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幕後交易(5)
---------------
為了和平的利益,英國贊同把蘇台德區劃歸德國。
張伯倫的這些話不是很“通情達理”嗎?那為什麽英國在5月20日捷克“危機”時表達了強硬的立場呢?希特勒尚不能完全理解英國的這種相 互矛盾的態度。
因此,他下令裏賓特洛甫多做英國的工作,爭取其支持德國的行動。
首先是讓它壓捷克政府將《卡爾斯巴德綱領》作為談判基礎,坐下來與蘇台德德意誌黨的代表進行談判。
裏賓特洛甫很了解英國駐德國大使漢德遜。
此人對德國納粹黨的“成就”很崇拜,主張英國與德國建立友好關係。
5月20日危機時,他曾派武官去德捷邊境調查,沒發現德軍有任何異常行動。
因此,他抱怨捷克當局庸人自擾;相信裏賓特洛甫向他做的保證: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任何侵略意圖。
裏賓特洛甫5月下旬多次邀見漢德遜,一再表示請求英國首相張伯倫運用自己的影響促進談判解決蘇台德問題。
張伯倫對5月20日危機做出強烈反應後馬上就後悔了。
他擔心,英國這樣支持捷克政府,將會使他們趾高氣揚,不願滿足蘇台德日耳曼人的要求。
張伯倫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並不了解。
在他印象裏,捷克斯洛伐克是個搖搖欲墜的國家。
他認為蘇台德日耳曼人獲得自治或併入德國並沒有什麽不好。
所以,當德國請求張伯倫促進捷克政府與蘇台德德意誌黨談判時,他答應了。
但張伯倫知道,英國遠沒有法國對捷克政府的影響大。
因此,他想盡一切努力爭取法國同英國合作,對捷克斯洛伐克採取共同的政策。
6月1日,張伯倫打電話給達拉第,說:“總理先生,不久前發生的捷克危機,已被事實證明是貝奈斯總統製造的。
他的目的無非是不想給蘇台德日耳曼人以自治權。
他作為總統,其實跟獨裁者希特勒並沒有什麽兩樣!”“不!”達拉第顯然不同意張伯倫的觀點,說:“貝奈斯總統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 一位著名的知識分子。”
“但是,”張伯倫說,“他的這次愚蠢的國內動員,可能會給希特勒考慮使用武力解決蘇台德問題製造了藉口。
我認為,蘇台德問題必須談判解決,捷克政府應給予蘇台德日耳曼人充分的自治權。
否則,希特勒會使用武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到那時,如果我們兩國不以武力支援捷克,便會在世界各國麵前丟臉;而如果我們兩國對德國使用武力,那必然會引起歐洲大戰,後果不 堪設想。
因此,我希望總理先生給捷克政府做些工作,讓他們與蘇台德德意誌黨坐下來談判解決問題。
法國是捷克的盟國,你們的建議,他們更容易接受。”
達拉第表示同意張伯倫的建議。
但他說這要跟龐納外長商量一下。
他還要求英國與法國一起向捷克政府做工作。
隨後,張伯倫又讓哈裏法克斯給龐納打電話,交涉關於向捷克政府施加壓力,以讓其接受《卡爾斯巴德綱領》作為與蘇台德德意誌黨談判 的基礎。
龐納知道法國軍備狀況不佳,認為無法履行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條約義務;主張對德國應予遷就,以換取德國對法國的寬容。
所以,他對哈裏法克斯的建議完全贊同。
他立即召見捷克駐法國公使,提出要求捷克政府改變“僵硬”立場,在《卡爾斯巴德綱領》的基礎上與德意誌黨談判。
隨後,他又指示法國駐捷克大使,向捷克政府施加壓力。
與此同時,哈裏法克斯也做了同樣的工作。
在法國和英國的壓力下,捷克政府屈服了,6月10日決定同意以《卡爾斯巴德綱領》作為談判的基礎。
6月23日,捷克總理霍德日阿親自率代表團與以漢萊因為首的德意誌黨代表團在布拉格舉行圓桌會談。
會談中,霍德日阿答應給少數民族以更多的自治權,但必須保持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和完整;漢萊因則要求把捷克斯洛伐克改組成種族區 ,各區實際上都是獨立的,跟中央政府有同樣的發言權。
在此後的會談中,霍德日阿又提出了不少折中方案,均被漢萊因拒絕。
這種毫無成效的會談持續到7月9日漢萊因被希特勒召去麵授機宜而停下來。
張伯倫看到捷克雙方談判中斷,認為當事者之間的談判不會有什麽結局,必須向捷克派出一個“仲裁人”。
他決定派倫西曼勳爵去捷克執行“仲裁”任務。
但此事須與法國商量。
因此,他派哈裏法克斯於7月19日到法國去協商。
龐納贊成英國的意見,但達拉第認為倫西曼作為“仲裁人”不合適,不如以“調解人兼顧問”的名義為好,並且他的行動不應損害捷克斯 洛伐克的主權。
英國接受了達拉第的意見,於8月3日將倫西曼派到了布拉格。
倫西曼到達布拉格之後即頻繁往來於布拉格和蘇台德區之間。
他對蘇台德日耳曼人的“友好姿態”越來越高,而對捷克政府的要求則越來越嚴。
21.幕後交易(5)
---------------
為了和平的利益,英國贊同把蘇台德區劃歸德國。
張伯倫的這些話不是很“通情達理”嗎?那為什麽英國在5月20日捷克“危機”時表達了強硬的立場呢?希特勒尚不能完全理解英國的這種相 互矛盾的態度。
因此,他下令裏賓特洛甫多做英國的工作,爭取其支持德國的行動。
首先是讓它壓捷克政府將《卡爾斯巴德綱領》作為談判基礎,坐下來與蘇台德德意誌黨的代表進行談判。
裏賓特洛甫很了解英國駐德國大使漢德遜。
此人對德國納粹黨的“成就”很崇拜,主張英國與德國建立友好關係。
5月20日危機時,他曾派武官去德捷邊境調查,沒發現德軍有任何異常行動。
因此,他抱怨捷克當局庸人自擾;相信裏賓特洛甫向他做的保證: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沒有任何侵略意圖。
裏賓特洛甫5月下旬多次邀見漢德遜,一再表示請求英國首相張伯倫運用自己的影響促進談判解決蘇台德問題。
張伯倫對5月20日危機做出強烈反應後馬上就後悔了。
他擔心,英國這樣支持捷克政府,將會使他們趾高氣揚,不願滿足蘇台德日耳曼人的要求。
張伯倫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情況並不了解。
在他印象裏,捷克斯洛伐克是個搖搖欲墜的國家。
他認為蘇台德日耳曼人獲得自治或併入德國並沒有什麽不好。
所以,當德國請求張伯倫促進捷克政府與蘇台德德意誌黨談判時,他答應了。
但張伯倫知道,英國遠沒有法國對捷克政府的影響大。
因此,他想盡一切努力爭取法國同英國合作,對捷克斯洛伐克採取共同的政策。
6月1日,張伯倫打電話給達拉第,說:“總理先生,不久前發生的捷克危機,已被事實證明是貝奈斯總統製造的。
他的目的無非是不想給蘇台德日耳曼人以自治權。
他作為總統,其實跟獨裁者希特勒並沒有什麽兩樣!”“不!”達拉第顯然不同意張伯倫的觀點,說:“貝奈斯總統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 一位著名的知識分子。”
“但是,”張伯倫說,“他的這次愚蠢的國內動員,可能會給希特勒考慮使用武力解決蘇台德問題製造了藉口。
我認為,蘇台德問題必須談判解決,捷克政府應給予蘇台德日耳曼人充分的自治權。
否則,希特勒會使用武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
到那時,如果我們兩國不以武力支援捷克,便會在世界各國麵前丟臉;而如果我們兩國對德國使用武力,那必然會引起歐洲大戰,後果不 堪設想。
因此,我希望總理先生給捷克政府做些工作,讓他們與蘇台德德意誌黨坐下來談判解決問題。
法國是捷克的盟國,你們的建議,他們更容易接受。”
達拉第表示同意張伯倫的建議。
但他說這要跟龐納外長商量一下。
他還要求英國與法國一起向捷克政府做工作。
隨後,張伯倫又讓哈裏法克斯給龐納打電話,交涉關於向捷克政府施加壓力,以讓其接受《卡爾斯巴德綱領》作為與蘇台德德意誌黨談判 的基礎。
龐納知道法國軍備狀況不佳,認為無法履行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條約義務;主張對德國應予遷就,以換取德國對法國的寬容。
所以,他對哈裏法克斯的建議完全贊同。
他立即召見捷克駐法國公使,提出要求捷克政府改變“僵硬”立場,在《卡爾斯巴德綱領》的基礎上與德意誌黨談判。
隨後,他又指示法國駐捷克大使,向捷克政府施加壓力。
與此同時,哈裏法克斯也做了同樣的工作。
在法國和英國的壓力下,捷克政府屈服了,6月10日決定同意以《卡爾斯巴德綱領》作為談判的基礎。
6月23日,捷克總理霍德日阿親自率代表團與以漢萊因為首的德意誌黨代表團在布拉格舉行圓桌會談。
會談中,霍德日阿答應給少數民族以更多的自治權,但必須保持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和完整;漢萊因則要求把捷克斯洛伐克改組成種族區 ,各區實際上都是獨立的,跟中央政府有同樣的發言權。
在此後的會談中,霍德日阿又提出了不少折中方案,均被漢萊因拒絕。
這種毫無成效的會談持續到7月9日漢萊因被希特勒召去麵授機宜而停下來。
張伯倫看到捷克雙方談判中斷,認為當事者之間的談判不會有什麽結局,必須向捷克派出一個“仲裁人”。
他決定派倫西曼勳爵去捷克執行“仲裁”任務。
但此事須與法國商量。
因此,他派哈裏法克斯於7月19日到法國去協商。
龐納贊成英國的意見,但達拉第認為倫西曼作為“仲裁人”不合適,不如以“調解人兼顧問”的名義為好,並且他的行動不應損害捷克斯 洛伐克的主權。
英國接受了達拉第的意見,於8月3日將倫西曼派到了布拉格。
倫西曼到達布拉格之後即頻繁往來於布拉格和蘇台德區之間。
他對蘇台德日耳曼人的“友好姿態”越來越高,而對捷克政府的要求則越來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