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作戰部署是根據他求勝的需要及迫切的心情製定的。蔣發動第五次“圍剿”不隻是因為六年來的失敗讓他難以容忍,還有一個新的緊迫性——因為這時蔣介石認為中日之間的決戰已不可避免。
蔣介石有幾年是依賴德國軍事顧問的。
1933年當希特勒取得權力時,蔣介石邀請了一個著名的德國戰略家塞克特將軍來華。
就是這個塞克特設計了第五次“圍剿”的戰略。為了幫助蔣介石,他接替了原常駐中國的德國顧問的職務。希特勒顯然認為他在中國工作是有好處的,因為1934年初,在他回德國不久,希特勒就派他到中國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團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早期的歲月裏——大約在柏林——羅馬軸心延伸到東京以前的七年——納粹就明顯地支持蔣介石的首先消滅國內共產黨,而任日本人暢行無阻的政策。
塞克特的戰略聽起來不錯,但代價昂貴。
在他的指導下,蔣介石修築了幾百英裏的公路。在蘇區外圍用混凝土修建的包圍圈上,到處都是小型的防禦工事。埃德加·斯諾稱它為“一種長城……它逐漸地向裏伸”。摑民黨軍隊乘坐坦克和裝甲車,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在江西、福建、湖南、廣州和廣西等地的外圍一次向內前進幾百碼。然後,他們就去修建新的工事。牢固的包圍圈不斷收緊。
最初戰爭打得很艱苦,也很殘酷,國民黨在閩贛邊境取得了兩次勝利,擊退了紅軍的抵抗。在炮火的猛烈轟擊下,共產黨損失了7至10萬人,軍隊分散進入山裏。後來十九路軍開始在福建起義,出現了幾個星期的平靜。毛澤東失去了同福建軍隊聯合行動的機會,隻好帶著他的人撤到贛南一個新的臨時根據地。隨著“圍剿”的進行,國民黨殺掉了所有被俘的紅軍領導人。殘酷的經濟封鎖阻斷了蘇區和鄰近各省的貿易。不知道有多少人死於饑荒,埃德加·斯諾引用“國民黨自己”承認的數字說:“在對江西蘇區發動的戰爭中,大約有100萬人死於饑荒和戰火。”他還引用了周恩來的話說:“紅軍傷亡超過6萬人。”
1934年5月,戰爭已經持續了七個月,蔣介石決心孤注一擲。當時,中國卓越的戰略家、保定陸軍學校前校長蔣百裏對蔣的影響很大,他使蔣介石相信中日戰爭的爆發已迫在眉睫。
他和蔣介石都認為,戰爭一旦爆發,他們所麵臨的必然是一場持久的戰爭。
在蔣介石的授意下,蔣百裏製訂了一個全國防禦計劃,準備把多山的湖南省作為備戰的中心地區,而雲南省府昆明將成為主要的空軍基地。接著,蔣介石繼續對共產黨進行“圍剿”。
最後蔣介石認為他已經取得了“全麵勝利”。戰爭進行近一年時,共產黨領導人在江西蘇區腹地的瑞金召開緊急會議。
曾身患疾病發著高燒的毛澤東此時已恢復健康,參加了10月2日召開的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周恩來、朱德和彭德懷。
會議做出了重大決定:紅軍將放棄江西。
會議結束後,紅軍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行動起來。1934年10月16日,經過不到兩個星期的準備,長征開始了。
大約10萬人參加了長征,其中包括男女老幼。紅軍的工廠都被拆毀,機器由騾子和驢運走。紅軍攜帶的東西包括銀幣、步槍、機槍和彈藥。在參加長征的婦女中有毛澤東正在懷孕的妻子和朱德的夫人。
國民黨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紅軍的先頭部隊發動進攻,占領了湖南和廣東的國民黨防禦工事。隨著國民黨地方軍的潰退,西麵和南麵的道路被打通了。
長征是一篇史詩,歲月的更替,意識形態的差異,都不能使之失色。
的確,它不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遠征”,甚至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這種先例。研究中共問題的法國歷史學家吉約姆曾列舉了現代中國歷史上的其他類似事件。
盡管如此,長征仍然是激動人心的。它使紅軍在經過嚴重的創傷之後恢復了元氣,使毛澤東在多年以後同蔣介石的較量中反敗為勝。
關於1934年的長征也不乏優秀的宣傳家,埃德加·斯諾在樹立毛澤東和共產黨人的土地改革者和英雄主義的形象方麵比任何人都熱心,他這樣寫道:
長征的過程中充滿了冒險、追求和發現,人類的勇氣和怯懦,狂想和勝利,苦難、犧牲和忠誠,數千個青年不滅的熱情和希望以及令人驚訝的革命樂觀主義像一團火一樣燃燒著。他們不承認人類和自然帶來的任何失敗——所有這些和更多的品質隻有奧德賽的遠征故事裏才會有,而在現代社會卻是無與倫比的。
毛澤東用詩記載了這一英雄的歷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的紅軍一路作戰,損失很大。他們把槍枝彈藥和銀子埋在了途中。橫在他們麵前的是亞洲最寬的河和最高的山峰,但是,他們一往無前。一年後,毛澤東率領2萬多名戰士和隨從到達了中國西北的陝西省。在陝西,他們和1萬名共產黨遊擊隊會合了。這些遊擊隊在陝西已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獨立的蘇維埃政權。江西紅軍長征的全程為六千英裏。
蔣介石有幾年是依賴德國軍事顧問的。
1933年當希特勒取得權力時,蔣介石邀請了一個著名的德國戰略家塞克特將軍來華。
就是這個塞克特設計了第五次“圍剿”的戰略。為了幫助蔣介石,他接替了原常駐中國的德國顧問的職務。希特勒顯然認為他在中國工作是有好處的,因為1934年初,在他回德國不久,希特勒就派他到中國擔任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團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早期的歲月裏——大約在柏林——羅馬軸心延伸到東京以前的七年——納粹就明顯地支持蔣介石的首先消滅國內共產黨,而任日本人暢行無阻的政策。
塞克特的戰略聽起來不錯,但代價昂貴。
在他的指導下,蔣介石修築了幾百英裏的公路。在蘇區外圍用混凝土修建的包圍圈上,到處都是小型的防禦工事。埃德加·斯諾稱它為“一種長城……它逐漸地向裏伸”。摑民黨軍隊乘坐坦克和裝甲車,在飛機和炮火的掩護下,在江西、福建、湖南、廣州和廣西等地的外圍一次向內前進幾百碼。然後,他們就去修建新的工事。牢固的包圍圈不斷收緊。
最初戰爭打得很艱苦,也很殘酷,國民黨在閩贛邊境取得了兩次勝利,擊退了紅軍的抵抗。在炮火的猛烈轟擊下,共產黨損失了7至10萬人,軍隊分散進入山裏。後來十九路軍開始在福建起義,出現了幾個星期的平靜。毛澤東失去了同福建軍隊聯合行動的機會,隻好帶著他的人撤到贛南一個新的臨時根據地。隨著“圍剿”的進行,國民黨殺掉了所有被俘的紅軍領導人。殘酷的經濟封鎖阻斷了蘇區和鄰近各省的貿易。不知道有多少人死於饑荒,埃德加·斯諾引用“國民黨自己”承認的數字說:“在對江西蘇區發動的戰爭中,大約有100萬人死於饑荒和戰火。”他還引用了周恩來的話說:“紅軍傷亡超過6萬人。”
1934年5月,戰爭已經持續了七個月,蔣介石決心孤注一擲。當時,中國卓越的戰略家、保定陸軍學校前校長蔣百裏對蔣的影響很大,他使蔣介石相信中日戰爭的爆發已迫在眉睫。
他和蔣介石都認為,戰爭一旦爆發,他們所麵臨的必然是一場持久的戰爭。
在蔣介石的授意下,蔣百裏製訂了一個全國防禦計劃,準備把多山的湖南省作為備戰的中心地區,而雲南省府昆明將成為主要的空軍基地。接著,蔣介石繼續對共產黨進行“圍剿”。
最後蔣介石認為他已經取得了“全麵勝利”。戰爭進行近一年時,共產黨領導人在江西蘇區腹地的瑞金召開緊急會議。
曾身患疾病發著高燒的毛澤東此時已恢復健康,參加了10月2日召開的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周恩來、朱德和彭德懷。
會議做出了重大決定:紅軍將放棄江西。
會議結束後,紅軍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行動起來。1934年10月16日,經過不到兩個星期的準備,長征開始了。
大約10萬人參加了長征,其中包括男女老幼。紅軍的工廠都被拆毀,機器由騾子和驢運走。紅軍攜帶的東西包括銀幣、步槍、機槍和彈藥。在參加長征的婦女中有毛澤東正在懷孕的妻子和朱德的夫人。
國民黨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紅軍的先頭部隊發動進攻,占領了湖南和廣東的國民黨防禦工事。隨著國民黨地方軍的潰退,西麵和南麵的道路被打通了。
長征是一篇史詩,歲月的更替,意識形態的差異,都不能使之失色。
的確,它不是歷史上唯一的一次“遠征”,甚至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這種先例。研究中共問題的法國歷史學家吉約姆曾列舉了現代中國歷史上的其他類似事件。
盡管如此,長征仍然是激動人心的。它使紅軍在經過嚴重的創傷之後恢復了元氣,使毛澤東在多年以後同蔣介石的較量中反敗為勝。
關於1934年的長征也不乏優秀的宣傳家,埃德加·斯諾在樹立毛澤東和共產黨人的土地改革者和英雄主義的形象方麵比任何人都熱心,他這樣寫道:
長征的過程中充滿了冒險、追求和發現,人類的勇氣和怯懦,狂想和勝利,苦難、犧牲和忠誠,數千個青年不滅的熱情和希望以及令人驚訝的革命樂觀主義像一團火一樣燃燒著。他們不承認人類和自然帶來的任何失敗——所有這些和更多的品質隻有奧德賽的遠征故事裏才會有,而在現代社會卻是無與倫比的。
毛澤東用詩記載了這一英雄的歷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長征的紅軍一路作戰,損失很大。他們把槍枝彈藥和銀子埋在了途中。橫在他們麵前的是亞洲最寬的河和最高的山峰,但是,他們一往無前。一年後,毛澤東率領2萬多名戰士和隨從到達了中國西北的陝西省。在陝西,他們和1萬名共產黨遊擊隊會合了。這些遊擊隊在陝西已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獨立的蘇維埃政權。江西紅軍長征的全程為六千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