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蕩平海內再造盛世的帝王35
妖妃易孕體質,絕嗣男主狠狠寵 作者:漫三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桑姬不滿道:“在晏郎的心裏,妾身會做這等有損陰德的事情嗎?”
不待李晏反應,她理直氣壯地道:“妾身分明是為了幫他們修成正果,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名譽,這天底下再沒有比妾更無私奉獻的人了。”
佛教講究世道輪回,僧人修來世,今世積累福德,死後能夠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桑姬用他們的陪葬品周濟百姓,能夠救下許多人,這該是多麽大的一筆功德,他們就算死了,桑姬還能替他們積攢功德,這簡直就是對他們有大恩!
桑姬道:“天下的金銀是有定數的,金銀財寶都被埋到了土裏,市麵上流通的少了,這對天下經濟有害無利。”
“至於其他的東西,更是浪費,就拿陪葬的布匹來說,製成一匹布需要耗費一個人數日功夫,他們陪葬的布匹都是綾羅綢緞,這些需要耗費的人力更多!”
“布匹埋到土裏,而不是供人使用,這就是浪費!”
在這個時代,布匹是硬通貨,布匹能幫助人抵禦寒冷,遮擋烈日,製成一匹布耗費許多,但一匹布製成的衣服卻特別容易被毀壞,往往都穿不了幾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衣物是在特定場合穿的奢侈品。
京都多顯貴,此處是國朝最繁華的地方。
但離開京都,看向諸郡,衣不蔽體的人比比皆是。
這是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限製,不是出現聖主明君就可以改變的,百姓苦,自三皇五帝起,苦至如今。
國朝提倡節儉,讚揚清廉的大臣,因為每為勳貴製成一匹綾羅綢緞,就會減少製成粗布的人力,就會讓市麵上通行的布料少了幾分。
勳貴目下無塵,國朝千萬人奉養著高貴顯貴,從來如此,但高高在上的天子願意將天下人看進心中,這是幸事,因為在意所以在做決定時多了顧慮。
比如說北疆的戰事,天子看重軍士性命,沒有將他們看作是單薄的數字,所以保證了他們的衣食,堅決不允許朝中的鬥爭波及到北軍,導致因為朝中爭權奪利致使北軍慘敗、將士暴屍荒野。
百年前國朝內亂能夠持續十二年,就是因為朝中黨爭,冤殺將領,致使無人能領兵對抗叛軍,讓叛軍攻入帝都,十萬大軍覆滅。
之後天子征發各郡的壯丁,湊齊了十五萬大軍平叛,可為了製衡軍中將領,天子派了宦官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能打仗的將領下命令前卻要先對宦官稟告,征得宦官——一個從未領兵打過仗的人——的同意。
又是潰敗,十五萬大軍盡皆覆滅。
桑姬握住李晏的手,道:“陛下定能得償所願,妾三生有幸,能見得陛下。”
李晏有能力,這就有了底氣去讓底下的人盡力施為,而且他還在意百姓,這樣的君王,已經是很好了。
李晏和她十指相扣,無需多言,瞬間就明白了桑姬的言外之意,道:“孤定不負汝願矣。”
李晏思慮著道:“桑桑是要提倡薄葬嗎?”
國朝講究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風自前朝就有,曆朝都有君主下令薄葬,但是屢禁不止,這是一件大事,不是短時間能做出來的。
李晏能夠下令倡導,但是絕不可能強製推行下去,因為各地的民眾、官府都不會願意聽這一道法令,沒有人願意這麽做事,最後隻能是不了了之。
桑姬笑著道:“妾可不想和天下人作對,但這不是有現成的軟柿子嘛。”
李晏想了想,頷首道:“確實是個好主意。”
天下崇佛,佛教講究的是現世修來世功德。
如果不使用金銀布匹等做為陪葬物,那麽就會累積福德,來世能投一個好胎,甚至可能直接湊齊功德進極樂世界——佛教提倡這種說法,或許可以抑製天下的厚葬之風。
而且李晏能多了一筆進項,佛教提倡這種說法,那他們就該以身作則,李晏可是曉得高僧的陪葬品比一般的親王還要多。
李晏原本認為鎮國寺無用,隻能空耗錢糧,現在看來還是有些用處的嘛。
*
當李晏見到惠通大師,開口便提了這件事。
惠通大師一口氣險些沒提上來,九十多歲的人差點直接去見佛祖。
這是要他幫著皇帝掘佛教僧人的墳墓啊,他怎麽有臉提出來的啊?
“不可能!貧僧絕對不可能這麽做!佛經中並沒有這個說法。”
李晏詫異,不是,你居然敢拒絕孤?
在他看來,鎮國寺的一切都是依靠皇家得來的,鎮國寺替他做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要不然他為什麽要養著鎮國寺這麽一批人?
皇帝不信佛,他心性剛強,不需要從佛經中尋求心靈慰藉,所以他不像先輩們那樣崇信佛教。
拋棄皇帝個人的喜好,從前朝的角度來看,鎮國寺最大的價值就是幫助皇帝維係天下的統治,穩固人心。
現在連這件事情惠通大師都不願意做,皇帝要重新考慮鎮國寺存在的意義了。
皇帝轉口說起了一開始的來意,道:“章寬是你同胞兄長的孫子,他十五年前到安王身邊,深得安王信任。”
“七年前,父皇命你替孤卜算,卜算的結果是孤今生無子,三年前,這則批命在京中高門流傳,兩個月前,勳貴從你的口中得知批命是真的。”
“父皇生前下過禁口令,你卻還要將這則批命說出來,所圖為何?”
當確定了章寬和鎮國寺有關,李晏順著這條線往下查,查出了許多東西,也發現了被他忽略掉的事情。
比如鎮國寺的惠通大師。
惠通大師念了一句佛道:“陛下可有證據?”
李晏啞然失笑,“不需要證據,隻要孤懷疑你就足夠了。”
惠通大師活的年歲長,但經曆的事卻不多,他常年在鎮國寺中修行,見到的都是篤信佛教的人。
在某些方麵,他天真的厲害,缺少了對朝堂事物的敏銳性,也因為他是當世佛教第一人,被勳貴們追捧,久而久之,心中將自己看作不一般。
惠通大師完全忘記了天下是皇帝的天下,皇帝做事不需要給任何人理由。
皇帝將這個道理掰開講給惠通大師聽,又道:“憑你做的事情,足以讓我將鎮國寺的人全部打入牢中了。”
惠通大師知道李晏以後會滅佛,對他的話沒有絲毫懷疑,道:“貧僧欠著京都各家的人情,而且陛下注定無子,為了天下也該考慮過繼的事情。”
“至於章寬……他確實是貧僧的私心,待貧僧百年後,他會將膝下的幼子過繼到貧僧名下。”
皇帝軟硬皆施,壓了惠通大師一頭,實際上他不可能真的將鎮國寺全體僧人下獄,鎮國寺在眾人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皇帝現在最想要的就是保證朝堂穩定,調用全部的精力去滅亡北戎,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被暫時擱置。
就算皇帝存了滅佛的心思,也絕不會現在動手,何況皇帝現在根本就沒想過滅佛,他想的隻是讓鎮國寺吐出一些東西。
畢竟,他非常缺錢啊。
惠通大師將章寬的下落告訴皇帝,並且答應皇帝會開壇講經,主要講薄葬對於轉世修行的好處,並且會聯係各郡的寺廟一同勸百姓薄葬。
惠通大師願意獻出金銀無數,外加京郊良田兩年所產的稻米,用來換取皇帝別對僧人墳墓下手。
最後一點是最關鍵的,皇帝頷首同意這筆買賣,在他的心中鎮國寺已經變成了一隻肥羊,隻等著下回繼續薅羊毛。
不待李晏反應,她理直氣壯地道:“妾身分明是為了幫他們修成正果,甚至不惜搭上自己的名譽,這天底下再沒有比妾更無私奉獻的人了。”
佛教講究世道輪回,僧人修來世,今世積累福德,死後能夠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桑姬用他們的陪葬品周濟百姓,能夠救下許多人,這該是多麽大的一筆功德,他們就算死了,桑姬還能替他們積攢功德,這簡直就是對他們有大恩!
桑姬道:“天下的金銀是有定數的,金銀財寶都被埋到了土裏,市麵上流通的少了,這對天下經濟有害無利。”
“至於其他的東西,更是浪費,就拿陪葬的布匹來說,製成一匹布需要耗費一個人數日功夫,他們陪葬的布匹都是綾羅綢緞,這些需要耗費的人力更多!”
“布匹埋到土裏,而不是供人使用,這就是浪費!”
在這個時代,布匹是硬通貨,布匹能幫助人抵禦寒冷,遮擋烈日,製成一匹布耗費許多,但一匹布製成的衣服卻特別容易被毀壞,往往都穿不了幾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衣物是在特定場合穿的奢侈品。
京都多顯貴,此處是國朝最繁華的地方。
但離開京都,看向諸郡,衣不蔽體的人比比皆是。
這是這個時代的生產力限製,不是出現聖主明君就可以改變的,百姓苦,自三皇五帝起,苦至如今。
國朝提倡節儉,讚揚清廉的大臣,因為每為勳貴製成一匹綾羅綢緞,就會減少製成粗布的人力,就會讓市麵上通行的布料少了幾分。
勳貴目下無塵,國朝千萬人奉養著高貴顯貴,從來如此,但高高在上的天子願意將天下人看進心中,這是幸事,因為在意所以在做決定時多了顧慮。
比如說北疆的戰事,天子看重軍士性命,沒有將他們看作是單薄的數字,所以保證了他們的衣食,堅決不允許朝中的鬥爭波及到北軍,導致因為朝中爭權奪利致使北軍慘敗、將士暴屍荒野。
百年前國朝內亂能夠持續十二年,就是因為朝中黨爭,冤殺將領,致使無人能領兵對抗叛軍,讓叛軍攻入帝都,十萬大軍覆滅。
之後天子征發各郡的壯丁,湊齊了十五萬大軍平叛,可為了製衡軍中將領,天子派了宦官擔任軍隊的最高統帥,能打仗的將領下命令前卻要先對宦官稟告,征得宦官——一個從未領兵打過仗的人——的同意。
又是潰敗,十五萬大軍盡皆覆滅。
桑姬握住李晏的手,道:“陛下定能得償所願,妾三生有幸,能見得陛下。”
李晏有能力,這就有了底氣去讓底下的人盡力施為,而且他還在意百姓,這樣的君王,已經是很好了。
李晏和她十指相扣,無需多言,瞬間就明白了桑姬的言外之意,道:“孤定不負汝願矣。”
李晏思慮著道:“桑桑是要提倡薄葬嗎?”
國朝講究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風自前朝就有,曆朝都有君主下令薄葬,但是屢禁不止,這是一件大事,不是短時間能做出來的。
李晏能夠下令倡導,但是絕不可能強製推行下去,因為各地的民眾、官府都不會願意聽這一道法令,沒有人願意這麽做事,最後隻能是不了了之。
桑姬笑著道:“妾可不想和天下人作對,但這不是有現成的軟柿子嘛。”
李晏想了想,頷首道:“確實是個好主意。”
天下崇佛,佛教講究的是現世修來世功德。
如果不使用金銀布匹等做為陪葬物,那麽就會累積福德,來世能投一個好胎,甚至可能直接湊齊功德進極樂世界——佛教提倡這種說法,或許可以抑製天下的厚葬之風。
而且李晏能多了一筆進項,佛教提倡這種說法,那他們就該以身作則,李晏可是曉得高僧的陪葬品比一般的親王還要多。
李晏原本認為鎮國寺無用,隻能空耗錢糧,現在看來還是有些用處的嘛。
*
當李晏見到惠通大師,開口便提了這件事。
惠通大師一口氣險些沒提上來,九十多歲的人差點直接去見佛祖。
這是要他幫著皇帝掘佛教僧人的墳墓啊,他怎麽有臉提出來的啊?
“不可能!貧僧絕對不可能這麽做!佛經中並沒有這個說法。”
李晏詫異,不是,你居然敢拒絕孤?
在他看來,鎮國寺的一切都是依靠皇家得來的,鎮國寺替他做事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要不然他為什麽要養著鎮國寺這麽一批人?
皇帝不信佛,他心性剛強,不需要從佛經中尋求心靈慰藉,所以他不像先輩們那樣崇信佛教。
拋棄皇帝個人的喜好,從前朝的角度來看,鎮國寺最大的價值就是幫助皇帝維係天下的統治,穩固人心。
現在連這件事情惠通大師都不願意做,皇帝要重新考慮鎮國寺存在的意義了。
皇帝轉口說起了一開始的來意,道:“章寬是你同胞兄長的孫子,他十五年前到安王身邊,深得安王信任。”
“七年前,父皇命你替孤卜算,卜算的結果是孤今生無子,三年前,這則批命在京中高門流傳,兩個月前,勳貴從你的口中得知批命是真的。”
“父皇生前下過禁口令,你卻還要將這則批命說出來,所圖為何?”
當確定了章寬和鎮國寺有關,李晏順著這條線往下查,查出了許多東西,也發現了被他忽略掉的事情。
比如鎮國寺的惠通大師。
惠通大師念了一句佛道:“陛下可有證據?”
李晏啞然失笑,“不需要證據,隻要孤懷疑你就足夠了。”
惠通大師活的年歲長,但經曆的事卻不多,他常年在鎮國寺中修行,見到的都是篤信佛教的人。
在某些方麵,他天真的厲害,缺少了對朝堂事物的敏銳性,也因為他是當世佛教第一人,被勳貴們追捧,久而久之,心中將自己看作不一般。
惠通大師完全忘記了天下是皇帝的天下,皇帝做事不需要給任何人理由。
皇帝將這個道理掰開講給惠通大師聽,又道:“憑你做的事情,足以讓我將鎮國寺的人全部打入牢中了。”
惠通大師知道李晏以後會滅佛,對他的話沒有絲毫懷疑,道:“貧僧欠著京都各家的人情,而且陛下注定無子,為了天下也該考慮過繼的事情。”
“至於章寬……他確實是貧僧的私心,待貧僧百年後,他會將膝下的幼子過繼到貧僧名下。”
皇帝軟硬皆施,壓了惠通大師一頭,實際上他不可能真的將鎮國寺全體僧人下獄,鎮國寺在眾人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皇帝現在最想要的就是保證朝堂穩定,調用全部的精力去滅亡北戎,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被暫時擱置。
就算皇帝存了滅佛的心思,也絕不會現在動手,何況皇帝現在根本就沒想過滅佛,他想的隻是讓鎮國寺吐出一些東西。
畢竟,他非常缺錢啊。
惠通大師將章寬的下落告訴皇帝,並且答應皇帝會開壇講經,主要講薄葬對於轉世修行的好處,並且會聯係各郡的寺廟一同勸百姓薄葬。
惠通大師願意獻出金銀無數,外加京郊良田兩年所產的稻米,用來換取皇帝別對僧人墳墓下手。
最後一點是最關鍵的,皇帝頷首同意這筆買賣,在他的心中鎮國寺已經變成了一隻肥羊,隻等著下回繼續薅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