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伯沒幹過古董生意或管家這兩行,不是他不想幹,他也曾托人幫他找過活,先曾外祖父仲愷公此時從天津來北京拓展業務,身邊要人,中人就撮合他們見麵。
怎麽會嫁給個太監呢
仲愷公是外祖家第三代掌門東家,人稱孫四爺,今天天津市市誌裏麵,把他列為經營人才。其實按薩娘的說法,她這位祖父並無經營才能,對商業一竅不通,他的長處近似劉備玄德公,第一能夠風塵裏識人,第二敢拍板能決斷。而真正的經營,全靠手下一班專業人才,他自己是不管業務的。這一次和夏大伯見麵,兩人一談就是一個晌午,仲愷公連午覺也不睡了,真是一見如故。末了,仲愷公一拍桌子:你不要來我這裏當管家了,我在北京要開分號,你就在這兒給我負責吧。
夏大伯何德何能,得仲愷公如此賞識呢?
因為他太熟悉京中勛舊、滿蒙王公了。久在宮中,和清朝的遺老遺少接觸很多,誰昏庸而多富,誰鋪張而虛淘,對他們的掌故性情、家底品質了如指掌,出宮的時候他有五品頂戴,在這個圈子裏極為吃得開。仲愷公聽得津津有味,他的主要買賣是綢緞,這些人是主要消費者,得到夏太監這樣一個活寶怎能不喜歡?
這裏當然還有夏大伯的精明幹練。太監裏麵並不乏精明幹練的人物,而且在宮廷的險惡中鍛鍊出了很好的應變能力。比如李蓮英,他本是慈禧最親信的太監,可慈禧臨終的時候,要他來見卻見不到,去的太監報告:李總管說實在見不得老佛爺病體支離的樣子,說完還哭昏了過去。慈禧大為感動。其實呢?宮裏流傳那根本就是李蓮英的花招。因為太監不算人,生死不由己,到得慈禧麵前,如果表現得不好,老太太會想,你這小子平時伺候得那麽好,看我快死了就變臉麽?還不得辦他一個“淩遲”?如果表現得好呢,慈禧一感動,賜他一個陪葬的“殊榮”又當如何?可見李蓮英的應變之才。
夏大伯沒有李蓮英的狡詐,但是肚裏功夫也是很深的。兩人談到深處,他和仲愷公講,北京和天津不同,在京打開絲綢銷路,主要靠遺老遺少,而奪占這部分市場的關鍵,卻不在和王公勛貴們的交往,而在於他們手下的管事奴才,所謂“縣官不如現管”也。王公勛貴在經濟上大多是糊塗蟲,全聽底下管家一類人物擺布,這些奴才沆瀣一氣,家主財務上往往反而做不得主,這是北京遜清遜清:因為清朝滅亡是“遜位”,辛亥革命後,清室和它的遺老遺少便被稱為“遜清”。大家的一個獨特之處。所以與其想辦法結交上層,倒不如下工夫在這些小人身上,隻要捨得分利給他們,他們會趕著上門賣主求財,當然,這隻是打開局麵,真正的發展,還要靠貨好。夏大伯有這樣的見識,是基於他歷年和王公貴族們打交道的經驗。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招極其有效的經營策略,當然,也確夠“奸商”的水平了,隻怕外人聽了要罵斷子絕孫,真是“非太監不能出此計”也。
但是,夏大伯堅拒仲愷公的重用。他說,能得仲愷公信任,也當知恩圖報,士為知己者死,然身有殘疾,獨當一麵對主家不利,願請仲愷公派人過來,自己當全力輔佐。
後來,仲愷公從長房派來一位子侄輩的人才負責北京分號,夏大伯則負責實際的業務。果然沒有辜負仲愷公的信任,這個分號發展得如火如荼,全盛的時候,連今天在北京依然頗為有名的“元隆顧繡”都是它的旗下。
夏大伯在經營上的另一個獨到之處,是把買賣做到了蒙古。這件事上,他的五品頂戴、複雜的社會關係和武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此處暫且按下不表,回頭說個心中長久的疑惑。
對於夏大娘和夏大伯,我們這些晚輩,或多或少都會對一個問題感到好奇,那就是夏大娘好好的怎麽會嫁給個太監呢?而且看起來對夏大伯還挺好的。
好奇是好奇,除了不長眼的,沒有人會去問這個問題,總能想像到這背後會有一些隱痛。對一位慈祥的長輩,有誰忍心去揭人家的瘡疤呢?
可是世界上少不了不長眼的。
我們家這個不長眼的,就是薩。
江湖道上也算一號人物
上高中的時候,薩一門心思琢磨著將來去當記者,守著夏大娘這樣的“傳奇”人物,不訪一訪實在是心癢難撓,於是有一次春節吃完飯,終於找了個機會和夏大娘聊天,把話題引到夏大伯身上,然後冷不丁來一句:程姥姥,您就沒有想過不跟夏大伯過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麽?
這問題挺幼稚的吧?可是我也想不出別的說法啊。問是問,心裏挺緊張:老太太可別生氣啊。
夏大娘的反應遠不是我猜測的那樣激烈。老太太抿抿頭髮,一邊揀著一笸籮豆子,一邊很平靜地回答我:什麽自己的幸福啊,你姥姥這輩子過得挺好的了。你夏大伯人好,可惜的是命短啊,沒落著我伺候他,沒享著福。你們現在的孩子沒經過我們那個時候,我們那時候有棒子麵窩窩頭吃就是福……
老太太絮絮叨叨,話題又引到夏大伯身上:你知道麽,你夏大伯可是靠得住的人呢。當年在京津,他在江湖道上也算一號人物,全靠他的仗義和武藝,京北二百裏京北二百裏:泛指北京到張家口之間的地區。古代這裏是交通要道,同時盜匪橫行。一說靜海夏老公,不能說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也是威風八麵。可惜啊,我到他快死了,才知道他那麽大威風。
怎麽會嫁給個太監呢
仲愷公是外祖家第三代掌門東家,人稱孫四爺,今天天津市市誌裏麵,把他列為經營人才。其實按薩娘的說法,她這位祖父並無經營才能,對商業一竅不通,他的長處近似劉備玄德公,第一能夠風塵裏識人,第二敢拍板能決斷。而真正的經營,全靠手下一班專業人才,他自己是不管業務的。這一次和夏大伯見麵,兩人一談就是一個晌午,仲愷公連午覺也不睡了,真是一見如故。末了,仲愷公一拍桌子:你不要來我這裏當管家了,我在北京要開分號,你就在這兒給我負責吧。
夏大伯何德何能,得仲愷公如此賞識呢?
因為他太熟悉京中勛舊、滿蒙王公了。久在宮中,和清朝的遺老遺少接觸很多,誰昏庸而多富,誰鋪張而虛淘,對他們的掌故性情、家底品質了如指掌,出宮的時候他有五品頂戴,在這個圈子裏極為吃得開。仲愷公聽得津津有味,他的主要買賣是綢緞,這些人是主要消費者,得到夏太監這樣一個活寶怎能不喜歡?
這裏當然還有夏大伯的精明幹練。太監裏麵並不乏精明幹練的人物,而且在宮廷的險惡中鍛鍊出了很好的應變能力。比如李蓮英,他本是慈禧最親信的太監,可慈禧臨終的時候,要他來見卻見不到,去的太監報告:李總管說實在見不得老佛爺病體支離的樣子,說完還哭昏了過去。慈禧大為感動。其實呢?宮裏流傳那根本就是李蓮英的花招。因為太監不算人,生死不由己,到得慈禧麵前,如果表現得不好,老太太會想,你這小子平時伺候得那麽好,看我快死了就變臉麽?還不得辦他一個“淩遲”?如果表現得好呢,慈禧一感動,賜他一個陪葬的“殊榮”又當如何?可見李蓮英的應變之才。
夏大伯沒有李蓮英的狡詐,但是肚裏功夫也是很深的。兩人談到深處,他和仲愷公講,北京和天津不同,在京打開絲綢銷路,主要靠遺老遺少,而奪占這部分市場的關鍵,卻不在和王公勛貴們的交往,而在於他們手下的管事奴才,所謂“縣官不如現管”也。王公勛貴在經濟上大多是糊塗蟲,全聽底下管家一類人物擺布,這些奴才沆瀣一氣,家主財務上往往反而做不得主,這是北京遜清遜清:因為清朝滅亡是“遜位”,辛亥革命後,清室和它的遺老遺少便被稱為“遜清”。大家的一個獨特之處。所以與其想辦法結交上層,倒不如下工夫在這些小人身上,隻要捨得分利給他們,他們會趕著上門賣主求財,當然,這隻是打開局麵,真正的發展,還要靠貨好。夏大伯有這樣的見識,是基於他歷年和王公貴族們打交道的經驗。事實證明,這的確是一招極其有效的經營策略,當然,也確夠“奸商”的水平了,隻怕外人聽了要罵斷子絕孫,真是“非太監不能出此計”也。
但是,夏大伯堅拒仲愷公的重用。他說,能得仲愷公信任,也當知恩圖報,士為知己者死,然身有殘疾,獨當一麵對主家不利,願請仲愷公派人過來,自己當全力輔佐。
後來,仲愷公從長房派來一位子侄輩的人才負責北京分號,夏大伯則負責實際的業務。果然沒有辜負仲愷公的信任,這個分號發展得如火如荼,全盛的時候,連今天在北京依然頗為有名的“元隆顧繡”都是它的旗下。
夏大伯在經營上的另一個獨到之處,是把買賣做到了蒙古。這件事上,他的五品頂戴、複雜的社會關係和武功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此處暫且按下不表,回頭說個心中長久的疑惑。
對於夏大娘和夏大伯,我們這些晚輩,或多或少都會對一個問題感到好奇,那就是夏大娘好好的怎麽會嫁給個太監呢?而且看起來對夏大伯還挺好的。
好奇是好奇,除了不長眼的,沒有人會去問這個問題,總能想像到這背後會有一些隱痛。對一位慈祥的長輩,有誰忍心去揭人家的瘡疤呢?
可是世界上少不了不長眼的。
我們家這個不長眼的,就是薩。
江湖道上也算一號人物
上高中的時候,薩一門心思琢磨著將來去當記者,守著夏大娘這樣的“傳奇”人物,不訪一訪實在是心癢難撓,於是有一次春節吃完飯,終於找了個機會和夏大娘聊天,把話題引到夏大伯身上,然後冷不丁來一句:程姥姥,您就沒有想過不跟夏大伯過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麽?
這問題挺幼稚的吧?可是我也想不出別的說法啊。問是問,心裏挺緊張:老太太可別生氣啊。
夏大娘的反應遠不是我猜測的那樣激烈。老太太抿抿頭髮,一邊揀著一笸籮豆子,一邊很平靜地回答我:什麽自己的幸福啊,你姥姥這輩子過得挺好的了。你夏大伯人好,可惜的是命短啊,沒落著我伺候他,沒享著福。你們現在的孩子沒經過我們那個時候,我們那時候有棒子麵窩窩頭吃就是福……
老太太絮絮叨叨,話題又引到夏大伯身上:你知道麽,你夏大伯可是靠得住的人呢。當年在京津,他在江湖道上也算一號人物,全靠他的仗義和武藝,京北二百裏京北二百裏:泛指北京到張家口之間的地區。古代這裏是交通要道,同時盜匪橫行。一說靜海夏老公,不能說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也是威風八麵。可惜啊,我到他快死了,才知道他那麽大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