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國的首腦都是學解剖學的,他們的拿手好戲是將一些國家肢解,通常是由美國主刀。二次大戰後,被他們肢解了多少國家?德國、朝鮮、越南、巴勒斯坦、中國。除了越南和德國已經重新統一,其他被肢解的國家,傷口裏都被塞進了紗布條,至今久久無法癒合。
另一件事是關於德國的戰爭賠償問題。開始蘇聯要求賠償的數額很大,羅斯福和邱吉爾都說,要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戰爭賠償開價太高,戰敗國難以承受,效果反而不好。邱吉爾問道,如果蘇聯賠償要求太高,德國發生饑荒怎麽辦,大家能不管嗎?羅斯福也說,他支持蘇聯的賠償要求,但以不使德國人挨餓為限度。
邱吉爾提出不要把戰敗國逼上絕路,這個思想不無價值。可是,想當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英國對中國可沒有這麽大度。甲午戰爭戰敗後,日本更是把中國往絕路上逼。況且,德國是侵略者,中國是被侵略。德國尚且能得到最後一點憐憫,他們對中國連最後一點憐憫都不曾給過。想想老牌帝國主義欺負中國的歷史,那真是欺負到家了。中國是禮儀之邦、仁義之邦。二次大戰,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人民遭受了多麽深重的災難?後來中日建交,中國政府對日本一字未提戰爭賠款要求。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國外交工作長達半個世紀,他的仁義之心勝過西方政治家不知多少倍。
由於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由於希特勒法西斯滅絕人性的戰爭罪行,德意誌民族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但是,德意誌民族畢竟是一個有著堅強意誌的民族,他敢於誠懇認罪,低頭思過,逐步取得了世人諒解。戰後,德國給人的感覺是德意誌民族在反思、在覺悟。這樣說的主要依據是,戰後聯邦德國的歷任總統、總理,無論他們的國內政見和政策有多麽不同,在勇於承認德國戰爭罪責這一點上卻保持一致。他們一個個都站出來向世界承認,納粹對猶太人所犯的罪行“現在和將來都是德國人的恥辱”,“是德國歷史上最惡劣、最無恥的事件”,“國家成了有組織犯罪的兇手”。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濕漉漉的大理石地麵上雙膝跪下,代表國家表示悔罪,使世界為之動容。科爾總理在莫斯科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上致詞說:“我向死難者們請求寬恕。”
德國在這方麵的表現的確比日本好,日本各方麵都“小”,不大氣。
德國以誠懇態度認罪、反思、覺悟,這是會有回報的。第一步,世界會諒解它;第二步,世界會接納它。此次席哈克總統邀請施洛德總理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慶典,極具象徵意義,這是一個轉折、一個過渡。世界已向德國張開雙臂:來吧,這孩子做錯了事,在外麵孤獨徘徊很久了,回家吧。
施洛德來到諾曼第,神情凝重地下蹲著向戰爭死難者獻花,並再次對納粹德國在二戰中屠殺法國奧拉杜爾村600多名平民的行為感到“羞愧”。但他已不是單純自責,而是和大家一起來共同譴責戰爭。他告訴大家,他在二戰中失去了父親,他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然後他說:“最重要的是,這些記憶幫助我們團結在一起,使我們有了共同觀點。”什麽共同觀點?
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從施洛德的講話中,人們開始看到一個新德國的形象。
法德兩國之間,差不多有過百年交戰史,兩國都曾深受戰爭之累。席哈克總統此次邀請施洛德總理前來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慶典,還有另一層含意:藉此化解兩國百年恩仇,共創未來。施洛德說,他此次來出席慶典,“標誌著我們最終克服了曾把德國和法國分開的障礙,清楚表明法國和德國希望一起作為歐洲的一部分繼續邁步向前”。
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鄰居們好好和睦相處吧。
在新的世紀裏,戰爭之路是再不能走了,共同為謀求世界和平與發展多出點力吧。
美國玩的是“因禍得福”策略
美國玩的是“因禍得福”策略(1)
美國這邊,一場伊拉克戰爭遲遲收不了尾;俄羅斯那邊,又突然爆發了別斯蘭校園人質大慘案。全世界一聲驚呼:“反恐反恐,為何越反越恐?”
這是一個很值得分析的問題。說以下幾點: 世界很不安全,很不太平 “9·11”事件以來,美國高舉反恐大旗,三年內發動了兩場反恐戰爭,先打阿富汗,後打伊拉克,打出了什麽結果呢?很不幸,美國並沒有為世界打出一片天下太平的美好景象,相反,這世界越打越恐怖了。
請看事實: 在美國國內,“9·11”成了美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2004年是“9·11”3周年,一些人仍不敢乘飛機,乘飛機要提前幾個小時到機場,接受連鞋子都得脫掉的安全檢查。到處都受到嚴密監視,隨時可能被警察盤查和搜身。白宮至今仍未恢復對公眾開放,白宮周圍的馬路、草坪至今布滿路障、鐵絲網、隔離牆,“空氣裏到處瀰漫著恐怖和不安”。有人感嘆說,“9·11”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在伊拉克,老百姓天天生活在血腥恐怖之中。戰前,薩達姆其實並沒有同國際恐怖組織發生過聯繫;如今,陷入戰亂的伊拉克反倒真的成了“培育恐怖分子的溫床”。
另一件事是關於德國的戰爭賠償問題。開始蘇聯要求賠償的數額很大,羅斯福和邱吉爾都說,要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戰爭賠償開價太高,戰敗國難以承受,效果反而不好。邱吉爾問道,如果蘇聯賠償要求太高,德國發生饑荒怎麽辦,大家能不管嗎?羅斯福也說,他支持蘇聯的賠償要求,但以不使德國人挨餓為限度。
邱吉爾提出不要把戰敗國逼上絕路,這個思想不無價值。可是,想當年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英國對中國可沒有這麽大度。甲午戰爭戰敗後,日本更是把中國往絕路上逼。況且,德國是侵略者,中國是被侵略。德國尚且能得到最後一點憐憫,他們對中國連最後一點憐憫都不曾給過。想想老牌帝國主義欺負中國的歷史,那真是欺負到家了。中國是禮儀之邦、仁義之邦。二次大戰,日本侵略中國,中國人民遭受了多麽深重的災難?後來中日建交,中國政府對日本一字未提戰爭賠款要求。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國外交工作長達半個世紀,他的仁義之心勝過西方政治家不知多少倍。
由於德國兩次發動世界大戰,由於希特勒法西斯滅絕人性的戰爭罪行,德意誌民族背上了沉重的歷史包袱。但是,德意誌民族畢竟是一個有著堅強意誌的民族,他敢於誠懇認罪,低頭思過,逐步取得了世人諒解。戰後,德國給人的感覺是德意誌民族在反思、在覺悟。這樣說的主要依據是,戰後聯邦德國的歷任總統、總理,無論他們的國內政見和政策有多麽不同,在勇於承認德國戰爭罪責這一點上卻保持一致。他們一個個都站出來向世界承認,納粹對猶太人所犯的罪行“現在和將來都是德國人的恥辱”,“是德國歷史上最惡劣、最無恥的事件”,“國家成了有組織犯罪的兇手”。勃蘭特總理在華沙猶太人殉難紀念碑前濕漉漉的大理石地麵上雙膝跪下,代表國家表示悔罪,使世界為之動容。科爾總理在莫斯科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大會上致詞說:“我向死難者們請求寬恕。”
德國在這方麵的表現的確比日本好,日本各方麵都“小”,不大氣。
德國以誠懇態度認罪、反思、覺悟,這是會有回報的。第一步,世界會諒解它;第二步,世界會接納它。此次席哈克總統邀請施洛德總理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慶典,極具象徵意義,這是一個轉折、一個過渡。世界已向德國張開雙臂:來吧,這孩子做錯了事,在外麵孤獨徘徊很久了,回家吧。
施洛德來到諾曼第,神情凝重地下蹲著向戰爭死難者獻花,並再次對納粹德國在二戰中屠殺法國奧拉杜爾村600多名平民的行為感到“羞愧”。但他已不是單純自責,而是和大家一起來共同譴責戰爭。他告訴大家,他在二戰中失去了父親,他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然後他說:“最重要的是,這些記憶幫助我們團結在一起,使我們有了共同觀點。”什麽共同觀點?
反對戰爭,維護和平。從施洛德的講話中,人們開始看到一個新德國的形象。
法德兩國之間,差不多有過百年交戰史,兩國都曾深受戰爭之累。席哈克總統此次邀請施洛德總理前來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慶典,還有另一層含意:藉此化解兩國百年恩仇,共創未來。施洛德說,他此次來出席慶典,“標誌著我們最終克服了曾把德國和法國分開的障礙,清楚表明法國和德國希望一起作為歐洲的一部分繼續邁步向前”。
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鄰居們好好和睦相處吧。
在新的世紀裏,戰爭之路是再不能走了,共同為謀求世界和平與發展多出點力吧。
美國玩的是“因禍得福”策略
美國玩的是“因禍得福”策略(1)
美國這邊,一場伊拉克戰爭遲遲收不了尾;俄羅斯那邊,又突然爆發了別斯蘭校園人質大慘案。全世界一聲驚呼:“反恐反恐,為何越反越恐?”
這是一個很值得分析的問題。說以下幾點: 世界很不安全,很不太平 “9·11”事件以來,美國高舉反恐大旗,三年內發動了兩場反恐戰爭,先打阿富汗,後打伊拉克,打出了什麽結果呢?很不幸,美國並沒有為世界打出一片天下太平的美好景象,相反,這世界越打越恐怖了。
請看事實: 在美國國內,“9·11”成了美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2004年是“9·11”3周年,一些人仍不敢乘飛機,乘飛機要提前幾個小時到機場,接受連鞋子都得脫掉的安全檢查。到處都受到嚴密監視,隨時可能被警察盤查和搜身。白宮至今仍未恢復對公眾開放,白宮周圍的馬路、草坪至今布滿路障、鐵絲網、隔離牆,“空氣裏到處瀰漫著恐怖和不安”。有人感嘆說,“9·11”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在伊拉克,老百姓天天生活在血腥恐怖之中。戰前,薩達姆其實並沒有同國際恐怖組織發生過聯繫;如今,陷入戰亂的伊拉克反倒真的成了“培育恐怖分子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