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朱見深就召集眾臣,說明真相,次日頒詔天下,立朱祐樘為太子,並封紀氏為淑妃。萬貴妃得知此事,又氣又恨。但隨之紀氏卻在宮中暴亡,門監張敏也吞金自殺。顯然,紀妃與張敏之死皆與萬貴妃的迫害有直接關係。朱見深的母親周太後擔心萬貴妃會對朱祐樘下毒手,就親自將孫子抱養在自己的仁壽官內,這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宮中。但是,朱祐樘的太子之位並沒有因此而穩定下來。有一次,萬貴妃請朱祐樘去吃飯,周太後叮囑道:“你去之後,千萬不要吃東西。”因此他赴宴時果然不沾任何食品,隻稱自己已經飽了。當宮人捧上湯羹時,年幼的朱祐樘說:“我懷疑此中有毒。”萬貴妃既驚又怒,嚷道:“這孩子才幾歲就如此,他日必加害於我!”
此後,萬貴妃一改對朱見深後宮生活的控製,讓他去臨幸後宮的妃子,妃嬪們有孕也能順利出生,許多妃子都生下了皇子,皇子漸漸多起來。於是萬氏就天天在朱見深耳邊說太子如何不好,讓他改立其他皇子。朱見深對萬貴妃一向言聽計從,便有了更換太子之意,並馬上著手準備,雖然眾大臣極力反對,據理力爭,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朱見深換太子的決心。這一次是老天幫了朱祐樘,正當宮中為改易太子的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泰山地區發生地震,當時的泰山是皇太子的象徵,奇異的天象一出,群臣立刻上奏“上天已經示警了,如果改立太子,必將引起動亂”。篤信佛教的朱見深這次服軟了,心中很是恐懼,於是下令不準再議廢太子之事,朱祐樘的地位這才得以穩定下來。
也許是這種多難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他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增長了他的才幹,鍛鍊了他的意誌,與其他同齡人相比,他顯得早熟。據說,喪母時的朱祐樘雖然僅有六歲,但卻“哀慕如成人”。史學家們認為,明孝宗朱祐樘“恭仁儉樸,虛心納諫”,而絕少“千金之子,性習驕佚,萬乘之尊,求適意快誌,惡聞己過”的惡習,這種個性的形成大概也與他幼年的生活經歷有一定的關係。
文華殿聖賢之君朱祐樘被立為太子後,朱見深非常注重對他的培養教育。九歲時,他開始“出閣講學”,接受比較嚴格的教育。講讀在文華後殿進行,對他進行教育的老師都是當時的學養深厚之士,如彭華、劉健、程敏政等人。從九歲出閣講學到十八歲即位,朱祐樘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規的九年教育。
除此之外,朱祐樘在宮中也曾接受過很多人的教育,據說當時的宮中太監覃吉對他的影響很大。九歲時,覃吉曾每天給他口授朱熹的《四書章句》。對此,《明史》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在宮中和外廷的雙重教育下,年輕的朱祐樘既擁有淵博的學識,又具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尤其是喜歡詩歌、繪畫、彈琴等,並且在這些方麵的造詣頗深。《明史》中曾收錄過他的詩集五卷,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錢謙益在自己編寫的《列朝詩集》中也曾收錄了他的一首《靜中吟》:“習靜調元養此身,此身無恙即天真。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
恭儉有製興盛世 勤政愛民留英名(2)
不僅如此,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年輕的朱祐樘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既不像他父親一樣,沉迷於神仙、佛道和房中術,也不像他以後的明代帝王那樣淫佚放縱,而是寬仁忠孝、善良溫和、尊禮儒臣、勤政愛民,以至於被視為是明朝歷史上最符合儒家倫理的君主典範。這裏僅舉幾例:朱祐樘即位後,千方百計尋找外婆家故人,並為其母立廟桂林府,每念及其母,“輒欷歔流涕也”;對當初迫害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他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對萬貴妃本人,他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諡議罪。而這一切都出於一個孝字,他死後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同時,也許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許是幼年時對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由此而來的宮廷鬥爭有著深刻的體會,也許是皇後張氏對朱祐樘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總而言之,他一生都對女色極為淡泊,據說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實行一夫一妻製的皇帝,後宮中隻有一位他非常喜歡的皇後張氏,並且恩愛和諧如民間夫婦。晚明學者黃景昉說:“時張後愛最篤,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然。”這在封建社會皇帝身處後宮粉黛成群的私人生活中,實屬罕見。雖然朱祐樘有5個級別很低的夫人,但他卻一直沒有選嬪妃,而且終其一生也沒有臨幸過其他嬪妃,的確令人難以想像。
當然,他一生隻寵幸皇後張氏一人,盡管看起來很難得,但還是帶來了一些違背他本人意願、也並非都是他能想到的問題:首先,朱祐樘和皇後張氏恩愛和諧,感情專一,造成了他的子嗣相對說來較少。盡管皇後張氏一生中先後生下了兩男三女,但最後留下來的卻隻有朱厚照一個傳人,即後來的明武宗。其次,朱祐樘和皇後張氏恩愛和諧,感情專一,還造成了他執政時期的一大弊病,就是外戚勢力的膨脹。張氏成為皇後且受寵於皇帝朱祐樘後,她的父親張巒和兩個弟弟張鶴齡、張延齡都曾先後受封為伯、侯和爵。據說張巒還未因女兒的地位高升而飛揚跋扈,但她的這兩個弟弟卻仗著自己外戚的地位,到處為非作歹:不僅兼併了大量的土地,使得許多農民都流離失所,而且倒賣官鹽,極大地影響了國庫的收入。但看在皇後張氏的麵子上,朱祐樘也隻好聽之任之。
此後,萬貴妃一改對朱見深後宮生活的控製,讓他去臨幸後宮的妃子,妃嬪們有孕也能順利出生,許多妃子都生下了皇子,皇子漸漸多起來。於是萬氏就天天在朱見深耳邊說太子如何不好,讓他改立其他皇子。朱見深對萬貴妃一向言聽計從,便有了更換太子之意,並馬上著手準備,雖然眾大臣極力反對,據理力爭,但這絲毫也沒有影響朱見深換太子的決心。這一次是老天幫了朱祐樘,正當宮中為改易太子的事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泰山地區發生地震,當時的泰山是皇太子的象徵,奇異的天象一出,群臣立刻上奏“上天已經示警了,如果改立太子,必將引起動亂”。篤信佛教的朱見深這次服軟了,心中很是恐懼,於是下令不準再議廢太子之事,朱祐樘的地位這才得以穩定下來。
也許是這種多難的童年生活增加了他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增長了他的才幹,鍛鍊了他的意誌,與其他同齡人相比,他顯得早熟。據說,喪母時的朱祐樘雖然僅有六歲,但卻“哀慕如成人”。史學家們認為,明孝宗朱祐樘“恭仁儉樸,虛心納諫”,而絕少“千金之子,性習驕佚,萬乘之尊,求適意快誌,惡聞己過”的惡習,這種個性的形成大概也與他幼年的生活經歷有一定的關係。
文華殿聖賢之君朱祐樘被立為太子後,朱見深非常注重對他的培養教育。九歲時,他開始“出閣講學”,接受比較嚴格的教育。講讀在文華後殿進行,對他進行教育的老師都是當時的學養深厚之士,如彭華、劉健、程敏政等人。從九歲出閣講學到十八歲即位,朱祐樘整整接受了非常正規的九年教育。
除此之外,朱祐樘在宮中也曾接受過很多人的教育,據說當時的宮中太監覃吉對他的影響很大。九歲時,覃吉曾每天給他口授朱熹的《四書章句》。對此,《明史》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弘治之世,政治醇美,君德清明,端本正始,吉有力焉!”在宮中和外廷的雙重教育下,年輕的朱祐樘既擁有淵博的學識,又具有廣泛的愛好和興趣,尤其是喜歡詩歌、繪畫、彈琴等,並且在這些方麵的造詣頗深。《明史》中曾收錄過他的詩集五卷,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錢謙益在自己編寫的《列朝詩集》中也曾收錄了他的一首《靜中吟》:“習靜調元養此身,此身無恙即天真。周家八百延光祚,社稷安危在得人”。
恭儉有製興盛世 勤政愛民留英名(2)
不僅如此,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年輕的朱祐樘具有良好的個人修養,既不像他父親一樣,沉迷於神仙、佛道和房中術,也不像他以後的明代帝王那樣淫佚放縱,而是寬仁忠孝、善良溫和、尊禮儒臣、勤政愛民,以至於被視為是明朝歷史上最符合儒家倫理的君主典範。這裏僅舉幾例:朱祐樘即位後,千方百計尋找外婆家故人,並為其母立廟桂林府,每念及其母,“輒欷歔流涕也”;對當初迫害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他表現了極大的寬容;對萬貴妃本人,他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諡議罪。而這一切都出於一個孝字,他死後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同時,也許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也許是幼年時對嬪妃之間的爭寵吃醋以及由此而來的宮廷鬥爭有著深刻的體會,也許是皇後張氏對朱祐樘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約束力,總而言之,他一生都對女色極為淡泊,據說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實行一夫一妻製的皇帝,後宮中隻有一位他非常喜歡的皇後張氏,並且恩愛和諧如民間夫婦。晚明學者黃景昉說:“時張後愛最篤,同上起居,如民間伉儷然。”這在封建社會皇帝身處後宮粉黛成群的私人生活中,實屬罕見。雖然朱祐樘有5個級別很低的夫人,但他卻一直沒有選嬪妃,而且終其一生也沒有臨幸過其他嬪妃,的確令人難以想像。
當然,他一生隻寵幸皇後張氏一人,盡管看起來很難得,但還是帶來了一些違背他本人意願、也並非都是他能想到的問題:首先,朱祐樘和皇後張氏恩愛和諧,感情專一,造成了他的子嗣相對說來較少。盡管皇後張氏一生中先後生下了兩男三女,但最後留下來的卻隻有朱厚照一個傳人,即後來的明武宗。其次,朱祐樘和皇後張氏恩愛和諧,感情專一,還造成了他執政時期的一大弊病,就是外戚勢力的膨脹。張氏成為皇後且受寵於皇帝朱祐樘後,她的父親張巒和兩個弟弟張鶴齡、張延齡都曾先後受封為伯、侯和爵。據說張巒還未因女兒的地位高升而飛揚跋扈,但她的這兩個弟弟卻仗著自己外戚的地位,到處為非作歹:不僅兼併了大量的土地,使得許多農民都流離失所,而且倒賣官鹽,極大地影響了國庫的收入。但看在皇後張氏的麵子上,朱祐樘也隻好聽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