海迤西之義軍不散之故’” ;
濫殺降眾,適足堅其必死之心,大不利於統戰事業。威妥瑪採訪清軍劣跡,傳達洪仁玕的意見,就是勸清廷剿撫兼施,收效更快。清廷從善如流,十二月九日發布明諭,“刊刻謄黃,遍行曉喻”軍中及“賊區”:
“果能於城池未下之先誠心歸順者,無論其從賊之久暫,均一律準其投誠。將軍械、馬匹呈繳後,該大臣等酌留所部,令其隨同剿賊。倘有不願隨營,即飭地方官遞送回籍,或妥為安插,毋令失所。攜帶資財,不準兵勇搶奪;如兵勇利其資財、私行殺害,即按軍法從事。本管官不行查辦,一經發覺,即著該大臣等從嚴參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