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後既因追趕不回,一時未便大張曉諭地收回成命,隻得作罷。劉洋事後始知子春果有先見,乃將一切國事,統統付他主持。這且不提。
單說呂太後為人,本最多疑,每以小人之心去度他人,俗語說得好,“心疑生暗鬼,”於是往往弄出無中生有的麻煩出來。原來那天呂太後,因為懊悔封了劉澤為王,正在悶悶不樂之際,忽見趙王友的妻室,前來告密,說道她夫趙王友,鬼鬼祟祟,深恨諸呂,將有謀反情事。她原是呂家女子,呂太後哪有不信之理,當然氣得倒豎雙眉,火迸腦頂,立派將士往拿趙王。其實趙王何嚐謀反,都是呂女有意誣告。那麽呂女既為趙王王妃,何故定要害她丈夫呢?此事說來,甚堪發噱。趙王本有姬妾,個個都是才貌雙全之人。趙王因為這位呂王妃,乃是呂太後作伐,明是派她來監督自己的,平日忍氣求安,已被呂女欺淩得不像人樣;有時受氣不過,偶爾口出怨言,也是有的。
一日,醉後與他朋友談起,他說諸呂有何大功,如何貿然封王。若待太後百年以後,我當剿滅諸呂。那位朋友勸他不可亂言,恐防招禍。等得趙王悔悟,早被呂女聽見。呂女正在拈酸吃醋,無可發泄的當口,自然要把雞毛當了令箭起來,暗去告知太後。太後及把趙玉拿到,也不令其剖白,禁錮監中,派兵監守,不給飲食。
趙王餓得奄奄一息,因而作歌鳴冤道: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協王侯兮強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與直。籲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
誰知趙王唱歌之後,仍舊無人給食。於是一位國王,活活地餓死,所遺骸骨,隻用民禮葬於長安郊外了事。
呂太後遂徙梁工恢為趙王,改封呂王產為梁王。又將後宮之子名大的,封為濟川。呂產時常有病,不去就國,留京為少帝太傅。太亦年稚,也不令他東往,仍住宮內。趙玉恢的妻子,就是呂王產的令媛,閫內雌威,還要較趙王友之妻來得厲害。
趙王恢,也與友同樣懦弱,種種受製,怨苦難伸。他有一位愛姬,名喚娜芝,知書識字,敬重產女。無奈產女惡她太美,自己貌不及她。一日,瞞了丈夫,竟將娜芝害死。恢既痛愛姬慘亡,徙國亦非所願,環境圍逼,索性仰藥自盡,去尋愛姬去了。
呂太後知道其事,不怪產女不賢,反恨恢不該殉姬,上負祖宗,下失人道。因此不準立嗣,讓他絕後。另遣使臣赴代,授意代王,命他徙趙。代王恆,情願避重就輕,力避徙趙,使臣返報呂太後,太後便立呂釋之之子呂祿為趙王,留官都中,遙領王銜。那時呂釋之剛剛逝世,特地追封為趙昭王。同時聞得燕王建,也已病歿,遺有一子,卻是庶出。呂太後潛遣刺客赴燕,刺殺建子,改封呂台之子呂通為燕王。
至是,高皇帝八男,僅存二人;一是代王恆,一是淮南王長,加入齊、吳、楚及琅琊等國,總算零零落落,尚有六七國之數。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句說話,倒也不差。
正是:雪中送炭原來少,錦上添花到處多。
不知此後,呂太後再害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室有賢媛劉章篤伉儷途逢蒼狗呂雉竟嗚呼
卻說呂太後稱製以來,劉家天下,早已變成呂氏江山。人民雖尚苟安,天災卻是極重,各處水旱頻仍,瘟疫大起,大家還認為不是特殊之事。最明顯的是,忽爾山崩,忽爾地陷,忽爾天雨血點,忽爾晝有鬼聲,忽爾太陽變成綠色,忽爾月亮盡作紅光,呂太後也有些覺著。一天,摹見日食如鉤,向天噴語道:“莫非為我不成!
我年已暮,卻不怕見怪異。既然蒙先帝給我這個天下,我也樂得快活快活。”她發表這個意見之後,依然為所欲為。當時助紂為虐的,內有臨光侯呂嬃,左丞相審食其,大謁者張釋,外有呂產、呂祿等人,朋比為奸,內外一氣。就是陳平、周勃,不過虛有其表而已,實在並無權柄。至於劉氏子孫,性命尚且難保,哪敢還來多嘴?
惟有一位少年龍種,隱具大誌,想把劉家天下,負為己任。此人是誰?乃是朱虛侯劉章。他自從充當宿衛以來,不亢不卑,謹慎從事。所以呂太後尚不注意於他。他的妻子,雖是呂祿女兒,也被他聯絡得恩愛無倫,卻與前番的兩位趙王之妻,迥不相侔。呂太後仍有提起劉章的時候,他的妻子,竭力疏通,保他毫無歹意。這也是劉章的手段滑圓所致,毋庸細述。
一夕,呂太後遍宴宗親,列席者不下百數十人,大半皆是呂姓王侯,驕矜傲慢之氣,令人不可逼視。劉章瞧在眼中,已是怒髮衝冠。但又不露聲色,照常和顏悅色地對付諸呂。那時太後看見劉章在側,便命他暫充酒吏,使他監酒。劉章慨然應命道:“臣本武將,奉令監酒,須照軍法從事。”太後素來藐視劉章,總道是句戲言,便笑答他道:“我就準你!”說著,又笑對大眾說道:“劉章既要軍法從事?
爾等須要小心!”太後這句話,無非樂得忘形的意思。諸呂聽了,更是毫不在意。
及至入席,飲過數巡,大家已有酒意。劉章要使太後歡心,唱了幾曲巴裏詞,演了一回萊子戲,引得太後笑逐顏開,大為稱讚。劉章復申請道:“臣再為太後進一耕田歌。”太後笑道:“汝父或知耕田之事,汝生時已為王子,怎知田務?”劉章笑答道:“臣倒略知一二。”太後道:“汝且說些給我聽。”劉章即信口作歌道:“深耕溉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太後聽了,已知他在正喻夾寫,一時不便發作,隻得默然。劉章卻佯作不知,隻向大眾拚命敬酒,灌得大家都已沉醉。
單說呂太後為人,本最多疑,每以小人之心去度他人,俗語說得好,“心疑生暗鬼,”於是往往弄出無中生有的麻煩出來。原來那天呂太後,因為懊悔封了劉澤為王,正在悶悶不樂之際,忽見趙王友的妻室,前來告密,說道她夫趙王友,鬼鬼祟祟,深恨諸呂,將有謀反情事。她原是呂家女子,呂太後哪有不信之理,當然氣得倒豎雙眉,火迸腦頂,立派將士往拿趙王。其實趙王何嚐謀反,都是呂女有意誣告。那麽呂女既為趙王王妃,何故定要害她丈夫呢?此事說來,甚堪發噱。趙王本有姬妾,個個都是才貌雙全之人。趙王因為這位呂王妃,乃是呂太後作伐,明是派她來監督自己的,平日忍氣求安,已被呂女欺淩得不像人樣;有時受氣不過,偶爾口出怨言,也是有的。
一日,醉後與他朋友談起,他說諸呂有何大功,如何貿然封王。若待太後百年以後,我當剿滅諸呂。那位朋友勸他不可亂言,恐防招禍。等得趙王悔悟,早被呂女聽見。呂女正在拈酸吃醋,無可發泄的當口,自然要把雞毛當了令箭起來,暗去告知太後。太後及把趙玉拿到,也不令其剖白,禁錮監中,派兵監守,不給飲食。
趙王餓得奄奄一息,因而作歌鳴冤道:諸呂用事兮劉氏微,迫協王侯兮強授我妃;我妃既妒兮誣我以惡,讒女亂國兮上曾不寤。我無忠臣兮何故棄國,自決中野兮蒼天與直。籲嗟不可悔兮寧早自賊,為王餓死兮誰者憐之!呂氏絕理兮托天報仇。
誰知趙王唱歌之後,仍舊無人給食。於是一位國王,活活地餓死,所遺骸骨,隻用民禮葬於長安郊外了事。
呂太後遂徙梁工恢為趙王,改封呂王產為梁王。又將後宮之子名大的,封為濟川。呂產時常有病,不去就國,留京為少帝太傅。太亦年稚,也不令他東往,仍住宮內。趙玉恢的妻子,就是呂王產的令媛,閫內雌威,還要較趙王友之妻來得厲害。
趙王恢,也與友同樣懦弱,種種受製,怨苦難伸。他有一位愛姬,名喚娜芝,知書識字,敬重產女。無奈產女惡她太美,自己貌不及她。一日,瞞了丈夫,竟將娜芝害死。恢既痛愛姬慘亡,徙國亦非所願,環境圍逼,索性仰藥自盡,去尋愛姬去了。
呂太後知道其事,不怪產女不賢,反恨恢不該殉姬,上負祖宗,下失人道。因此不準立嗣,讓他絕後。另遣使臣赴代,授意代王,命他徙趙。代王恆,情願避重就輕,力避徙趙,使臣返報呂太後,太後便立呂釋之之子呂祿為趙王,留官都中,遙領王銜。那時呂釋之剛剛逝世,特地追封為趙昭王。同時聞得燕王建,也已病歿,遺有一子,卻是庶出。呂太後潛遣刺客赴燕,刺殺建子,改封呂台之子呂通為燕王。
至是,高皇帝八男,僅存二人;一是代王恆,一是淮南王長,加入齊、吳、楚及琅琊等國,總算零零落落,尚有六七國之數。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句說話,倒也不差。
正是:雪中送炭原來少,錦上添花到處多。
不知此後,呂太後再害何人,且聽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室有賢媛劉章篤伉儷途逢蒼狗呂雉竟嗚呼
卻說呂太後稱製以來,劉家天下,早已變成呂氏江山。人民雖尚苟安,天災卻是極重,各處水旱頻仍,瘟疫大起,大家還認為不是特殊之事。最明顯的是,忽爾山崩,忽爾地陷,忽爾天雨血點,忽爾晝有鬼聲,忽爾太陽變成綠色,忽爾月亮盡作紅光,呂太後也有些覺著。一天,摹見日食如鉤,向天噴語道:“莫非為我不成!
我年已暮,卻不怕見怪異。既然蒙先帝給我這個天下,我也樂得快活快活。”她發表這個意見之後,依然為所欲為。當時助紂為虐的,內有臨光侯呂嬃,左丞相審食其,大謁者張釋,外有呂產、呂祿等人,朋比為奸,內外一氣。就是陳平、周勃,不過虛有其表而已,實在並無權柄。至於劉氏子孫,性命尚且難保,哪敢還來多嘴?
惟有一位少年龍種,隱具大誌,想把劉家天下,負為己任。此人是誰?乃是朱虛侯劉章。他自從充當宿衛以來,不亢不卑,謹慎從事。所以呂太後尚不注意於他。他的妻子,雖是呂祿女兒,也被他聯絡得恩愛無倫,卻與前番的兩位趙王之妻,迥不相侔。呂太後仍有提起劉章的時候,他的妻子,竭力疏通,保他毫無歹意。這也是劉章的手段滑圓所致,毋庸細述。
一夕,呂太後遍宴宗親,列席者不下百數十人,大半皆是呂姓王侯,驕矜傲慢之氣,令人不可逼視。劉章瞧在眼中,已是怒髮衝冠。但又不露聲色,照常和顏悅色地對付諸呂。那時太後看見劉章在側,便命他暫充酒吏,使他監酒。劉章慨然應命道:“臣本武將,奉令監酒,須照軍法從事。”太後素來藐視劉章,總道是句戲言,便笑答他道:“我就準你!”說著,又笑對大眾說道:“劉章既要軍法從事?
爾等須要小心!”太後這句話,無非樂得忘形的意思。諸呂聽了,更是毫不在意。
及至入席,飲過數巡,大家已有酒意。劉章要使太後歡心,唱了幾曲巴裏詞,演了一回萊子戲,引得太後笑逐顏開,大為稱讚。劉章復申請道:“臣再為太後進一耕田歌。”太後笑道:“汝父或知耕田之事,汝生時已為王子,怎知田務?”劉章笑答道:“臣倒略知一二。”太後道:“汝且說些給我聽。”劉章即信口作歌道:“深耕溉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太後聽了,已知他在正喻夾寫,一時不便發作,隻得默然。劉章卻佯作不知,隻向大眾拚命敬酒,灌得大家都已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