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崇禎為人極其好名,怕人議論,如此他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能做一個從善如流的好君主,但在需要君王有決斷的亂世,這就成了崇禎致命的弱點。崇禎也明白當時的明軍無法兩線作戰,對於起義軍,招了又叛,叛了再招,對之進行招撫根本毫無用處,隻能加以剿滅。如今之計,隻有先和滿清議和,攘外必先安內,徹底解決內亂,才能一致對外。因此崇禎暗中叫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滿清議和一事,也偷偷派了郎中馬紹愉出關和皇太極談判。馬紹愉回來後,把和議情形密報陳新甲,陳新甲看完後,隨手放在桌上,被家僮以為是塘報,發了抄,和滿清議和的事也因此敗露。


    本來和滿清議和在當前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沒有什麽不對,很多大臣看出了這一點。但是當時黨爭正烈,誰也不想給對手一個攻擊的口實,大家也都隻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話。消息傳出後,滿朝大嘩,紛紛說不可議和。崇禎極為好名,在群臣的輿論壓力下,崇禎並不能堅持自己的主張,而是極力遮掩,把議和之事全部歸罪於兵部尚書陳新甲,陳新甲最後被處死。而周皇後所提南遷之事,結果與議和這件事大同小異。崇禎和廷臣們在討論南遷之事時,崇禎都是作出不允南遷的姿態,朝臣既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害怕自己貿然提出南遷,皇帝會加以怪罪。即使皇帝同意南遷,但如果因此委派自己留守京師呢?京師是無法守得住的,失陷京城的大罪也不是自己所能擔當的。君臣各有各的心思,南遷之事一拖再拖。當時有朝臣提出折中的辦法,皇帝既然不肯南遷,那就讓太子先到南京,以防萬一。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我們知道,後來北京失陷後,崇禎的幾個兒子都沒有逃出來,因此,幾個南明小王朝,把不多的力量都用在了對皇位繼承權的爭奪上,不但不能一致對外,反而內鬥加劇。如果太子先到南京,自然可以名正言順繼承皇位,少了內鬥,明朝或許還可以暫時偏安於南方。但是崇禎說:“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事,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崇禎自己不南遷,也不讓太子先行,最終的結果大家一起死守著北京城,坐待滅亡。


    法國人所繪《崇禎皇帝自縊圖》煤山自縊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麵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夜間,農民起義軍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農民起義軍一擁而入。太監張殷勸朱由檢投降,被他一劍殺死。


    此時,朱由檢已是精疲力竭,感情從憤恨、失望轉向了瘋狂,他把周皇後和袁妃叫來,連呼左右進酒,一口氣飲了幾十杯。他覺得,不能看著他的愛妃陷入敵手,於是揮劍將袁妃砍死。皇後急赴坤寧宮自縊。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檢悲嘆道:“汝為何生我家!”一劍砍去,公主揮臂遮擋,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接著,他又殺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幾個嬪妃。但他越絕望,求生的本能則越強烈。於是,他換上了便服,準備出城。他混在太監中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假言王太監奉命出城,但守門的人請天亮時驗明再出。太監奪門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負責守城的戚國公朱純臣家,朱的家人說朱赴宴未歸。朱由檢又趕到安定門,門閘實在是太沉重了,怎麽也無法打開。求生的路被徹底截斷了。


    十九日,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在宣威門投降,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率領軍隊浩浩蕩蕩開入城中,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守衛朝陽門的朱純臣也先後開門迎降,北京內城被攻陷。朱由檢得知這個消息後,親自在前殿鳴鍾召集百官,可是鍾聲再響也沒召來一人。於是,他與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這裏是昔日檢閱內操之處,如今成了他去麵見列祖列宗的地方。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憤然留下了這樣的話:“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然後依其所言,與王承恩相對而縊。


    兩天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僵死的國君。四月初,由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派人將他與周皇後草草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諡為懷宗,後改諡莊烈帝。南明弘光朝時,又諡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


    f0 2 南明諸王


    朱由崧像南明福王朱由崧(?~1646)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熹宗朱由校之堂弟,因稱帝後曾改元弘光,史稱弘光帝,是歷史上南明政權的第一位皇帝。


    治國無能行虐政 “蛤蟆天子”民怨重(1)


    治國無能行虐政“蛤蟆天子”民怨重——南明福王朱由崧


    朱由崧像南明福王朱由崧(?~1646)是明神宗朱翊鈞之孫,明熹宗朱由校之堂弟,因稱帝後曾改元弘光,史稱弘光帝,是歷史上南明政權的第一位皇帝。


    擁立為帝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是明神宗時期“國本之爭”的失敗者。當時明神宗寵愛鄭貴妃,將她的兒子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她整天在明神宗枕邊吹風,使他產生了廢長立幼的想法,封鄭氏為貴妃,而長子朱常洛的母親卻還是妃子。不僅如此,在朱常洛長大後,明神宗遲遲不讓他上學。不久,他又想出了三王並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朱常洛的地位,被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大臣們所阻攔而沒有得逞。之後,在擁立太子的問題上,雙方爭奪激烈,東林黨人根據封建宗法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堅決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以至拖延了十餘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正說明朝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孫景峰/李金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孫景峰/李金玉並收藏正說明朝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