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稱帝朱厚熜本來是湖廣安陸府興獻王府中守規矩的世子和王爺,也許他做夢也沒想到有朝一日能坐上皇帝的寶座,但是歷史似乎格外垂青於他,真的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荒唐放誕的明武宗朱厚照因縱慾過度死亡。盡管他生前嬪妃如雲,但死後卻無一兒一女。他一死,大明皇帝的寶座便空缺了。誰是皇位的繼承人?毋庸置疑,必須從朱家皇族中挑選。按明朝皇位嫡長繼承製和兄終弟及的原則排列:武宗無子,上推至孝宗,孝宗有二子早死,再上推至憲宗,憲宗長、次子早死,三子即孝宗,已死,四子就是在安陸府做藩王的朱祐杬,朱祐杬已死,但他有二子,長子已死,次子朱厚熜,至此朱厚熜就成了法理上的皇位繼承人。這真是天上掉下的大餡餅,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就這樣稀裏糊塗地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寶座。
事實上朱厚熜能當上皇帝,與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支持分不開。朱厚照去世後,朝中事務實際上已落在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的身上。楊廷和與內閣其他大學士商議迎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由於朱厚熜在當時是明憲宗朱見深孫輩中年齡最大的,其父興獻王朱祐杬與明孝宗朱祐樘是親兄弟,因此按照倫序繼承的原則,他的繼位得到了所有大臣們的同意。朱厚照病逝後的第二天,太監穀大用、駙馬都督崔元、內閣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禮部尚書毛澄等人便出發趕赴安陸,迎接前來即位的朱厚熜。經過二十多天的緊張行程,來到鍾祥的興獻王府,迎接新天子到北京登基。從此,明朝歷史進入了嘉靖王朝。
為父爭禮朱厚熜即位之初,在大臣的協助下,勵精圖治,廢除了武宗時的弊政,誅殺了佞臣錢寧、江彬等人,使朝政為之一新。不過,朱厚熜是個孝子,登上皇位後,仍念念不忘家鄉的父母。他是作為其大伯朱祐樘的繼承人做皇帝的,而他的父親隻是個藩王,那麽朱厚熜是稱自己的父親為“皇考”還是稱大伯為“皇考”?
明世宗之父興獻帝顯陵外景雖然“皇考”隻是個稱謂,但在朱厚熜心裏卻成了認不認父親的問題。他深知,給自己父親上封號阻力重重,然而不上封號,父親永遠隻是個藩王,留在鍾祥鬆林山的那個小小的藩王陵墓就會淹沒在歷史的風塵中。因此他一當上皇帝,就要求給自己父親一個高貴的封號,但是這一要求卻遭到群臣、特別是首輔大臣楊廷和的反對,不久以後就爆發了“議禮之爭”。
早在朱厚熜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皇位的他就在迎接的禮儀上與朝臣們發生了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他的生母進京,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後朝臣又做了讓步。這兩件事可以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主觀上來講,朱厚熜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並不十分信任,他不希望以過繼給明孝宗朱祐樘當養子的身份來承繼大統,於是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這一點似乎“有情可原”,但是這恰恰是標榜尊崇禮教的眾大臣們無法同意的。
就在朱厚熜準備讓步的時候,新科進士張璁站了出來,幫了他一個忙,寫了一篇文章,為朱厚熜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朱厚熜看後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當時反對的大臣們稱為護禮派)。朝中由此出現了議禮派與護禮派的對立。由於有朱厚熜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鬥爭也日趨激烈。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命去除“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中的“本生”二字,遂引發了反對皇帝過度尊崇親生父親的哭門事件。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對眾臣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群臣於是跪伏於左順門,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朱厚熜命太監傳諭說:“爾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時分仍然伏地不起。於是,朱厚熜命錦衣衛將翰林學士豐熙等8人逮入詔獄。楊慎等人於是撼門大哭,一時“聲震闕庭”。朱厚熜大怒,將五品以下官員馬理等134人逮入詔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姑令待罪。之後,朱厚熜仍然餘怒未息,又命人將楊慎、張原等糾集者實行廷杖。張原當時即被杖死,楊廷和等削職為民,楊慎等充戍邊疆。
尊崇父母爭議禮 成神求仙夢難圓(2)
這件事最後以朱厚熜的勝利、護禮諸臣的失敗告終。朱厚熜不僅實現了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明代煉丹爐的願望,而且樹立了新皇的威信,開始了他的專製統治。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朱厚熜定大禮,稱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昭聖太後張氏為“皇伯母”;稱自己的父親、恭穆獻皇帝為“皇考”,母親、章聖太後為“聖母”。
“道教皇帝”同歷代許多皇帝一樣,朱厚熜一輩子追求的是得道成仙,長生不老。因此,他特別崇信道教。從16歲開始,他就喜歡上道教的齋醮活動,即建壇向神祈福的活動。在長達45年的帝王生涯裏,基本上有一半的時間,他根本就不住在宮中,而是住在他專門用來煉丹、齋醮的西苑,可見他對於道教的癡迷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道士們看準了他想尋找長生之道的心理,競相向他進獻一些邪方妖術,討取他的歡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道士邵元節。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荒唐放誕的明武宗朱厚照因縱慾過度死亡。盡管他生前嬪妃如雲,但死後卻無一兒一女。他一死,大明皇帝的寶座便空缺了。誰是皇位的繼承人?毋庸置疑,必須從朱家皇族中挑選。按明朝皇位嫡長繼承製和兄終弟及的原則排列:武宗無子,上推至孝宗,孝宗有二子早死,再上推至憲宗,憲宗長、次子早死,三子即孝宗,已死,四子就是在安陸府做藩王的朱祐杬,朱祐杬已死,但他有二子,長子已死,次子朱厚熜,至此朱厚熜就成了法理上的皇位繼承人。這真是天上掉下的大餡餅,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就這樣稀裏糊塗地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寶座。
事實上朱厚熜能當上皇帝,與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支持分不開。朱厚照去世後,朝中事務實際上已落在內閣大學士楊廷和的身上。楊廷和與內閣其他大學士商議迎立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由於朱厚熜在當時是明憲宗朱見深孫輩中年齡最大的,其父興獻王朱祐杬與明孝宗朱祐樘是親兄弟,因此按照倫序繼承的原則,他的繼位得到了所有大臣們的同意。朱厚照病逝後的第二天,太監穀大用、駙馬都督崔元、內閣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禮部尚書毛澄等人便出發趕赴安陸,迎接前來即位的朱厚熜。經過二十多天的緊張行程,來到鍾祥的興獻王府,迎接新天子到北京登基。從此,明朝歷史進入了嘉靖王朝。
為父爭禮朱厚熜即位之初,在大臣的協助下,勵精圖治,廢除了武宗時的弊政,誅殺了佞臣錢寧、江彬等人,使朝政為之一新。不過,朱厚熜是個孝子,登上皇位後,仍念念不忘家鄉的父母。他是作為其大伯朱祐樘的繼承人做皇帝的,而他的父親隻是個藩王,那麽朱厚熜是稱自己的父親為“皇考”還是稱大伯為“皇考”?
明世宗之父興獻帝顯陵外景雖然“皇考”隻是個稱謂,但在朱厚熜心裏卻成了認不認父親的問題。他深知,給自己父親上封號阻力重重,然而不上封號,父親永遠隻是個藩王,留在鍾祥鬆林山的那個小小的藩王陵墓就會淹沒在歷史的風塵中。因此他一當上皇帝,就要求給自己父親一個高貴的封號,但是這一要求卻遭到群臣、特別是首輔大臣楊廷和的反對,不久以後就爆發了“議禮之爭”。
早在朱厚熜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皇位的他就在迎接的禮儀上與朝臣們發生了爭執,結果以朝臣的妥協告終。緊接著,他的生母進京,又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後朝臣又做了讓步。這兩件事可以說是議禮之爭的導火索。從主觀上來講,朱厚熜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並不十分信任,他不希望以過繼給明孝宗朱祐樘當養子的身份來承繼大統,於是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這一點似乎“有情可原”,但是這恰恰是標榜尊崇禮教的眾大臣們無法同意的。
就在朱厚熜準備讓步的時候,新科進士張璁站了出來,幫了他一個忙,寫了一篇文章,為朱厚熜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而且引經據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朱厚熜看後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當時反對的大臣們稱為護禮派)。朝中由此出現了議禮派與護禮派的對立。由於有朱厚熜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鬥爭也日趨激烈。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朱厚熜命去除“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中的“本生”二字,遂引發了反對皇帝過度尊崇親生父親的哭門事件。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對眾臣說:“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群臣於是跪伏於左順門,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朱厚熜命太監傳諭說:“爾等姑退!”但是,群臣到中午時分仍然伏地不起。於是,朱厚熜命錦衣衛將翰林學士豐熙等8人逮入詔獄。楊慎等人於是撼門大哭,一時“聲震闕庭”。朱厚熜大怒,將五品以下官員馬理等134人逮入詔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姑令待罪。之後,朱厚熜仍然餘怒未息,又命人將楊慎、張原等糾集者實行廷杖。張原當時即被杖死,楊廷和等削職為民,楊慎等充戍邊疆。
尊崇父母爭議禮 成神求仙夢難圓(2)
這件事最後以朱厚熜的勝利、護禮諸臣的失敗告終。朱厚熜不僅實現了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明代煉丹爐的願望,而且樹立了新皇的威信,開始了他的專製統治。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朱厚熜定大禮,稱明孝宗朱祐樘為“皇伯考”,昭聖太後張氏為“皇伯母”;稱自己的父親、恭穆獻皇帝為“皇考”,母親、章聖太後為“聖母”。
“道教皇帝”同歷代許多皇帝一樣,朱厚熜一輩子追求的是得道成仙,長生不老。因此,他特別崇信道教。從16歲開始,他就喜歡上道教的齋醮活動,即建壇向神祈福的活動。在長達45年的帝王生涯裏,基本上有一半的時間,他根本就不住在宮中,而是住在他專門用來煉丹、齋醮的西苑,可見他對於道教的癡迷從來就沒有改變過。道士們看準了他想尋找長生之道的心理,競相向他進獻一些邪方妖術,討取他的歡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道士邵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