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和張士誠是朱元璋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消滅他們勢在必行。朱元璋的多數將領主張先打張士誠。劉基則認為如果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定會乘虛而來;若先攻陳友諒,張士誠則不會輕舉妄動。主張先攻打陳友諒,被朱元璋採納。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親率軍隊西征陳友諒。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上,陳友諒戰死。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揮戈東進,征伐張士誠。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蘇蘇州),張士誠自縊而死。自此長江中下遊盡歸朱元璋所有。朱元璋深感劉基策略的正確,稱讚他說:“先生是我創立江山的第一等功臣。”將他比做漢代謀臣張良,尊稱他“老先生”而不呼其名。從此更加倚重劉基,經常和他一起商量軍政大事,有時遇到重大決策,僅召他一人密議。對他幾乎到了依賴的程度,連劉基母親去世他想回鄉奔喪都不願意準假。後來雖然勉強準假,還經常寫信給他請教軍政大計,並提前召他回來。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建立,劉基被任命為禦史中丞兼太史令和太子贊善大夫。他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理論,主張寬仁之道。他認為治世應該德刑並用而以德治為主,要有仁愛之心,關心和愛護百姓,反對暴政;主張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以維護封建秩序。劉基同丞相李善長纂成《大明律》,作為治國大法。劉基任禦史中丞時,處死了犯法當斬的李善長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引起朝野震動,連朱元璋也讚揚他的剛直不阿。劉基還多次以天旱求雨為由,請求明太祖處置天下積案、釋放無辜百姓,以體現朝廷寬仁之心。


    劉基在舉薦賢能方麵,主張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他不念私人恩怨,顧全大局,建議太祖以李善長為丞相。李善長辭職後,朱元璋想讓與劉基私交很好的楊憲接任,劉基認為不合適而反對。又直言了當否定了太祖看好的汪廣洋和胡惟庸。他不以惡己者為惡,好己者為好,而是是非分明,秉公無私,堪為歷史上一段佳話。朱元璋沒有聽他的,先後選用了楊、汪、胡三人為相,結果個個都出了問題。


    劉基祠堂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論功行賞,授劉基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等。第二年(1371年)受淮係排斥的劉基致仕還鄉。洪武六年(1373年),丞相胡惟庸在皇上麵前誣陷劉基,說他圖謀不軌。朱元璋聽信讒言,革掉了劉基的俸祿,準備嚴加查辦,劉基被迫趕往京師謝罪。怕再受誣陷,於是留在南京,結果積憂成疾。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重病不起,被送回故鄉,一月後去世(一說為胡惟庸毒死)。享年65歲,諡號文成,著有《誠意伯文集》。


    “開國文臣第一”劉基(2)


    劉基死後,明太祖下詔令其子孫世代承襲誠意伯爵位。天順元年,劉基六世孫奏請立誠意伯祠,天順三年建成劉基廟。正廳塑有劉基及其二子坐姿儀像,神態莊嚴。大梁與巨柱上分別懸有歷代名流題書的巨匾和楹聯。如明代正德皇帝的撰聯是:“占事考詳,明有徵驗,開國文臣第一;運籌畫計,動中機宜,渡江策士無雙。”近人蔡元培先生的撰聯:“時勢造英雄,帷幄奇謀,功冠有明一代;廟堂馨俎豆,枌榆故裏,群瞻遺像千秋。”


    淒涼慘死的曠世奇才解縉(1)


    解縉像解縉(1369~1415),字大紳,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內閣大學士。據說解縉聰明絕倫,他的母親在地上寫字教他,他過目不忘。解縉六七歲時就能即席吟詩作對,被譽為神童。關於他童年的傳說故事,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家喻戶曉。他十九歲考中進士,授以中書庶吉士,因才華出眾被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後因上“萬言書”批評朝政,尤其是指責太祖屢改政令,殺戮過多,惹怒了朱元璋,被罷官達八年之久。到建文帝即位後才再度受到重用。永樂初年,擔任翰林學士,主持編撰《永樂大典》,深得成祖重用。永樂五年(1407年),以“泄禁中語”、“廷試試卷不公”等罪名,貶到廣西。永樂八年,他到京城奏事,正好成祖不在京師,於是他拜見太子而還,結果被加以“無人臣禮”的罪名下獄,後在獄中被殺。著有《文毅集》、《春雨雜述》等。


    洪武二十年(1387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考中第一名為解元,次年參加南京會試,被取為第七名,殿試後錄取為三甲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的一天,解縉侍從朱元璋。朱元璋談到時政,並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少年得誌的解縉年輕氣盛,當天便寫了“封事”萬言書,批評朝政,指責太祖屢改政令,殺戮過多。解縉因此而名聲大噪,但也因此觸犯龍顏,被罷官回家,十年不許入京。直到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即位,才再度被起用。後來,“靖難之役”爆發,燕王朱棣攻進南京時,解縉率先迎接朱棣進城。朱棣準備登基時,命著名才子方孝孺草擬《登極詔》,但方孝孺忠於建文帝,寧可招致殺身滅族之禍也不肯寫。於是解縉寫了《登極詔》,為他以後受到朱棣重用奠定了基礎。


    朱棣即位不久,解縉便從翰林待詔升任本院侍讀,由九品官一躍至正六品,後又受命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成為朱棣身邊的顧問。一時詔敕號令,頒布四方,皆出其手,“論思獻納,多所裨益”。甚至有時在深夜,朱棣上床就寢時,還賜座給解縉,讓他坐在床前,商議國家大事。前人曾把他比做宋代歐陽修、文天祥,可見他當時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作用。解縉進入內閣的同時,楊士奇、楊榮、胡廣、胡儼、金幼孜、黃淮六人也被選入內閣,朱棣賜給他們七人金織羅衣各一件,他們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內閣之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