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幾個月後,德軍開始背運,在莫斯科城下被擊敗。


    就在這時日本襲擊了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美國對日宣戰,10日德國對美國宣戰,美國成了德國的交戰國。


    1942年的春天終於到來了。


    被俄羅斯“嚴寒將軍”折磨了一冬天的德軍恢復元氣,一口氣打到了高加索山和伏爾加河畔的史達林格勒。


    在北非的德軍也福星高照,攻克了托卜魯克,俘英軍3萬人,躍進至埃及西部的小鎮阿拉曼,開羅岌岌可危。


    但德國人的好運氣走到盡頭了。


    史達林格勒攻而不克,成為屠宰場和絞肉機,無數德軍和蘇軍葬身於史達林格勒的瓦礫中;阿拉曼成了德國人的滑鐵盧,德國人被打得丟 盔棄甲,落荒西逃。


    而這時,艾森豪將軍率盟軍又踏平大西洋萬頃浪,在北非登陸了……


    德國軍隊的節節敗退為“黑色樂隊”的密謀分子注入了生機。


    “黑色樂隊”已不是貝克、卡納裏斯、奧斯特等為數不多的一些軍內密謀分子,它的觸角從巴黎延伸到蘇德戰場上的德軍。


    在柏林,“黑色樂隊”的密謀分子又製定了一個政變計劃——“伐爾基利”計劃。


    這時德國境內有大量的外國勞工,達600萬人。


    卡納裏斯對希特勒說,這麽多的外國勞工對德國是極其危險的。


    德國應當製定一個應急計劃,來對付萬一出現的外國勞工暴亂。


    希特勒同意了,讓德國本土軍司令弗裏德裏希·勃洛姆製定代號為“伐爾基利”的應急計劃。


    勃洛姆把這項工作交給了參謀長弗裏德裏希·奧爾布裏希特。


    奧爾布裏希特是“黑色樂隊”的成員。


    “伐爾基利”計劃設想:外國勞工趁希特勒在東普魯士大本營時發動暴動;因此授權勃洛姆代行行政權力。


    勃洛姆是一個懶漢,最大的愛好是打鴨子,對第三帝國的忠誠取決於希特勒的死活。


    “黑色樂隊”把賭注放在了勃洛姆身上。


    奧爾布裏希特把這個應急計劃寫成了政變計劃:隻要一發出“伐爾基利”的信號,整個德國的陸軍就會行動起來,“保護”納粹黨的各個 要害機關、交通通信樞紐,並設立戰地軍事法庭,執行立即槍決……


    簡言之,“伐爾基利”計劃就是讓陸軍取代納粹黨和黨衛隊、蓋世太保,控製德國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麵。


    由於勃洛姆的政治立場取決於希特勒的生死,謀刺希特勒就成為“伐爾基利”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1943年2月2日,德國第6集團軍在史達林格勒全軍覆沒,希特勒準備到東線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去研究東線的軍事形勢。


    這個集團軍群司令是漢斯·克魯格陸軍元帥。


    克魯格是納粹德國的一員猛將,曾屢立奇功,深受希特勒的賞識。


    他同大多數德國軍官一樣,腦子裏隻考慮如何打仗,不想政治。


    但他的參謀長馮·特萊斯科夫將軍和參謀馮·施拉勃倫道夫少校卻是“黑色樂隊”成員,堅定的密謀分子。


    兩人秘密同在柏林的“黑色樂隊”成員取得了聯繫,製定了刺殺希特勒的“閃光計劃”,成功後就發出“伐爾基利”的信號,奪取政權。


    特萊斯科夫將軍從卡納裏斯的諜報局搞來一個英國炸彈,裝進酒瓶。


    這枚炸彈的引信是一個小瓶子,裏麵裝滿酸腐蝕液。


    隻要輕輕按一個小小的按鈕,小瓶子就破了,酸腐蝕液就流到一根拉住撞針的金屬線上。


    30分鍾後金屬線被腐蝕斷,撞針鬆開,撞擊雷管,炸彈就起爆了。


    1943年3月13日中午,希特勒乘坐一架fw—200型四引擎運輸機從臘斯登堡飛到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所在地斯摩棱斯克。


    午餐時,特萊斯科夫隨意問希特勒的一位隨從,是否能帶兩瓶酒給在柏林的一位朋友。


    這位隨從立刻答應了。


    午餐後,希特勒準備回臘斯登堡。


    在他臨上飛機前,特萊斯科夫把兩瓶裝有炸彈的酒交給了那位隨從,並悄悄按動了啟爆按鈕。


    希特勒的飛機在轟鳴聲中飛離了斯摩棱斯克。


    特萊斯科夫立刻打電話給奧斯特,奧斯特馬上通知勃洛姆的參謀長奧爾布裏希特。


    奧爾布裏希特發出了“伐爾基利”的信號。


    密謀分子們覺得大功就要告成。


    3小時後,一份電報從臘斯登堡發到斯摩棱斯克:元首平安到達。


    特萊斯科夫大驚失色,急忙叫在臘斯登堡的施拉勃倫道夫趁別人還沒取包裹就取出炸彈。


    施拉勃倫道夫順利取出那兩個酒瓶,拆開一看,發現引信是靈的,腐蝕酸也滴到了連接雷管的金屬線上,但撞針還在原位,原來酸腐蝕液 凍住了。


    ---------------


    12.未遂謀殺(4)


    ---------------


    飛行員後來解釋說,飛機遇上了湍雲和氣流,顛簸得厲害。


    由於飛機高度上升,行李艙的氣溫急劇下降,因此酸腐蝕液還沒有來得及蝕斷金屬線就給凍住了。


    “閃光”之火被一陣不知從哪裏來的高空氣流吹滅了,也吹滅了一次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戰全景紀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沈永興/朱貴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沈永興/朱貴生並收藏二戰全景紀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