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兄弟之見,在當前形勢下,力主鎮靜,警告國人,不可逞一時意氣,置國家於萬劫不復之地!
”
張群認為:“今天國策的基本精神,在於消弭戰禍。
日本如果進攻,中國必敗。
因此,仗是萬萬打不得的。
我以為今天的問題不在日本,而在延安。
但根據目前人心向背,舉國一致要求抗日的民氣來說,要避免戰爭是困難的。
既然延安方麵膽大妄為,日本的軍事行動也勢在必行,那麽就讓日本同延安打吧。
無論誰打敗,對我們毫無損傷,這是上上之策。”
孔祥熙不同意張群關於美國懼怕日本的意見,拿出一大堆文件說明美國之強大和對中國的援助。
為此與張群發生了爭執。
蔣介石以大局為重,提議下次再議。
第二次商討會上,孔祥熙發表了“抗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的謬論。
意思是:“引誘日本與蘇聯和美國打,中國袖手旁觀,了不起是參加戰爭。”
張群則提出了“和必亂,戰必敗,敗而言和,和而後安”的十四字方針。
蔣介石並不太懂,便說:“嶽軍你說的好像和尚廟裏求籤,請講詳細些。”
張群便做了解釋,他說:“我講的第一句‘和必亂’,就是說,如果我們反對延安抗戰,不準老百姓吵著收復失地,那我們的處境非常不 利。
即使東京不再大舉進攻,而我們內部也必發生譁變。
而這個變化,對我們無論如何是不利的。
大家想想:萬一局勢膠著,中日之間沒有戰爭,但延安方麵必定揚言抗戰,到那時候老百姓當然擁護延安,中國不是大亂麽?對蔣先生和我 們的處境不是非常不利嗎?”接著張群伸出第二個指頭:“我講的第二句是‘戰必敗’。
就是說萬一同日本開戰,我們必敗無疑。
這不是兄弟的意思,是委員長的高瞻遠矚,同時也是軍政部長何應欽的知己知彼之論。
如果我們同日本打仗,我們輸定了。
三日亡國論,七日亡國論,這是不容置辯的名言!”“第三句叫‘敗而言和’。
兄弟的意思是說,在目前同日本和談,不但引起國際間的詫異,而且延安方麵以及全國民眾也不會答應。
延安可以向全國民眾叫道:你們瞧啊,蔣委員長還沒打,就嚇得同敵人講和了!
可是同日本打過一兩仗之後,吃了虧,遭到慘敗,那就沒話說了,大家認輸了,認錯了。
全中國民眾到那時候才明白過來,他們覺悟到幸而委員長不做抗戰準備,幸而委員長不決心同日本打,否則亡國滅種不堪設想!”張群侃 侃而說,眉飛色舞,汪精衛火上加油插話說:“日本是擁有強大陸海空三軍的國家,我們算什麽?我們什麽準備都沒有,憑什麽打?”張群繼續 說;“所以,敗而言和,沒有人敢講一句反對的話。
如果共產黨反對,他們再主張抗戰,那就讓日本收拾他們好了!
---------------
16.盧溝夜月月色昏(5)
---------------
”
“我的最後一句叫做‘和而後安’。
這是最重要的一句。”
張群透過玻璃窗望了望煙雨中蒼茫的廬山峰巒,進一步演義起來:“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同日本打過幾仗了,我們敗了,我們和談成功了, 到那時,我們同日本不再是敵人,而是朋友。
好!
主張收復失地、全麵抗戰的是共產黨,那我們就可以收拾這個冤家對頭了。
共產黨一解決,國家不就可以長治久安了嗎?”“妙哉!
妙哉!
”
汪精衛拍手喝彩,孔祥熙則似聽新版的《天方夜譚》,挺著個大肚子,隻顧吸菸,一言不發。
蔣介石一邊聽張群發表宏論,一邊閉目思索。
待張群講完,他大叫道:“好!
好!
好!
‘和必亂,戰必敗,敗而言和,和而後安’。
好好好,這簡直是十四字真言!
”
這兩次討論後,蔣介石得了“十四字真言”,好像吃了靈丹妙藥,精神大振,便在得意之餘,大宴賓客。
誰知賓客未走,盧溝橋事變就發生了。
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被周恩來言中了,來得這麽快。
不過,他還希望這不過是個衝突。
於是急忙叫陳布雷擬個電稿,要前方把情況詳細呈報上來。
同時大聲說:“我命令,29軍除非奉命,不得還擊。
你趕快把這個命令發出去,遲了或許有變。”
29軍代軍長、北平市市長秦德純收到蔣介石的電報後,經多方活動,於7月9日清晨與日方訂了三條妥協辦法,然後用電話通知了宛平縣縣 長王冷齋和第29軍第110旅旅長何基灃。
他說:“日鬆井隊長來稱,失蹤日兵業已找到,現在可以和平解決。
雙方已經商定三項停戰辦法:一是雙方立即停止射擊;二是日軍撤退至豐臺,我軍撤向盧溝橋以西;三是城內防務除宛平原有保安隊外, 並由冀北保安隊擔任,人數僅限300,定於9日上午9時左右到達接防,並由雙方派員監督撤兵。”
”
張群認為:“今天國策的基本精神,在於消弭戰禍。
日本如果進攻,中國必敗。
因此,仗是萬萬打不得的。
我以為今天的問題不在日本,而在延安。
但根據目前人心向背,舉國一致要求抗日的民氣來說,要避免戰爭是困難的。
既然延安方麵膽大妄為,日本的軍事行動也勢在必行,那麽就讓日本同延安打吧。
無論誰打敗,對我們毫無損傷,這是上上之策。”
孔祥熙不同意張群關於美國懼怕日本的意見,拿出一大堆文件說明美國之強大和對中國的援助。
為此與張群發生了爭執。
蔣介石以大局為重,提議下次再議。
第二次商討會上,孔祥熙發表了“抗戰不如參戰,參戰不如觀戰”的謬論。
意思是:“引誘日本與蘇聯和美國打,中國袖手旁觀,了不起是參加戰爭。”
張群則提出了“和必亂,戰必敗,敗而言和,和而後安”的十四字方針。
蔣介石並不太懂,便說:“嶽軍你說的好像和尚廟裏求籤,請講詳細些。”
張群便做了解釋,他說:“我講的第一句‘和必亂’,就是說,如果我們反對延安抗戰,不準老百姓吵著收復失地,那我們的處境非常不 利。
即使東京不再大舉進攻,而我們內部也必發生譁變。
而這個變化,對我們無論如何是不利的。
大家想想:萬一局勢膠著,中日之間沒有戰爭,但延安方麵必定揚言抗戰,到那時候老百姓當然擁護延安,中國不是大亂麽?對蔣先生和我 們的處境不是非常不利嗎?”接著張群伸出第二個指頭:“我講的第二句是‘戰必敗’。
就是說萬一同日本開戰,我們必敗無疑。
這不是兄弟的意思,是委員長的高瞻遠矚,同時也是軍政部長何應欽的知己知彼之論。
如果我們同日本打仗,我們輸定了。
三日亡國論,七日亡國論,這是不容置辯的名言!”“第三句叫‘敗而言和’。
兄弟的意思是說,在目前同日本和談,不但引起國際間的詫異,而且延安方麵以及全國民眾也不會答應。
延安可以向全國民眾叫道:你們瞧啊,蔣委員長還沒打,就嚇得同敵人講和了!
可是同日本打過一兩仗之後,吃了虧,遭到慘敗,那就沒話說了,大家認輸了,認錯了。
全中國民眾到那時候才明白過來,他們覺悟到幸而委員長不做抗戰準備,幸而委員長不決心同日本打,否則亡國滅種不堪設想!”張群侃 侃而說,眉飛色舞,汪精衛火上加油插話說:“日本是擁有強大陸海空三軍的國家,我們算什麽?我們什麽準備都沒有,憑什麽打?”張群繼續 說;“所以,敗而言和,沒有人敢講一句反對的話。
如果共產黨反對,他們再主張抗戰,那就讓日本收拾他們好了!
---------------
16.盧溝夜月月色昏(5)
---------------
”
“我的最後一句叫做‘和而後安’。
這是最重要的一句。”
張群透過玻璃窗望了望煙雨中蒼茫的廬山峰巒,進一步演義起來:“為什麽呢?因為我們同日本打過幾仗了,我們敗了,我們和談成功了, 到那時,我們同日本不再是敵人,而是朋友。
好!
主張收復失地、全麵抗戰的是共產黨,那我們就可以收拾這個冤家對頭了。
共產黨一解決,國家不就可以長治久安了嗎?”“妙哉!
妙哉!
”
汪精衛拍手喝彩,孔祥熙則似聽新版的《天方夜譚》,挺著個大肚子,隻顧吸菸,一言不發。
蔣介石一邊聽張群發表宏論,一邊閉目思索。
待張群講完,他大叫道:“好!
好!
好!
‘和必亂,戰必敗,敗而言和,和而後安’。
好好好,這簡直是十四字真言!
”
這兩次討論後,蔣介石得了“十四字真言”,好像吃了靈丹妙藥,精神大振,便在得意之餘,大宴賓客。
誰知賓客未走,盧溝橋事變就發生了。
他萬萬沒有想到事情被周恩來言中了,來得這麽快。
不過,他還希望這不過是個衝突。
於是急忙叫陳布雷擬個電稿,要前方把情況詳細呈報上來。
同時大聲說:“我命令,29軍除非奉命,不得還擊。
你趕快把這個命令發出去,遲了或許有變。”
29軍代軍長、北平市市長秦德純收到蔣介石的電報後,經多方活動,於7月9日清晨與日方訂了三條妥協辦法,然後用電話通知了宛平縣縣 長王冷齋和第29軍第110旅旅長何基灃。
他說:“日鬆井隊長來稱,失蹤日兵業已找到,現在可以和平解決。
雙方已經商定三項停戰辦法:一是雙方立即停止射擊;二是日軍撤退至豐臺,我軍撤向盧溝橋以西;三是城內防務除宛平原有保安隊外, 並由冀北保安隊擔任,人數僅限300,定於9日上午9時左右到達接防,並由雙方派員監督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