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雲南正值阿迷州土司沙定洲叛亂,明黔國公沐天波逃離昆明。由於副將龍在田早在張獻忠穀城詐降時與孫可望相識,便派人向孫可望求援,告知:“假大義來討,全省可定也。”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人認為這是擴大農民軍轄地的好機會,便以為黔國公復仇的名義出兵雲南。沙定洲聞訊,驚恐萬狀,棄昆明南逃。四月,大西軍開進昆明,各族人民爭相歡迎。八月,四將軍在昆明共同稱王,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劉文秀稱撫南王,艾能奇稱定北王,仍然保持著農民軍的傳統:“每公事相會,四人並坐於上”,“然各營諸將賞罰,則一尊於可望。”
隨著個人地位的提高,孫可望的野心逐漸膨脹。明朝原禦史任僎,投其所好,建議孫可望稱帝,李定國等不同意。孫可望便與親信王尚禮策劃,欲壓服李定國,樹立個人權威。清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初一,各部隊同赴演武場集合,李定國部先入武場,軍中按慣例放禮炮,升帥旗。孫可望指責李定國目中無他,發令杖責李定國一百軍棍。李定國為防止分裂,聽從白文選勸告勉強同意受責,諸將求情才被杖責五十軍棍。從此,兩人矛盾公開化。
清順治六年(1649年)四月,孫可望派楊畏知為正使,與南明永曆政權談判“聯合恢剿”,並要求封為秦王。但是孫可望的要求卻被永曆帝朱由榔及其臣屬拒絕,孫可望在任僎的攛掇下,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自稱“秦王”,改雲南為雲興省,鑄銅幣“興朝通寶”。李定國對此很不滿。九月,孫可望率軍入貴州,並分兵取川南,擴充根據地。李定國被派進攻安順。很快貴州被平定,孫可望自往貴州,留李定國固守雲南。李定國加緊練兵,準備東進,劉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然而南明永曆小朝廷的處境卻江河日下。清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攻占湖南後,翌年又攻占桂林,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南寧,隻得依靠大西軍這唯一的一支力量了。清順治八年(1651年)初,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貴州,封孫可望為冀王,但孫可望不接受。李定國等勸孫可望仍派楊畏知談判,孫雖然表麵答應,暗地卻派出精兵赴南寧,殺死南明永曆政權五大臣,逼迫朱由榔改封他為秦王。年底,南寧又陷落,朱由榔倉皇逃走。
清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朱由榔接到貴州安龍,改名安龍府,並答應每年向南明永曆政權“致銀八千兩,米百石”,而朱由榔則允許孫可望今後“大小戰爭,誅斬封奏,先行後奏”。這樣,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才正式建立。留在雲南的李定國,為了“聯明抗清”,繼續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減輕百姓的負擔,使滇南出現“外則土司斂跡,內則物阜民安”的大好局麵。他終日操練兵馬,製造盔甲,訓練象隊,一年內練就精兵三萬。同時,還舉行了生童考試,對考中秀才者,發給賞錢三百串,鼓勵大家用心讀書,並準備實行科舉考試。隨著聯明抗清陣線的形成,李定國已做好了進攻的充分準備。
清順治九年(1652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麵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麵交鋒。
孫可望與李定國(2)
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臨行前訂“兵行五要: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貨”,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縣)、武崗諸州。鎮守寶慶(湖南邵陽)的清將沈永忠急忙向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全州,消滅孔有德軍隊。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取得了桂林大捷。
這之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明將胡一青、趙印選、馬寶等相繼歸順李定國。八月,李定國以明朝原巡撫徐天佑鎮守桂林,自己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衡州(湖南衡陽),守軍聞風而逃。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同時,李定國又命令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陽山、連州,占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占常德、嶽州,命高文貴東進江西,連下永新、安福、永寧、龍泉,圍攻贛西重鎮吉安,又取得了湘桂大捷的勝利。
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使清政府大為震驚,急忙命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麵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布署:大西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麵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庵、草街,戰果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
隨著個人地位的提高,孫可望的野心逐漸膨脹。明朝原禦史任僎,投其所好,建議孫可望稱帝,李定國等不同意。孫可望便與親信王尚禮策劃,欲壓服李定國,樹立個人權威。清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初一,各部隊同赴演武場集合,李定國部先入武場,軍中按慣例放禮炮,升帥旗。孫可望指責李定國目中無他,發令杖責李定國一百軍棍。李定國為防止分裂,聽從白文選勸告勉強同意受責,諸將求情才被杖責五十軍棍。從此,兩人矛盾公開化。
清順治六年(1649年)四月,孫可望派楊畏知為正使,與南明永曆政權談判“聯合恢剿”,並要求封為秦王。但是孫可望的要求卻被永曆帝朱由榔及其臣屬拒絕,孫可望在任僎的攛掇下,於清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自稱“秦王”,改雲南為雲興省,鑄銅幣“興朝通寶”。李定國對此很不滿。九月,孫可望率軍入貴州,並分兵取川南,擴充根據地。李定國被派進攻安順。很快貴州被平定,孫可望自往貴州,留李定國固守雲南。李定國加緊練兵,準備東進,劉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然而南明永曆小朝廷的處境卻江河日下。清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攻占湖南後,翌年又攻占桂林,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南寧,隻得依靠大西軍這唯一的一支力量了。清順治八年(1651年)初,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貴州,封孫可望為冀王,但孫可望不接受。李定國等勸孫可望仍派楊畏知談判,孫雖然表麵答應,暗地卻派出精兵赴南寧,殺死南明永曆政權五大臣,逼迫朱由榔改封他為秦王。年底,南寧又陷落,朱由榔倉皇逃走。
清順治九年(1652年)正月,孫可望派人將朱由榔接到貴州安龍,改名安龍府,並答應每年向南明永曆政權“致銀八千兩,米百石”,而朱由榔則允許孫可望今後“大小戰爭,誅斬封奏,先行後奏”。這樣,大西軍與永曆政權的聯合抗清陣線才正式建立。留在雲南的李定國,為了“聯明抗清”,繼續實行政治和經濟改革,減輕百姓的負擔,使滇南出現“外則土司斂跡,內則物阜民安”的大好局麵。他終日操練兵馬,製造盔甲,訓練象隊,一年內練就精兵三萬。同時,還舉行了生童考試,對考中秀才者,發給賞錢三百串,鼓勵大家用心讀書,並準備實行科舉考試。隨著聯明抗清陣線的形成,李定國已做好了進攻的充分準備。
清順治九年(1652年)春,清廷命定南王孔有德由桂林出河池,進攻貴州,命吳三桂由嘉定(四川樂山)出敘州(四川宜昌),進攻川南。清廷的目的是要用兩路夾擊之策,實現對大西軍抗清基地的包圍。麵對緊迫局勢,李定國給孫可望寫信,要求出兵湖廣,粉碎清兵圍剿。孫可望表示同意,決定大西軍兵分兩路出擊,北路軍以劉文秀為主將,白文選、王復臣為副將,進攻四川;東路軍以李定國為主將,馬進忠、馮雙禮為副將,進攻湖南。孫可望則統率“駕前軍”留守滇黔,大西軍從此開始與清軍主力正麵交鋒。
孫可望與李定國(2)
三月,李定國率步騎八萬和五十頭戰象出征,臨行前訂“兵行五要: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貨”,有力地保證了軍紀和部隊戰鬥力。五月,北路軍連克沅(湖南芷江)、靖(湖南靖縣)、武崗諸州。鎮守寶慶(湖南邵陽)的清將沈永忠急忙向孔有德告急,孔有德從桂林分兵救援。李定國搶在援敵之前,從楓木嶺渡江直取寶慶,消滅清軍五千。六月,李定國出兵祁陽,準備奪取廣西的門戶全州,消滅孔有德軍隊。他兵分三路,由馮雙禮率左路取全州,張勝率右路攻嚴關(廣西興安縣嚴關鄉),自己親率一路攻桂林外圍據點,然後三路合攻桂林,取得了桂林大捷。
這之後,廣西全境很快被收復,明將胡一青、趙印選、馬寶等相繼歸順李定國。八月,李定國以明朝原巡撫徐天佑鎮守桂林,自己又率軍北上直搗湖南,連取全州、永州(湖南零陵)。九月,李定國進攻衡州(湖南衡陽),守軍聞風而逃。李定國在衡州安設官員,休整部隊,準備繼續北進。同時,李定國又命令馬寶率廣西明軍東取陽山、連州,占領廣東西北部,派馬進忠、馮雙禮北取長沙,攻占常德、嶽州,命高文貴東進江西,連下永新、安福、永寧、龍泉,圍攻贛西重鎮吉安,又取得了湘桂大捷的勝利。
清軍在湖廣接連失利,使清政府大為震驚,急忙命洪承疇經略湖廣、雲貴、兩廣,趨長沙。十一月,清廷又派敬謹親王尼堪任定遠大將軍,率領三貝勒、八固山共十五萬精兵朝長沙撲來。麵對強敵,李定國進行了周密的布署:大西軍暫退出長沙,引誘清兵渡湘江,將馮雙禮、馬進忠部埋伏白杲市,待清兵過衡山,李定國從蒸水(衡山西南)正麵攻擊,馮、馬二將背後出擊,兩軍相夾,合殲尼堪。十一月十九日,尼堪進抵衡州,李定國在蒸水率軍出擊,接著轉戰到城北香草庵、草街,戰果不分勝負,為此李定國準備採用伏擊戰術。二十四日,雙方再戰,李定國佯裝敗退,尼堪緊追不捨,追至演武亭,一聲炮響,大西軍伏兵四起,團團圍住尼堪,李定國手舉大刀,將尼堪一劈兩半。清軍失去主帥,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