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軍在盟國海空軍優勢麵前,已成甕中之鱉。
於是兩國領導人又確定了在肅清北非殘敵後的下一個進攻目標——義大利的西西裏島。
西西裏島位於義大利本土與北非之間,距義大利本土最短距離僅10公裏,距突尼西亞160公裏,距英屬馬爾他約80公裏,是聯繫歐洲與北非的 跳板、地中海航線的咽喉,自然也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就與當時地中海強國迦太基(本土在今天的突尼西亞)血戰西西裏,將其變為自己的屬地。
之後又以西西裏為基地,在迦太基登陸,終於攻陷迦太基城。
羅馬人焚城掠地,賣民為奴,徹底摧毀了這個一度曾是地中海霸主的強國。
在以後的歲月裏,北非和近東地區的民族和國家,也以西西裏島為基地,攻掠義大利。
盟軍進攻西西裏的目標同當年爭奪西西裏的戰爭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1北Vさ刂瀉:較叩陌踩;2奔跚岬戮對蘇軍的壓力;3奔憂慷 義大利的壓力。
盟軍在突尼西亞雖大獲全勝,但對西西裏這塊彈丸之地仍不敢懈怠。
且不說西西裏全島地形崎嶇,山高路險,易守難攻,僅在有防禦地帶組織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就讓盟軍參謀人員頭疼。
英國皇家海軍統治世界海洋已300年有餘,加上迅速崛起的美國海軍,德意海軍決非盟軍對手。
但大規模兩棲登陸則另當別論。
英國皇家海軍在其數百年輝煌的歷史上,雖成功地進行了無數次登陸作戰,但近幾十年來卻成功者寥寥。
1915年邱吉爾任海軍大臣時,力主英軍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加利波裏登陸,開闢對德國、土耳其的第二戰場。
誰料幾十萬英法軍隊被土耳其軍隊壓在狹長的海灘上,欲進不能,欲罷不舍,苦戰數月,死傷慘重,以失敗告終。
邱吉爾為此而丟了烏紗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軍和日軍雖都曾越海登陸成功,但登陸之處均是不設防地帶,且其對手都處在戰線太長、兵力不足的窘境。
幾個月前,盟軍在北非登陸成功,但登陸之地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人雖對英國抱有戒心,但對德國人恨之入骨,欲借盟軍之力,驅逐德寇,光復祖國。
故不僅無意抵抗,反願做盟軍內應。
這些條件在西西裏都不具備。
盟軍必須在德意軍隊的抗擊下,強行登陸。
盟軍將領提起強行登陸,就聯想起1915年的加利波裏和1942年8月加拿大軍隊對法國城市第厄普的襲擊。
1942年8月,英國人為向美國人特別是向蘇聯人證明登陸作戰的複雜困難,並獲取登陸作戰經驗,命一個師的加拿大軍隊攻占法國城市第厄 普,爾後堅守數日而撤回。
加軍剛一離港出航,就被德國飛機發現。
德機一路跟蹤,岸上德軍嚴陣以待。
加軍登岸不久,德軍裝甲部隊就聞訊趕來,毫不費力地就將大批的加拿大士兵打死在海岸上。
加軍死傷和被俘逾6000人,倖存者落荒而逃。
這一戰更讓有過加利波裏切膚之痛的邱吉爾首相心驚膽顫。
照理說,作為進攻一方的登陸者享有防禦者所沒有的優勢:能自由選擇登陸的地點和時間。
所以在1915年以前,登陸成功者遠遠超過了失敗者。
而失敗者往往是海上突起風暴所致。
現代軍隊之所以登陸成功者少,在於軍隊裝備有重武器,嚴重依賴港口進行補給。
但港口都是守方重兵把守之地,難於直接攻取。
若在不設防或設防薄弱的海灘登陸,則重武器難以上岸。
除這些因素外,登陸作戰的勝敗還決取了潮汐和天氣。
晴空萬裏、海上風平浪靜才便於登陸。
還須在大潮時分,登陸船隻可趁大潮迅速上岸。
但這兩個因素都是公開的,守方可以估算攻方的登陸時間,做好準備。
更令登陸者頭疼的是敵人的飛機。
英國人從1940年挪威戰役以來的作戰中得出血的教訓:沒有製空權,艦船猶如浮動的靶子,自身難保,根本談不上登陸。
這些困難困擾著盟軍的參謀們。
好在美英兩國工程師研製出可以直接衝上海灘、把步兵和坦克送上岸的登陸艇和登陸艦,解決了在海灘上登陸的問題。
但敵方的飛機還是不大好對付。
盟軍的最終目標是攻克西西裏東北角的墨西拿,切斷西西裏島上德意軍的退路並占領全島。
但在西西裏北岸港口巴勒莫和墨西拿兩城市,都在以突尼西亞、馬爾他為基地的盟軍戰鬥機作戰的半徑之外。
鑑於此,盟軍隻得選在距馬爾他和突尼西亞較近的西西裏東岸和南岸登陸。
為了搶占各路口,阻擊德意軍趁登陸部隊立足未穩時的反擊,盟軍決定首次使用空降兵。
使用空降兵給登陸時間帶來了十分苛刻的要求。
---------------
8.進軍西西裏(2)
---------------
登陸時間除必須是大潮之時外,還要求是黑夜;但空降則要求有光亮。
為了調和這個矛盾,盟軍作戰計劃人員將登陸時間定於7月10日淩晨。
這一天是滿月大潮。
於是兩國領導人又確定了在肅清北非殘敵後的下一個進攻目標——義大利的西西裏島。
西西裏島位於義大利本土與北非之間,距義大利本土最短距離僅10公裏,距突尼西亞160公裏,距英屬馬爾他約80公裏,是聯繫歐洲與北非的 跳板、地中海航線的咽喉,自然也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就與當時地中海強國迦太基(本土在今天的突尼西亞)血戰西西裏,將其變為自己的屬地。
之後又以西西裏為基地,在迦太基登陸,終於攻陷迦太基城。
羅馬人焚城掠地,賣民為奴,徹底摧毀了這個一度曾是地中海霸主的強國。
在以後的歲月裏,北非和近東地區的民族和國家,也以西西裏島為基地,攻掠義大利。
盟軍進攻西西裏的目標同當年爭奪西西裏的戰爭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1北Vさ刂瀉:較叩陌踩;2奔跚岬戮對蘇軍的壓力;3奔憂慷 義大利的壓力。
盟軍在突尼西亞雖大獲全勝,但對西西裏這塊彈丸之地仍不敢懈怠。
且不說西西裏全島地形崎嶇,山高路險,易守難攻,僅在有防禦地帶組織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就讓盟軍參謀人員頭疼。
英國皇家海軍統治世界海洋已300年有餘,加上迅速崛起的美國海軍,德意海軍決非盟軍對手。
但大規模兩棲登陸則另當別論。
英國皇家海軍在其數百年輝煌的歷史上,雖成功地進行了無數次登陸作戰,但近幾十年來卻成功者寥寥。
1915年邱吉爾任海軍大臣時,力主英軍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加利波裏登陸,開闢對德國、土耳其的第二戰場。
誰料幾十萬英法軍隊被土耳其軍隊壓在狹長的海灘上,欲進不能,欲罷不舍,苦戰數月,死傷慘重,以失敗告終。
邱吉爾為此而丟了烏紗帽。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軍和日軍雖都曾越海登陸成功,但登陸之處均是不設防地帶,且其對手都處在戰線太長、兵力不足的窘境。
幾個月前,盟軍在北非登陸成功,但登陸之地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人雖對英國抱有戒心,但對德國人恨之入骨,欲借盟軍之力,驅逐德寇,光復祖國。
故不僅無意抵抗,反願做盟軍內應。
這些條件在西西裏都不具備。
盟軍必須在德意軍隊的抗擊下,強行登陸。
盟軍將領提起強行登陸,就聯想起1915年的加利波裏和1942年8月加拿大軍隊對法國城市第厄普的襲擊。
1942年8月,英國人為向美國人特別是向蘇聯人證明登陸作戰的複雜困難,並獲取登陸作戰經驗,命一個師的加拿大軍隊攻占法國城市第厄 普,爾後堅守數日而撤回。
加軍剛一離港出航,就被德國飛機發現。
德機一路跟蹤,岸上德軍嚴陣以待。
加軍登岸不久,德軍裝甲部隊就聞訊趕來,毫不費力地就將大批的加拿大士兵打死在海岸上。
加軍死傷和被俘逾6000人,倖存者落荒而逃。
這一戰更讓有過加利波裏切膚之痛的邱吉爾首相心驚膽顫。
照理說,作為進攻一方的登陸者享有防禦者所沒有的優勢:能自由選擇登陸的地點和時間。
所以在1915年以前,登陸成功者遠遠超過了失敗者。
而失敗者往往是海上突起風暴所致。
現代軍隊之所以登陸成功者少,在於軍隊裝備有重武器,嚴重依賴港口進行補給。
但港口都是守方重兵把守之地,難於直接攻取。
若在不設防或設防薄弱的海灘登陸,則重武器難以上岸。
除這些因素外,登陸作戰的勝敗還決取了潮汐和天氣。
晴空萬裏、海上風平浪靜才便於登陸。
還須在大潮時分,登陸船隻可趁大潮迅速上岸。
但這兩個因素都是公開的,守方可以估算攻方的登陸時間,做好準備。
更令登陸者頭疼的是敵人的飛機。
英國人從1940年挪威戰役以來的作戰中得出血的教訓:沒有製空權,艦船猶如浮動的靶子,自身難保,根本談不上登陸。
這些困難困擾著盟軍的參謀們。
好在美英兩國工程師研製出可以直接衝上海灘、把步兵和坦克送上岸的登陸艇和登陸艦,解決了在海灘上登陸的問題。
但敵方的飛機還是不大好對付。
盟軍的最終目標是攻克西西裏東北角的墨西拿,切斷西西裏島上德意軍的退路並占領全島。
但在西西裏北岸港口巴勒莫和墨西拿兩城市,都在以突尼西亞、馬爾他為基地的盟軍戰鬥機作戰的半徑之外。
鑑於此,盟軍隻得選在距馬爾他和突尼西亞較近的西西裏東岸和南岸登陸。
為了搶占各路口,阻擊德意軍趁登陸部隊立足未穩時的反擊,盟軍決定首次使用空降兵。
使用空降兵給登陸時間帶來了十分苛刻的要求。
---------------
8.進軍西西裏(2)
---------------
登陸時間除必須是大潮之時外,還要求是黑夜;但空降則要求有光亮。
為了調和這個矛盾,盟軍作戰計劃人員將登陸時間定於7月10日淩晨。
這一天是滿月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