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蔣介石極為惱火的是,舊金山條約並未確定台灣將來的地位。此外,羅斯福總統曾經保證過的開羅宣言在蔣介石看來也被破壞了。
麥克阿瑟被解職以後、韓戰於1951年夏天停火,隨之而來的是長期的停戰談判。終於在1953年7月達成了一項停戰協議。
共產黨十分需要這種停戰,以便要求聯合國讓戰俘在獲釋後自由決定自己的去處。以印度為執行主席的中立國委員會負責交換戰俘。聯合國手中的中國戰俘有1.4萬人,其中72%的人去了台灣。21名被捕的美國人願意留在共產黨一邊。
中共從此獲得了它在國際上公認的地位。
南、北韓仍對峙在三八線上。
一場關於麥克阿瑟的熱烈爭論在美國爆發了。
社魯門總統最擔心的是,韓戰向中國大陸的任何蔓延,都將促使毛澤東執行他於1950年初與史達林簽署的同盟條約。如果史達林作出反應,他就會很順利地進攻歐洲,而不是亞洲,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有可能爆發。
然而,麥克阿瑟的解職在美國還不廣為人知,並且韓戰是1952年總統競選的一個主要議題。共和黨批評杜魯門總統採取消極政策,這種政策既不會帶來勝利,也不會導致戰爭的盡快結束,共和黨的候選人德懷特·d·艾森豪將軍在總統競選中獲勝。他立即宣布改變對國民黨的路線政策。
他宣布解除美國對國民黨進攻中國大陸的禁令,如果蔣介石政府願意對中國大陸發動進攻的話,美國將不再會阻攔。然而,美國第七艦隊將繼續保護台灣。
這又不是蔣真正需要的,這些最多不過是美國準許台灣“遊擊隊”在大陸進攻反擊行動而已。
蔣介石對自己的兵力了如指掌,盡管部隊在作戰效率上有了很大提高,但還不足以對他所失去的大陸發動反攻,並且,美國已不準備幫助他這樣做。事實上,台灣“遊擊隊”已在相當大的範圍內開展了活動。
1950年6月13日,毛澤東曾估計大約有40萬“國民黨殘餘”在行動。自國民黨政府倒台以後,已經有100萬人被殺或被捕。這些反抗行動是零星發生的,規模在逐漸減小,但將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蔣介石越來越渺茫的希望是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這卻是杜魯門總統曾經害怕過的事。
蔣介石曾這樣描述道:“我們打敗共產黨並收復大陸的計劃必然會形成,……自由世界的總綱領的重點是打敗世界上所有的共產黨員。”當來自韓戰的消息表明停戰談判已在進行時,在1953年7月20日,蔣要求籤訂一個台灣和中國鄰國都能參加的西太平洋安全公約。
同年年底的11月27日,辛格曼·裏總統在台北訪問了蔣介石,雙方簽署了一份聯合公報,號召亞洲的“自由國家”建立一個由其他“熱愛自由”的民族支持的“反共統一戰線”。然而,阻礙這一號召的是印度、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它們已承認了北京政府,並且那個最大的“熱愛自由的國家”的好戰意識也減少了。
1954年1月,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發表了一次講話,闡明了他的“大規模報復”的新觀點。他說這種報復在遠東已經開始了。
這個時候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希望又復活了。
1953年春季,法國軍隊在印度支那覆沒以後,美國未能介入,然而,同年9月,美國卻率先為東南亞建立一個新的聯合防禦體係,但台灣卻被有意地排除在外了。
1954年12月2日,蔣介石與美國簽訂了雙邊共同防禦條約,但是,這一條約又使其失望了。
實際上,與艾森豪總統的最初宣言相比,該條約後退了一步。根據新條約規定。美國保證保護台灣,但不包括金門島和馬祖島。台灣的安全將受到保護,直到作出另行規定。
但是,如要蔣介石想以推翻毛澤東的統治來碰碰運氣的話,他隻好憑藉自己的力量了。另外,蔣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博士在12月10日給美國國務卿的回信中說,在沒有同美國商量並獲得同意以前,台灣軍隊決不會進攻大陸。
從此以後,蔣的周期性的反攻大陸的威脅聽起來越來越象是宗教儀式的咒語了。
蔣介石傳--第廿三章 最後二十年
第廿三章 最後二十年
美國政府重申了它的觀點:蔣介石政府是“自由中國的真正代言人”。國民黨政府也聲明,恢復大陸中國人的自由的“神聖使命”應當不是通過武力而是通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來實現。於是,蔣介石就放心地長期等待下去了。
蔣介石的生命行將結束。他不得不由人抬著走動或坐輪椅在屋內活動。他已經成了一名隱士,平時隻見自己的兒子、妻子,有時也見一見他的高級助手。
直到撤離大陸以前,蔣介石的生活一直是動盪不安的。
在台灣他過著背井離鄉的生活,但相對來說,生活要平和穩定得多。
在他的統治下,台灣成了一個值得稱讚的地方,這不是因為它的民主政治,而是因為它的經濟繁榮,發展迅速,相對的滿足以及保持了中國傳統的文化遺產。經過拚命爭奪而得來的台灣這一小塊土地才是蔣介石擁有的一切。
正如一些觀察家所說的那樣,台灣的發展是他人的成就,是辛勤勞作的台灣人民的成就。這一點是不難看出的。然而,這樣說也許是不公平的。
麥克阿瑟被解職以後、韓戰於1951年夏天停火,隨之而來的是長期的停戰談判。終於在1953年7月達成了一項停戰協議。
共產黨十分需要這種停戰,以便要求聯合國讓戰俘在獲釋後自由決定自己的去處。以印度為執行主席的中立國委員會負責交換戰俘。聯合國手中的中國戰俘有1.4萬人,其中72%的人去了台灣。21名被捕的美國人願意留在共產黨一邊。
中共從此獲得了它在國際上公認的地位。
南、北韓仍對峙在三八線上。
一場關於麥克阿瑟的熱烈爭論在美國爆發了。
社魯門總統最擔心的是,韓戰向中國大陸的任何蔓延,都將促使毛澤東執行他於1950年初與史達林簽署的同盟條約。如果史達林作出反應,他就會很順利地進攻歐洲,而不是亞洲,第三次世界大戰也就有可能爆發。
然而,麥克阿瑟的解職在美國還不廣為人知,並且韓戰是1952年總統競選的一個主要議題。共和黨批評杜魯門總統採取消極政策,這種政策既不會帶來勝利,也不會導致戰爭的盡快結束,共和黨的候選人德懷特·d·艾森豪將軍在總統競選中獲勝。他立即宣布改變對國民黨的路線政策。
他宣布解除美國對國民黨進攻中國大陸的禁令,如果蔣介石政府願意對中國大陸發動進攻的話,美國將不再會阻攔。然而,美國第七艦隊將繼續保護台灣。
這又不是蔣真正需要的,這些最多不過是美國準許台灣“遊擊隊”在大陸進攻反擊行動而已。
蔣介石對自己的兵力了如指掌,盡管部隊在作戰效率上有了很大提高,但還不足以對他所失去的大陸發動反攻,並且,美國已不準備幫助他這樣做。事實上,台灣“遊擊隊”已在相當大的範圍內開展了活動。
1950年6月13日,毛澤東曾估計大約有40萬“國民黨殘餘”在行動。自國民黨政府倒台以後,已經有100萬人被殺或被捕。這些反抗行動是零星發生的,規模在逐漸減小,但將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蔣介石越來越渺茫的希望是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這卻是杜魯門總統曾經害怕過的事。
蔣介石曾這樣描述道:“我們打敗共產黨並收復大陸的計劃必然會形成,……自由世界的總綱領的重點是打敗世界上所有的共產黨員。”當來自韓戰的消息表明停戰談判已在進行時,在1953年7月20日,蔣要求籤訂一個台灣和中國鄰國都能參加的西太平洋安全公約。
同年年底的11月27日,辛格曼·裏總統在台北訪問了蔣介石,雙方簽署了一份聯合公報,號召亞洲的“自由國家”建立一個由其他“熱愛自由”的民族支持的“反共統一戰線”。然而,阻礙這一號召的是印度、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它們已承認了北京政府,並且那個最大的“熱愛自由的國家”的好戰意識也減少了。
1954年1月,美國國務卿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發表了一次講話,闡明了他的“大規模報復”的新觀點。他說這種報復在遠東已經開始了。
這個時候蔣介石反攻大陸的希望又復活了。
1953年春季,法國軍隊在印度支那覆沒以後,美國未能介入,然而,同年9月,美國卻率先為東南亞建立一個新的聯合防禦體係,但台灣卻被有意地排除在外了。
1954年12月2日,蔣介石與美國簽訂了雙邊共同防禦條約,但是,這一條約又使其失望了。
實際上,與艾森豪總統的最初宣言相比,該條約後退了一步。根據新條約規定。美國保證保護台灣,但不包括金門島和馬祖島。台灣的安全將受到保護,直到作出另行規定。
但是,如要蔣介石想以推翻毛澤東的統治來碰碰運氣的話,他隻好憑藉自己的力量了。另外,蔣的外交部長葉公超博士在12月10日給美國國務卿的回信中說,在沒有同美國商量並獲得同意以前,台灣軍隊決不會進攻大陸。
從此以後,蔣的周期性的反攻大陸的威脅聽起來越來越象是宗教儀式的咒語了。
蔣介石傳--第廿三章 最後二十年
第廿三章 最後二十年
美國政府重申了它的觀點:蔣介石政府是“自由中國的真正代言人”。國民黨政府也聲明,恢復大陸中國人的自由的“神聖使命”應當不是通過武力而是通過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來實現。於是,蔣介石就放心地長期等待下去了。
蔣介石的生命行將結束。他不得不由人抬著走動或坐輪椅在屋內活動。他已經成了一名隱士,平時隻見自己的兒子、妻子,有時也見一見他的高級助手。
直到撤離大陸以前,蔣介石的生活一直是動盪不安的。
在台灣他過著背井離鄉的生活,但相對來說,生活要平和穩定得多。
在他的統治下,台灣成了一個值得稱讚的地方,這不是因為它的民主政治,而是因為它的經濟繁榮,發展迅速,相對的滿足以及保持了中國傳統的文化遺產。經過拚命爭奪而得來的台灣這一小塊土地才是蔣介石擁有的一切。
正如一些觀察家所說的那樣,台灣的發展是他人的成就,是辛勤勞作的台灣人民的成就。這一點是不難看出的。然而,這樣說也許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