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的看法與羅斯福相反,他希望戰後有一個強大的法國出現,以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邱吉爾內心一直在想,隻有戰後一個強大的法國和英國站在一起,將來才能對抗蘇聯。為此,他多次表示要依靠戴高樂,依靠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讓他們來行使法國的民政管理權力。
羅斯福不同意邱吉爾的看法。他當著史達林的麵,嘲笑邱吉爾也不看看法國如今還有什麽分量,居然還想把法國重新培養成一個強國。史達林對法國也沒有多少好感,但不像羅斯福那樣偏激。
戴高樂對羅斯福如此藐視法國極為憤慨,展開了堅決鬥爭。他針鋒相對地堅持這樣幾條:一,法國軍團必須參加解放祖國的戰役,並且必須由法國軍隊負責解放巴黎;二,盟軍在法國土地上必須完全尊重法國的主權;三,在法國建立政府是法國人民自己的事情,除此之外,不承認其他任何形式的政府存在;四,法國的國際地位必須得到尊重。
擔任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身臨其境,看出了羅斯福法國政策的偏頗,他對戴高樂的立場表示理解和同情。在戴高樂的強烈要求下,1944年8月23日,艾森豪向勒克萊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下達了命令:向巴黎進軍!戴高樂的車隊在裝甲師後麵全速跟進,隨部隊同時進入巴黎。第二天,巴黎解放。戴高樂從巴黎解放的第一天開始,就牢牢掌握了新生法國的命運。後來,經過戴高樂據理力爭,邱吉爾竭力說項,史達林表示默認,羅斯福作出讓步,法國最終也進入了對德四國管製委員會,後來又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但是,法國從此同美國結下了宿怨。
戰後,戴高樂對美國把歐洲盟國當成“小夥伴”使喚的態度十分反感,他響亮地提出了“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並一怒退出北約,把美軍從法國領土上趕走。
戰後半個多世紀來,美國的強權政治癒演愈烈,法國一如既往奉行獨立自主政策。平時看不出什麽,關鍵時刻就難免碰出火花。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法國總統席哈克為何帶頭唱反調?因為你美國太不把別國的主權放在眼裏了,總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紀念諾曼第登陸60周年,小布希的毛病又來了,.13. 167 他硬把伊拉克戰爭與二次大戰扯到一起。席哈克不樂意了,他通過自己手下的人轉告小布希手下的人:在紀念諾曼第登陸60周年大會上,法國人不希望聽到伊拉克戰爭這個詞。這句話除了“辣”味十足,還有更深一層含義:二戰都過去60年了,美國處理世界事務的思維早該更新了。
席哈克總統經過深思熟慮,亮出了精心設計的一招:他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施洛德都來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紀念大會。這是一個驚世之舉。席哈克通過這一舉動告訴全世界:二次大戰中的敵、我、友三方終於匯集一堂,他們麵對新的世紀,要共同為舊世紀畫一個句號,結束過去,共創未來。
席哈克,大手筆。法國實力不如美國,境界高於美國。
高盧雄雞,這一聲啼得高亢、雄壯。
五 普京總統接到席哈克邀請,想必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會對席哈克心生感激,但不會過於激動。二次大戰,蘇聯遭受損失最大,消滅敵人最多,戰勝德國法西斯的功勞也最大。想當年,史達林的鋼鐵意誌,代表著俄羅斯的民族意誌,那是不可戰勝的。
過去還有一個不小的別扭:二次大戰中,究竟哪一次戰役是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蘇聯認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轉折點,西方認為諾曼第登陸戰役才是轉折點。沒有誰出來當裁判,雙方都是以我為主,各說各的。過去,布爾什維克的思維向來比較僵化,覺得若是去出席諾曼第登陸紀念活動,那不是等於自我貶低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地位了嗎?所以,即使對方有邀請也不能去,何況人家也從來沒有邀請過。
俱往矣。
雖然,戰爭歷史可以為俄羅斯這個英雄民族作證,但今日之俄羅斯畢竟已不是昔日之蘇聯。雖然,普京靈魂中仍然保留有史達林的某些精神基因,但今日之俄羅斯總統普京,畢竟已.14. 168 不是二次大戰中的史達林。對普京來說,再像史達林那樣端起架子與西方大國首腦們打交道,顯然不現實。比較現實的態度是放下架子,走進群體,為俄羅斯找到新的起點。
從伊拉克戰爭說到諾曼第登陸(6)
蘇聯曾經那麽強大,最終垮台、瓦解,教訓太深了。普京接手之後,也一直在反思,今後的俄羅斯之路應該怎麽走?至少,走進群體,顯然是他得出的重要結論之一。為了走進群體,普京自己也在積極創造這樣的機會。2003年5月底,俄羅斯隆重紀念聖彼得堡建城300周年,邀請世界各國首腦都去參加,中、美、英、法、德,東西方大國首腦都去了,搞得隆重熱烈。此次席哈克邀請普京前去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慶典,這兩次活動大有異曲同工之妙,普京何樂而不去呢。
根據歷史教訓,世界上有兩種喜歡單打獨鬥的人,是難以堅持到底的。
一種是防守型的,腰圓膀粗,力能扛鼎,誰想惹他,上來一個撂倒一個,沒有對手。但抗不住對手太多,不是一個兩個,是一群,扛著棍,舉著叉,圍著他轉,要跟他幹。他背靠後牆站著:“來,誰敢上來?”一天兩天還可以,一年兩年能堅持,十年八年還能咬咬牙,長期對峙,神經得不到片刻鬆弛,有朝一日,垮了。
羅斯福不同意邱吉爾的看法。他當著史達林的麵,嘲笑邱吉爾也不看看法國如今還有什麽分量,居然還想把法國重新培養成一個強國。史達林對法國也沒有多少好感,但不像羅斯福那樣偏激。
戴高樂對羅斯福如此藐視法國極為憤慨,展開了堅決鬥爭。他針鋒相對地堅持這樣幾條:一,法國軍團必須參加解放祖國的戰役,並且必須由法國軍隊負責解放巴黎;二,盟軍在法國土地上必須完全尊重法國的主權;三,在法國建立政府是法國人民自己的事情,除此之外,不承認其他任何形式的政府存在;四,法國的國際地位必須得到尊重。
擔任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身臨其境,看出了羅斯福法國政策的偏頗,他對戴高樂的立場表示理解和同情。在戴高樂的強烈要求下,1944年8月23日,艾森豪向勒克萊爾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下達了命令:向巴黎進軍!戴高樂的車隊在裝甲師後麵全速跟進,隨部隊同時進入巴黎。第二天,巴黎解放。戴高樂從巴黎解放的第一天開始,就牢牢掌握了新生法國的命運。後來,經過戴高樂據理力爭,邱吉爾竭力說項,史達林表示默認,羅斯福作出讓步,法國最終也進入了對德四國管製委員會,後來又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但是,法國從此同美國結下了宿怨。
戰後,戴高樂對美國把歐洲盟國當成“小夥伴”使喚的態度十分反感,他響亮地提出了“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的口號,並一怒退出北約,把美軍從法國領土上趕走。
戰後半個多世紀來,美國的強權政治癒演愈烈,法國一如既往奉行獨立自主政策。平時看不出什麽,關鍵時刻就難免碰出火花。小布希發動伊拉克戰爭,法國總統席哈克為何帶頭唱反調?因為你美國太不把別國的主權放在眼裏了,總這樣下去是不行的。紀念諾曼第登陸60周年,小布希的毛病又來了,.13. 167 他硬把伊拉克戰爭與二次大戰扯到一起。席哈克不樂意了,他通過自己手下的人轉告小布希手下的人:在紀念諾曼第登陸60周年大會上,法國人不希望聽到伊拉克戰爭這個詞。這句話除了“辣”味十足,還有更深一層含義:二戰都過去60年了,美國處理世界事務的思維早該更新了。
席哈克總統經過深思熟慮,亮出了精心設計的一招:他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德國總理施洛德都來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紀念大會。這是一個驚世之舉。席哈克通過這一舉動告訴全世界:二次大戰中的敵、我、友三方終於匯集一堂,他們麵對新的世紀,要共同為舊世紀畫一個句號,結束過去,共創未來。
席哈克,大手筆。法國實力不如美國,境界高於美國。
高盧雄雞,這一聲啼得高亢、雄壯。
五 普京總統接到席哈克邀請,想必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他會對席哈克心生感激,但不會過於激動。二次大戰,蘇聯遭受損失最大,消滅敵人最多,戰勝德國法西斯的功勞也最大。想當年,史達林的鋼鐵意誌,代表著俄羅斯的民族意誌,那是不可戰勝的。
過去還有一個不小的別扭:二次大戰中,究竟哪一次戰役是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蘇聯認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轉折點,西方認為諾曼第登陸戰役才是轉折點。沒有誰出來當裁判,雙方都是以我為主,各說各的。過去,布爾什維克的思維向來比較僵化,覺得若是去出席諾曼第登陸紀念活動,那不是等於自我貶低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地位了嗎?所以,即使對方有邀請也不能去,何況人家也從來沒有邀請過。
俱往矣。
雖然,戰爭歷史可以為俄羅斯這個英雄民族作證,但今日之俄羅斯畢竟已不是昔日之蘇聯。雖然,普京靈魂中仍然保留有史達林的某些精神基因,但今日之俄羅斯總統普京,畢竟已.14. 168 不是二次大戰中的史達林。對普京來說,再像史達林那樣端起架子與西方大國首腦們打交道,顯然不現實。比較現實的態度是放下架子,走進群體,為俄羅斯找到新的起點。
從伊拉克戰爭說到諾曼第登陸(6)
蘇聯曾經那麽強大,最終垮台、瓦解,教訓太深了。普京接手之後,也一直在反思,今後的俄羅斯之路應該怎麽走?至少,走進群體,顯然是他得出的重要結論之一。為了走進群體,普京自己也在積極創造這樣的機會。2003年5月底,俄羅斯隆重紀念聖彼得堡建城300周年,邀請世界各國首腦都去參加,中、美、英、法、德,東西方大國首腦都去了,搞得隆重熱烈。此次席哈克邀請普京前去出席諾曼第登陸60周年慶典,這兩次活動大有異曲同工之妙,普京何樂而不去呢。
根據歷史教訓,世界上有兩種喜歡單打獨鬥的人,是難以堅持到底的。
一種是防守型的,腰圓膀粗,力能扛鼎,誰想惹他,上來一個撂倒一個,沒有對手。但抗不住對手太多,不是一個兩個,是一群,扛著棍,舉著叉,圍著他轉,要跟他幹。他背靠後牆站著:“來,誰敢上來?”一天兩天還可以,一年兩年能堅持,十年八年還能咬咬牙,長期對峙,神經得不到片刻鬆弛,有朝一日,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