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發生後,美、英、法等帝國主義受到很大震動,但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很快又達成了一筆私下交易。
美國務卿史汀生與日本駐美大使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很快便達成了“美國不與聞滿洲事變,日本則遵重美國的在華利益”的秘密諒解。
當日本在東北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時,美國務院發表聲明:“日本在滿洲的行動,與非戰公約並無牴觸。”
11月14日,美國駐國聯特派代表竟公開宣稱:“日本為保護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是無可如何的。”
並主張日本長期占領東北,說“國聯對日本自東北撤兵所做期限的規定,是十分不明智的”。
同時,美國一再向日本保證,決不以經濟製裁和斷絕外交關係來對付日本。
英國代表也同美國一唱一和,說恢復東北“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決不是正當的解決辦法”。
日本政府對美、英的上述表態非常感激,對美國代表說,“美國的同情態度是令人感激的”。
與此同時,美、英、法等駐南京大使與國民黨南京政府外交部長顧維鈞通過協商,決定把錦州劃為“中立區”,由美、英、法、意等國派 軍隊駐紮,中國軍隊全部退入山海關以內。
蔣介石對此非常滿意,並於11月25日令其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提出了這一提案。
但卻遭到日本代表的堅決反對。
蔣介石這種做法已從不抵抗政策發展到了出賣國土的地步。
所以立即遭到全國人民及海外華僑的憤怒與指責。
在內外強大的反對聲中,蔣介石在錦州建立“中立區”的投降計劃也流產了。
但蔣介石的真正用心是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喪權辱國來消滅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利用蔣、馮、閻大戰,已發展到10萬人。
蔣介石對此十分恐慌,在他看來,把中國大好河山送給外國侵略者,他還可以當傀儡;一旦共產黨掌權,他便無處葬身。
他在8月22日講話中說:“中國亡於帝國主義,我們還能當亡國奴,尚可苟延殘喘,若亡之於共產黨,則縱為奴隸亦不可得。”
由於他有這種思想,所以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並利用一切場合,宣傳和強化這個方針。
1931年11月30日,蔣介石借國民黨外交部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時發表演講,他大聲疾呼:“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 能取勝於外者。
故今日之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決,或用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成功。”
1932年在圍攻紅軍時說:“亡於外國尚可有復興之日,亡之於共產黨,就死無葬身之地。”
1933年4月7日,他對剿共高級將領發表訓詞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東三省熱河失掉了……無論外麵怎麽批評毀謗,我們總 是以先清內匪為惟一要務,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本末顛倒,先後倒置。”
---------------
7.打個狗日的(2)
---------------
1933年5月8日,蔣介石對中路軍官長發表講話說:“我們應當堅定確認革命軍當前的責任,第一個乃是剿匪來安內,第二個才是抗日來攘 外。
要曉得剿匪的工作實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先要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抗日。”
由於滅共是蔣介石的第一要務,所以在日本加緊準備侵略中國的同時,蔣介石卻一步步加緊“圍剿”在井岡山的中國紅軍。
1930年10月,蔣、馮、閻大戰一結束,蔣介石便急不可耐地調集了7個師10萬兵力進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採取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僅用了5天時間就消滅了敵人1個半師,活捉了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
蔣介石第一次“圍剿”失敗後,又準備了4個月,於1931年2月調集20萬兵馬再次“圍剿”江西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朱德以先打弱敵和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僅15天時間,連續打了5個勝仗,橫掃八百裏戰線,打退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圍攻。
這次失敗使蔣介石惱羞成怒。
他不顧日軍製造“萬寶山慘案”和“中村事件”加緊進行侵略中國的嚴重形勢,親自擔任剿共總司令,坐鎮南昌指揮,並請了許多德、日 、英軍事顧問為他出謀劃策。
1931年7月,國民黨30萬大軍向紅軍中央根據地撲來。
但這次敗得更慘,到8月初,紅軍三戰三捷,殲敵4個師另1個旅。
蔣介石隻好唉聲嘆氣地回到南京。
經過對紅軍的三次圍剿,蔣介石承認,“同紅軍作戰,簡直是一種終身的刑罰,可以說這是無期徒刑,沒有希望的”。
但他沒有從正麵吸取教訓,反而進一步看到了紅軍的強大和可怕,更加堅定了“寧贈外賊,不予家奴”的思想,並不惜與帝國主義相勾結 ,以投降賣國來消滅紅軍。
日本帝國主義看透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蔣介石的真正用心,侵略野心越來越大。
美國務卿史汀生與日本駐美大使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很快便達成了“美國不與聞滿洲事變,日本則遵重美國的在華利益”的秘密諒解。
當日本在東北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時,美國務院發表聲明:“日本在滿洲的行動,與非戰公約並無牴觸。”
11月14日,美國駐國聯特派代表竟公開宣稱:“日本為保護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是無可如何的。”
並主張日本長期占領東北,說“國聯對日本自東北撤兵所做期限的規定,是十分不明智的”。
同時,美國一再向日本保證,決不以經濟製裁和斷絕外交關係來對付日本。
英國代表也同美國一唱一和,說恢復東北“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態“決不是正當的解決辦法”。
日本政府對美、英的上述表態非常感激,對美國代表說,“美國的同情態度是令人感激的”。
與此同時,美、英、法等駐南京大使與國民黨南京政府外交部長顧維鈞通過協商,決定把錦州劃為“中立區”,由美、英、法、意等國派 軍隊駐紮,中國軍隊全部退入山海關以內。
蔣介石對此非常滿意,並於11月25日令其駐國聯代表施肇基提出了這一提案。
但卻遭到日本代表的堅決反對。
蔣介石這種做法已從不抵抗政策發展到了出賣國土的地步。
所以立即遭到全國人民及海外華僑的憤怒與指責。
在內外強大的反對聲中,蔣介石在錦州建立“中立區”的投降計劃也流產了。
但蔣介石的真正用心是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喪權辱國來消滅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利用蔣、馮、閻大戰,已發展到10萬人。
蔣介石對此十分恐慌,在他看來,把中國大好河山送給外國侵略者,他還可以當傀儡;一旦共產黨掌權,他便無處葬身。
他在8月22日講話中說:“中國亡於帝國主義,我們還能當亡國奴,尚可苟延殘喘,若亡之於共產黨,則縱為奴隸亦不可得。”
由於他有這種思想,所以提出了臭名昭著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並利用一切場合,宣傳和強化這個方針。
1931年11月30日,蔣介石借國民黨外交部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時發表演講,他大聲疾呼:“攘外必先安內,統一方能禦侮,未有國不統一而 能取勝於外者。
故今日之對外,無論用軍事方式解決,或用外交方式解決,皆非先求國內統一,不能成功。”
1932年在圍攻紅軍時說:“亡於外國尚可有復興之日,亡之於共產黨,就死無葬身之地。”
1933年4月7日,他對剿共高級將領發表訓詞說:“我們的敵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東三省熱河失掉了……無論外麵怎麽批評毀謗,我們總 是以先清內匪為惟一要務,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本末顛倒,先後倒置。”
---------------
7.打個狗日的(2)
---------------
1933年5月8日,蔣介石對中路軍官長發表講話說:“我們應當堅定確認革命軍當前的責任,第一個乃是剿匪來安內,第二個才是抗日來攘 外。
要曉得剿匪的工作實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先要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抗日。”
由於滅共是蔣介石的第一要務,所以在日本加緊準備侵略中國的同時,蔣介石卻一步步加緊“圍剿”在井岡山的中國紅軍。
1930年10月,蔣、馮、閻大戰一結束,蔣介石便急不可耐地調集了7個師10萬兵力進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採取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僅用了5天時間就消滅了敵人1個半師,活捉了敵前線總指揮張輝瓚。
蔣介石第一次“圍剿”失敗後,又準備了4個月,於1931年2月調集20萬兵馬再次“圍剿”江西革命根據地。
毛澤東、朱德以先打弱敵和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僅15天時間,連續打了5個勝仗,橫掃八百裏戰線,打退了蔣介石的第二次圍攻。
這次失敗使蔣介石惱羞成怒。
他不顧日軍製造“萬寶山慘案”和“中村事件”加緊進行侵略中國的嚴重形勢,親自擔任剿共總司令,坐鎮南昌指揮,並請了許多德、日 、英軍事顧問為他出謀劃策。
1931年7月,國民黨30萬大軍向紅軍中央根據地撲來。
但這次敗得更慘,到8月初,紅軍三戰三捷,殲敵4個師另1個旅。
蔣介石隻好唉聲嘆氣地回到南京。
經過對紅軍的三次圍剿,蔣介石承認,“同紅軍作戰,簡直是一種終身的刑罰,可以說這是無期徒刑,沒有希望的”。
但他沒有從正麵吸取教訓,反而進一步看到了紅軍的強大和可怕,更加堅定了“寧贈外賊,不予家奴”的思想,並不惜與帝國主義相勾結 ,以投降賣國來消滅紅軍。
日本帝國主義看透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蔣介石的真正用心,侵略野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