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七年張太後病重,不久過世。病危時,還召見楊士奇、楊溥,詢問國家現在還有什麽大事要辦,她知道英宗不懂事,想趁自己還在的時候,把該辦的事先辦了。楊士奇接連上書指出國家急需辦而還未辦的事情。可惜,楊士奇第三封奏疏還沒上,張太後便病逝了。由於失去張太後的鉗製,幾位重臣又死的死,辭職的辭職,王振肆無忌憚,開始擅權,朝臣中附和自己的便大加提拔,反對自己的一律排擠,搞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他還把明太祖掛在宮內的那塊“宦官不得幹政”的鐵牌給摘了下來。正統十四年,他慫恿皇帝親征瓦剌,由於準備倉促,而王振又越俎代庖,幹預軍隊的指揮,導致明軍最終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英宗被俘,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重要轉折點。
亦妻亦母萬貴妃
萬貴妃像明英宗被瓦剌所擄後,舉朝震驚。皇宮裏更是人心惶惶,孫太後(宣宗時的孫皇後)和英宗皇後錢氏馬上搜羅宮中的金銀珠寶,滿滿地裝馱了八匹馬,派太監運送給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瓦剌好不容易擄獲英宗,以為奇貨可居,當然不肯。天不可一日無君,贖不回英宗,而此時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才兩歲。國家這時麵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沒有一個年長的君主實在難以應付這次災難。因此孫太後便立英宗的弟弟為皇帝,也就是景帝,而朱見深則被立為皇太子。景帝當然希望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不是侄子朱見深。在景泰三年,朱見深被廢為沂王。後來明英宗又重新奪回皇位,朱見深才被復立為皇太子,朱見深得到儲君之位可以說是經歷了頗多的磨難。在這重重的磨難中,朱見深的身邊一直有一個宮女陪伴著,這就是後來的萬貴妃。
萬氏是山東諸城人,四歲的時候便已經入宮,原本是孫太後身邊的宮女。她麵目清秀,又聰明伶俐,是孫太後的心腹,經常隨侍左右。此時皇太子太小,孫太後便讓萬氏去照顧他。可能與小時候的遭遇有關,憲宗生性懦弱,什麽事都很依賴萬氏。傳說,萬氏在憲宗身邊,經常是戎裝打扮,憲宗十分喜歡。可能過早地經歷政治上的險惡,給憲宗心上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憲宗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因此他覺得有錦衣衛、東廠這兩個特務機構還不足夠,又增設了西廠,來刺探情報。而萬氏的戎裝打扮也可能會給憲宗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憲宗又有點口吃,不喜歡見生人。但是皇帝要上“經筵”,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懦弱的他當然不敢違反。每次上課,他坐在位子上,任憑翰林院的講官怎麽問難,他總是一言不發,好像在聽,又好像沒在聽,講官對此毫無辦法。下課之後,按例皇帝要留講官們吃飯的,以示尊師之意。這次皇帝總是要開口,憲宗就隻講一句:“先生吃酒飯!”就讓太監們示意講明刺繡芙蓉鴛鴦圖官退下。憲宗的這些心理,從小照顧憲宗長大的萬貴妃當然知道,這也是萬氏以後雖年老色衰,但卻始終受寵的原因。憲宗待萬貴妃也與別人不同,叫她“萬侍長”。在憲宗那裏,萬貴妃扮演的是亦妻亦母的角色。
憲宗朱見深十六歲即位,萬氏已經是三十五歲了,半老的她依然風情不減,而且更加懂得迎合帝意。憲宗幾次想立萬氏為皇後,但阻力太大,因為舉國上下不會同意一個大皇帝十九歲的隨侍宮女來母儀天下。後來萬氏隻是得了一個貴妃的封號,可在皇帝的心中,萬氏的地位與皇後是一般無二的。萬氏平日也仗著皇帝的寵愛,橫行後宮,不把皇後放在眼裏。吳皇後憤憤不平,一次抓著萬氏的過錯,令宮婦杖責萬氏。萬氏何曾受過這樣的罪,馬上到憲宗麵前哭訴,憲宗龍顏大怒,馬上把剛立為皇後的吳氏廢掉,改立王氏為後。由於有前車之鑑,王皇後謹小慎微,處處對萬氏寬容退讓,萬氏成了後宮實際的主人。
萬氏並不滿足,她一直希望自己能為皇帝生下皇長子。像宣宗時的孫貴妃一樣,如果兒子能被立為皇太子,自己母以子貴,就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皇後。因此萬氏整天纏著憲宗,盡量不讓他到別的嬪妃那兒去。功夫不負苦有心人,在成化二年正月,萬氏為憲宗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憲宗欣喜若狂,萬氏晉封為貴妃就是在這時,隻要再進一步,隻要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自己就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後了。可惜,這個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更糟糕的是,萬氏從此喪失了再生育的能力。萬氏把滿腔的怨恨撒向其他的嬪妃,她仍然抱著一線希望,希望自己以後還生個一子半女的,好來圓她的皇後夢,因此她不許其他嬪妃比她早生下兒子。從此以後,後宮中那些被憲宗臨幸過並且因此而懷孕的嬪妃們都遭了殃,她們所懷的孩子都會被萬氏強行打掉。後宮聽到“懷孕”這個詞,人人色變。而朝廷的大臣們看到皇帝即位多年,仍然沒有子嗣,以為是皇帝太專寵萬氏的緣故,紛紛上書勸告皇帝要廣施恩澤,博愛後宮,不能專寵一人。後來,憲宗偶然臨幸紀氏,使紀氏懷孕生子,宮人冒險將皇子養大後送至憲宗跟前,讓憲宗喜出望外。由此憲宗知道了萬氏以前的種種惡行,但從小養成的依賴使他仍然對萬氏寵愛有加。
萬氏看到皇長子已經降生,而自己做皇後是無望了,便放鬆了對其他嬪妃的控製。自此宮中喜訊頻傳,憲宗的兒女接連誕生。
亦妻亦母萬貴妃
萬貴妃像明英宗被瓦剌所擄後,舉朝震驚。皇宮裏更是人心惶惶,孫太後(宣宗時的孫皇後)和英宗皇後錢氏馬上搜羅宮中的金銀珠寶,滿滿地裝馱了八匹馬,派太監運送給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瓦剌好不容易擄獲英宗,以為奇貨可居,當然不肯。天不可一日無君,贖不回英宗,而此時英宗的長子朱見深才兩歲。國家這時麵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沒有一個年長的君主實在難以應付這次災難。因此孫太後便立英宗的弟弟為皇帝,也就是景帝,而朱見深則被立為皇太子。景帝當然希望能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不是侄子朱見深。在景泰三年,朱見深被廢為沂王。後來明英宗又重新奪回皇位,朱見深才被復立為皇太子,朱見深得到儲君之位可以說是經歷了頗多的磨難。在這重重的磨難中,朱見深的身邊一直有一個宮女陪伴著,這就是後來的萬貴妃。
萬氏是山東諸城人,四歲的時候便已經入宮,原本是孫太後身邊的宮女。她麵目清秀,又聰明伶俐,是孫太後的心腹,經常隨侍左右。此時皇太子太小,孫太後便讓萬氏去照顧他。可能與小時候的遭遇有關,憲宗生性懦弱,什麽事都很依賴萬氏。傳說,萬氏在憲宗身邊,經常是戎裝打扮,憲宗十分喜歡。可能過早地經歷政治上的險惡,給憲宗心上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憲宗始終有一種不安全感。因此他覺得有錦衣衛、東廠這兩個特務機構還不足夠,又增設了西廠,來刺探情報。而萬氏的戎裝打扮也可能會給憲宗帶來更多的安全感。憲宗又有點口吃,不喜歡見生人。但是皇帝要上“經筵”,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懦弱的他當然不敢違反。每次上課,他坐在位子上,任憑翰林院的講官怎麽問難,他總是一言不發,好像在聽,又好像沒在聽,講官對此毫無辦法。下課之後,按例皇帝要留講官們吃飯的,以示尊師之意。這次皇帝總是要開口,憲宗就隻講一句:“先生吃酒飯!”就讓太監們示意講明刺繡芙蓉鴛鴦圖官退下。憲宗的這些心理,從小照顧憲宗長大的萬貴妃當然知道,這也是萬氏以後雖年老色衰,但卻始終受寵的原因。憲宗待萬貴妃也與別人不同,叫她“萬侍長”。在憲宗那裏,萬貴妃扮演的是亦妻亦母的角色。
憲宗朱見深十六歲即位,萬氏已經是三十五歲了,半老的她依然風情不減,而且更加懂得迎合帝意。憲宗幾次想立萬氏為皇後,但阻力太大,因為舉國上下不會同意一個大皇帝十九歲的隨侍宮女來母儀天下。後來萬氏隻是得了一個貴妃的封號,可在皇帝的心中,萬氏的地位與皇後是一般無二的。萬氏平日也仗著皇帝的寵愛,橫行後宮,不把皇後放在眼裏。吳皇後憤憤不平,一次抓著萬氏的過錯,令宮婦杖責萬氏。萬氏何曾受過這樣的罪,馬上到憲宗麵前哭訴,憲宗龍顏大怒,馬上把剛立為皇後的吳氏廢掉,改立王氏為後。由於有前車之鑑,王皇後謹小慎微,處處對萬氏寬容退讓,萬氏成了後宮實際的主人。
萬氏並不滿足,她一直希望自己能為皇帝生下皇長子。像宣宗時的孫貴妃一樣,如果兒子能被立為皇太子,自己母以子貴,就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皇後。因此萬氏整天纏著憲宗,盡量不讓他到別的嬪妃那兒去。功夫不負苦有心人,在成化二年正月,萬氏為憲宗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憲宗欣喜若狂,萬氏晉封為貴妃就是在這時,隻要再進一步,隻要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太子,自己就有可能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後了。可惜,這個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更糟糕的是,萬氏從此喪失了再生育的能力。萬氏把滿腔的怨恨撒向其他的嬪妃,她仍然抱著一線希望,希望自己以後還生個一子半女的,好來圓她的皇後夢,因此她不許其他嬪妃比她早生下兒子。從此以後,後宮中那些被憲宗臨幸過並且因此而懷孕的嬪妃們都遭了殃,她們所懷的孩子都會被萬氏強行打掉。後宮聽到“懷孕”這個詞,人人色變。而朝廷的大臣們看到皇帝即位多年,仍然沒有子嗣,以為是皇帝太專寵萬氏的緣故,紛紛上書勸告皇帝要廣施恩澤,博愛後宮,不能專寵一人。後來,憲宗偶然臨幸紀氏,使紀氏懷孕生子,宮人冒險將皇子養大後送至憲宗跟前,讓憲宗喜出望外。由此憲宗知道了萬氏以前的種種惡行,但從小養成的依賴使他仍然對萬氏寵愛有加。
萬氏看到皇長子已經降生,而自己做皇後是無望了,便放鬆了對其他嬪妃的控製。自此宮中喜訊頻傳,憲宗的兒女接連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