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軍司令部在同人民抵抗領袖們商量之後,認為繼續戰鬥已不會達到起義的目的,隻能延長人民的痛苦和犧牲。
這時德軍城防司令巴赫—齊列夫斯基通過波蘭紅十字會建議進行談判,國家軍同意了。
10月2日簽訂了停火協定。
同日,波蘭代表團在德軍司令部簽署了投降書。
在長達兩個月的戰鬥之後,波蘭國家軍放下了武器。
德寇把華沙剩下的所有居民都撤走了,然後就是進行係統的破壞。
所有能搬走的有價值的東西都被運往第三帝國。
建築物不是被炸毀,就是被燒掉。
在38萬名國家軍中,大約有15萬男女犧牲了。
和平居民的損失很難確切計算,但據波蘭作者的統計,15萬人是比較接近現實的(邱吉爾的回憶錄中記載,平民死者為20萬人)。
據巴赫—齊列夫斯基說,德軍的損失是26萬人。
3個多月以後(1945年1月17日),當波蘭第1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部隊進入沙華後,方麵軍軍事委員會巡視了這座英雄的城市。
他們向史達林報告說:“波蘭首都華沙已被法西斯強盜破壞了。
希特勒分子是些殘酷的野獸,他們把一個個街道都破壞了。
大型工業企業已從地麵消失。
住房不是被炸毀就是被燒掉。
城市公用設備已不能使用。
成千上萬的市民慘遭殺害,其餘的則被趕走,市內一片死寂。”
在華沙巷戰正酣時,羅馬尼亞人民也於1944年8月23日舉行了武裝起義。
與波蘭不同,羅馬尼亞的安東內斯庫政府同希特勒結盟,參加了1941年6月的侵蘇戰爭,因而遭到羅馬尼亞共產黨和人民的唾棄。
早在1941年9月,羅共就發表了羅馬尼亞人民民族統一陣線反對德國法西斯占領者和賣國賊安東內斯庫為首的軍事法西斯集團的行動綱領。
---------------
16.進軍東歐(5)
---------------
1943年2月,德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遭到慘敗。
6月,根據羅共的倡議,反希特勒愛國陣線秘密成立,參加者除羅共以外,還有“愛國者聯盟”、“農民陣線”、“匈牙利族勞動人民民主 聯盟”、社會民主黨的個別地方組織以及其他反法西斯團體。
隨著整個戰局的轉變,希特勒失敗的前景日趨明朗,於是羅馬尼亞的地主資產階級越來越把希望寄托在英、美身上。
1944年3月,經安東內斯庫同意並在他的幫助之下,羅馬尼亞密使被派到開羅,與英、美代表商談停戰條件。
4月12日,蘇聯代表把事先與盟國商妥的停戰條件交給羅方密使。
這些條件規定了羅馬尼亞轉入反法西斯聯盟一邊對德國作戰,按照1940年條約恢復蘇羅邊界,廢除關於特蘭西瓦尼亞的“維也納裁決” 1940年8月30日,德國法西斯把“維也納裁決”強加於羅馬尼亞,即規定把屬於羅國的特蘭西瓦尼亞北部的領土劃給匈牙利。
等等。
國際形勢越來越有利於羅馬尼亞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
1944年5月1日,羅共同社會民主黨達成協議,建立了工人統一戰線。
6月20日,即在推翻法西斯專政前兩個月,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也正式同意與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進行合作。
早在1943年8月,羅共就決定採取武裝起義的方針。
1944年春天,羅共著手建立愛國衛隊,從羅軍軍火庫和愛國軍官那裏購買武器彈藥。
羅共領導人知道,沒有軍隊參加,起義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因此他們加強了在軍隊中的工作。
而國內外的形勢也促使許多愛國的官兵願意參加起義。
6月13日深夜,在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秘密住所,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
參加者有羅共、愛國軍官和宮廷的代表,他們研究了武裝起義的具體計劃。
會議最後通過了羅共的建議:舉行武裝起義,推翻安東內斯庫專政,使羅馬尼亞轉到反法西斯聯盟一邊。
會上還成立了由羅共指導的軍事委員會,負責起義的軍事技術準備工作。
起義的主力是駐在國內的羅馬尼亞軍隊,有74萬人,占當時現役軍人的63%。
起義應在全國各地同時進行。
為了使羅馬尼亞境內的力量對比有利於起義者,羅軍總參謀部利用各種藉口,拒絕執行德軍指揮部關於把新的羅馬尼亞部隊派往前線的命 令。
起義應在蘇軍於羅馬尼亞前線轉入進攻以後開始。
那時德軍指揮部不得不把兵力投入前線,因而就無力鎮壓起義。
8月初,羅共完成了起義的準備工作,並把黨的領袖格·喬治烏—德治和其他同誌從監獄裏營救出來。
羅馬尼亞軍隊和宮廷人士參加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意味著安東內斯庫集團的徹底孤立。
它這時依靠的隻是德國侵略軍。
盤踞在羅馬尼亞的德軍是“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由弗裏斯納上將指揮,共有25個師,64萬多人;另外在羅國境內還有黨衛軍和其他部隊 ,約57萬人。
布置在前線的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22個師、5個旅)名義上也歸弗裏斯納指揮。
這時德軍城防司令巴赫—齊列夫斯基通過波蘭紅十字會建議進行談判,國家軍同意了。
10月2日簽訂了停火協定。
同日,波蘭代表團在德軍司令部簽署了投降書。
在長達兩個月的戰鬥之後,波蘭國家軍放下了武器。
德寇把華沙剩下的所有居民都撤走了,然後就是進行係統的破壞。
所有能搬走的有價值的東西都被運往第三帝國。
建築物不是被炸毀,就是被燒掉。
在38萬名國家軍中,大約有15萬男女犧牲了。
和平居民的損失很難確切計算,但據波蘭作者的統計,15萬人是比較接近現實的(邱吉爾的回憶錄中記載,平民死者為20萬人)。
據巴赫—齊列夫斯基說,德軍的損失是26萬人。
3個多月以後(1945年1月17日),當波蘭第1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的部隊進入沙華後,方麵軍軍事委員會巡視了這座英雄的城市。
他們向史達林報告說:“波蘭首都華沙已被法西斯強盜破壞了。
希特勒分子是些殘酷的野獸,他們把一個個街道都破壞了。
大型工業企業已從地麵消失。
住房不是被炸毀就是被燒掉。
城市公用設備已不能使用。
成千上萬的市民慘遭殺害,其餘的則被趕走,市內一片死寂。”
在華沙巷戰正酣時,羅馬尼亞人民也於1944年8月23日舉行了武裝起義。
與波蘭不同,羅馬尼亞的安東內斯庫政府同希特勒結盟,參加了1941年6月的侵蘇戰爭,因而遭到羅馬尼亞共產黨和人民的唾棄。
早在1941年9月,羅共就發表了羅馬尼亞人民民族統一陣線反對德國法西斯占領者和賣國賊安東內斯庫為首的軍事法西斯集團的行動綱領。
---------------
16.進軍東歐(5)
---------------
1943年2月,德國和羅馬尼亞軍隊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遭到慘敗。
6月,根據羅共的倡議,反希特勒愛國陣線秘密成立,參加者除羅共以外,還有“愛國者聯盟”、“農民陣線”、“匈牙利族勞動人民民主 聯盟”、社會民主黨的個別地方組織以及其他反法西斯團體。
隨著整個戰局的轉變,希特勒失敗的前景日趨明朗,於是羅馬尼亞的地主資產階級越來越把希望寄托在英、美身上。
1944年3月,經安東內斯庫同意並在他的幫助之下,羅馬尼亞密使被派到開羅,與英、美代表商談停戰條件。
4月12日,蘇聯代表把事先與盟國商妥的停戰條件交給羅方密使。
這些條件規定了羅馬尼亞轉入反法西斯聯盟一邊對德國作戰,按照1940年條約恢復蘇羅邊界,廢除關於特蘭西瓦尼亞的“維也納裁決” 1940年8月30日,德國法西斯把“維也納裁決”強加於羅馬尼亞,即規定把屬於羅國的特蘭西瓦尼亞北部的領土劃給匈牙利。
等等。
國際形勢越來越有利於羅馬尼亞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
1944年5月1日,羅共同社會民主黨達成協議,建立了工人統一戰線。
6月20日,即在推翻法西斯專政前兩個月,國家農民黨和國家自由黨也正式同意與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進行合作。
早在1943年8月,羅共就決定採取武裝起義的方針。
1944年春天,羅共著手建立愛國衛隊,從羅軍軍火庫和愛國軍官那裏購買武器彈藥。
羅共領導人知道,沒有軍隊參加,起義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因此他們加強了在軍隊中的工作。
而國內外的形勢也促使許多愛國的官兵願意參加起義。
6月13日深夜,在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秘密住所,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
參加者有羅共、愛國軍官和宮廷的代表,他們研究了武裝起義的具體計劃。
會議最後通過了羅共的建議:舉行武裝起義,推翻安東內斯庫專政,使羅馬尼亞轉到反法西斯聯盟一邊。
會上還成立了由羅共指導的軍事委員會,負責起義的軍事技術準備工作。
起義的主力是駐在國內的羅馬尼亞軍隊,有74萬人,占當時現役軍人的63%。
起義應在全國各地同時進行。
為了使羅馬尼亞境內的力量對比有利於起義者,羅軍總參謀部利用各種藉口,拒絕執行德軍指揮部關於把新的羅馬尼亞部隊派往前線的命 令。
起義應在蘇軍於羅馬尼亞前線轉入進攻以後開始。
那時德軍指揮部不得不把兵力投入前線,因而就無力鎮壓起義。
8月初,羅共完成了起義的準備工作,並把黨的領袖格·喬治烏—德治和其他同誌從監獄裏營救出來。
羅馬尼亞軍隊和宮廷人士參加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意味著安東內斯庫集團的徹底孤立。
它這時依靠的隻是德國侵略軍。
盤踞在羅馬尼亞的德軍是“南烏克蘭”集團軍群,由弗裏斯納上將指揮,共有25個師,64萬多人;另外在羅國境內還有黨衛軍和其他部隊 ,約57萬人。
布置在前線的羅馬尼亞兩個集團軍(22個師、5個旅)名義上也歸弗裏斯納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