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德爾1938 年2 月13 日和14 日的日記表明,希特勒不僅指示他、而且也命令凱特爾繼續堅持對奧地利施加軍事壓力。在與舒施尼格舉行會談期間,就開始以佯裝採取軍事行動的手法施加軍事壓力,這些手法居然達到了目的,當希特勒決定“不容許”舒施尼格採用公民投票的方式進行自決時,約德爾便把“原來的草案”,即現成的參謀總部的計劃帶到會上。他在3 月10 日的日記中記載道:然後希特勒就著手準備《奧托方案》,指令是由約德爾簽署的。3 月11 日,約德爾簽發補充命令,並於同日在希特勒的進攻令上簽了字。
根據施蒙特的記錄,約德爾在策劃進攻捷克斯洛伐克時十分賣力。他在該記錄的第十四、十七、二十四、三十六和三十七等各點下麵簽了字。約德爾承認,他與陸軍最高統帥部的意見是一致的:為德國發動進攻提供藉口的“事端”最遲應在“x—1”日,即發動進攻前一天的下午2 時發生,還指示說,事端應發生在某個良好的飛行日的規定時間裏。約德爾曾經和宣傳專家們商討過“麵臨的迫切的共同任務”,例如德國方麵如果違犯了國際法,敵人將會如何利用這一事實,德國人又怎樣加以反駁。約德爾曾把這看成是“一項特別重要的任務”。
慕尼黑事件之後,約德爾寫道:“捷克斯洛伐克作為一個國家因素已經不復存在了..領袖的英明以及他不惜發動一場世界大戰的決心,再一次使我們兵不血刃地取得了勝利。現在希望的是,那些懷疑成性、軟弱觀望和猶豫不決的人都能幡然悔改,而且能夠永遠保持醒悟”。
占領蘇台德區之後不久,約德爾被委派為一個地區的部隊司令官。1939年8 月底,他開始擔任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戰長。
1939 年12 月12 日,約德爾與希特勒、凱特爾和雷德爾商談進犯挪威一
事;他的日記事後詳細記述了為這次進攻所做的準備工作。約德爾在評論此事時宣稱,希特勒仍然一直在為這次行動尋找“藉口”,這意味著,希特勒等待著有關英國計劃的可靠情報。約德爾還為這次進攻辯護,把它說成是對付英國的先發製人的必要行動。他的證詞表明,希特勒自1939 年10 月起就取道比利時對西方發動進攻:但是在11 月中旬以前他對是否襲擊荷蘭還舉棋不定。1940 年2 月8 日,約德爾和他的副手瓦爾利蒙特和空軍參謀耶順內克討論進攻挪威、丹麥和荷蘭的“新設想”,但前提是保證比利時的中立。鑑於各種原因,其中包括氣候條件,對西線的進攻一直推遲到1940 年5 月,在此期間所發布的十七道命令,其中不少是由約德爾簽署的。
約德爾也曾積極參予對希臘和南斯拉夫的進攻。希特勒1941 年1 月11日進攻阿爾巴尼亞的命令上也有約德爾的簽字。1 月20 日,即在發動進攻的四個月之前,在有德國將領和義大利將領出席的一次會議上,希特勒宣布:在羅馬尼亞集結德軍是用於對付希臘的,當時約德爾也在場。3 月8 日,希特勒當著約德爾的麵對雷德爾說:在有可能取得任何調整之前,必須首先占領希臘全境。3 月27 日,希特勒對德軍最高統帥部宣布,必須“以無情的嚴厲手段”摧毀南斯拉夫,還決定,不宣而戰地轟炸貝爾格勒,這一次約德爾也在場。
約德爾說,希特勒擔心俄國入侵,故他搶先發動進攻。準備工作幾乎在入侵的一年之前就開始了。早在1940 年7 月29 日,約德爾就命令瓦爾利蒙特準備計劃,因希特勒已決定發動進攻,後來希特勒告知瓦爾利蒙特,他原計劃在1940 年8 月就發動進攻,但由於軍事上的原因而推遲了。希特勒1940年11 月12 日的指令是由約德爾簽署的,該指令要求繼續執行曾口頭下達的準備工作。約德爾還於12 月18 日簽署了《巴巴羅薩方案》。1941 年2 月3日,希特勒、約德爾和凱特爾曾一同討論入侵事宜。6 月14 日,約德爾還參加了《巴巴羅薩方案》的最後安排。
1942 年10 月18 日,希特勒發布了突擊隊命令,一天之後又發布了一件隻發給司令官的補充指示。附加的說明是由約德爾簽署的。這些命令的原稿是約德爾的參謀部起草的,對此他是知情的。約德爾供認:出於道德上和法律上的理由,他曾強烈反對這項命令,但是他無法拒絕傳達該項命令。約德爾堅持說,他曾試圖在實際執行中減輕命令的嚴酷性,倘若命令未被執行,他就不向希特勒報告。他簽署了國防軍最高統帥部1944 年6 月25 日的文件,以此在諾曼第登陸之後重申上述命令。
《巴巴羅薩方案》的指示包括一項清除蘇聯政治委員的計劃。是否要將他們處死,可以不經法庭審訊,由某一軍官即行作出決定。一份留有約德爾手跡的草稿建議把這種措施作為報復手段。約德爾供認,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謀求迴避這項計劃。
當希特勒在1945 年考慮退出日內瓦公約時,約德爾的意見是:這種做法弊多利少。2 月21 日,他對希特勒說:維持這一公約對戰爭的進行不會產生妨礙的影響。他還列舉了作為報復手段而擊沉英國軍醫船一事。此事後來被解釋成為誤會。他供稱,他之所以採取這種態度,是因為這是希特勒唯一可以考慮的立場;至於道德上的或法律上的理由則都是不起作用的。他堅持說,他正是採取這種立場阻止了希特勒退出公約的。幾乎沒有什麽線索可以證明約德爾曾參與製定強製勞動的計劃,似乎他是集中全力於他的本職——製定戰略計劃。但是他在1943 年11 月7 日對大區領袖的講話中說:對丹麥、法
根據施蒙特的記錄,約德爾在策劃進攻捷克斯洛伐克時十分賣力。他在該記錄的第十四、十七、二十四、三十六和三十七等各點下麵簽了字。約德爾承認,他與陸軍最高統帥部的意見是一致的:為德國發動進攻提供藉口的“事端”最遲應在“x—1”日,即發動進攻前一天的下午2 時發生,還指示說,事端應發生在某個良好的飛行日的規定時間裏。約德爾曾經和宣傳專家們商討過“麵臨的迫切的共同任務”,例如德國方麵如果違犯了國際法,敵人將會如何利用這一事實,德國人又怎樣加以反駁。約德爾曾把這看成是“一項特別重要的任務”。
慕尼黑事件之後,約德爾寫道:“捷克斯洛伐克作為一個國家因素已經不復存在了..領袖的英明以及他不惜發動一場世界大戰的決心,再一次使我們兵不血刃地取得了勝利。現在希望的是,那些懷疑成性、軟弱觀望和猶豫不決的人都能幡然悔改,而且能夠永遠保持醒悟”。
占領蘇台德區之後不久,約德爾被委派為一個地區的部隊司令官。1939年8 月底,他開始擔任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戰長。
1939 年12 月12 日,約德爾與希特勒、凱特爾和雷德爾商談進犯挪威一
事;他的日記事後詳細記述了為這次進攻所做的準備工作。約德爾在評論此事時宣稱,希特勒仍然一直在為這次行動尋找“藉口”,這意味著,希特勒等待著有關英國計劃的可靠情報。約德爾還為這次進攻辯護,把它說成是對付英國的先發製人的必要行動。他的證詞表明,希特勒自1939 年10 月起就取道比利時對西方發動進攻:但是在11 月中旬以前他對是否襲擊荷蘭還舉棋不定。1940 年2 月8 日,約德爾和他的副手瓦爾利蒙特和空軍參謀耶順內克討論進攻挪威、丹麥和荷蘭的“新設想”,但前提是保證比利時的中立。鑑於各種原因,其中包括氣候條件,對西線的進攻一直推遲到1940 年5 月,在此期間所發布的十七道命令,其中不少是由約德爾簽署的。
約德爾也曾積極參予對希臘和南斯拉夫的進攻。希特勒1941 年1 月11日進攻阿爾巴尼亞的命令上也有約德爾的簽字。1 月20 日,即在發動進攻的四個月之前,在有德國將領和義大利將領出席的一次會議上,希特勒宣布:在羅馬尼亞集結德軍是用於對付希臘的,當時約德爾也在場。3 月8 日,希特勒當著約德爾的麵對雷德爾說:在有可能取得任何調整之前,必須首先占領希臘全境。3 月27 日,希特勒對德軍最高統帥部宣布,必須“以無情的嚴厲手段”摧毀南斯拉夫,還決定,不宣而戰地轟炸貝爾格勒,這一次約德爾也在場。
約德爾說,希特勒擔心俄國入侵,故他搶先發動進攻。準備工作幾乎在入侵的一年之前就開始了。早在1940 年7 月29 日,約德爾就命令瓦爾利蒙特準備計劃,因希特勒已決定發動進攻,後來希特勒告知瓦爾利蒙特,他原計劃在1940 年8 月就發動進攻,但由於軍事上的原因而推遲了。希特勒1940年11 月12 日的指令是由約德爾簽署的,該指令要求繼續執行曾口頭下達的準備工作。約德爾還於12 月18 日簽署了《巴巴羅薩方案》。1941 年2 月3日,希特勒、約德爾和凱特爾曾一同討論入侵事宜。6 月14 日,約德爾還參加了《巴巴羅薩方案》的最後安排。
1942 年10 月18 日,希特勒發布了突擊隊命令,一天之後又發布了一件隻發給司令官的補充指示。附加的說明是由約德爾簽署的。這些命令的原稿是約德爾的參謀部起草的,對此他是知情的。約德爾供認:出於道德上和法律上的理由,他曾強烈反對這項命令,但是他無法拒絕傳達該項命令。約德爾堅持說,他曾試圖在實際執行中減輕命令的嚴酷性,倘若命令未被執行,他就不向希特勒報告。他簽署了國防軍最高統帥部1944 年6 月25 日的文件,以此在諾曼第登陸之後重申上述命令。
《巴巴羅薩方案》的指示包括一項清除蘇聯政治委員的計劃。是否要將他們處死,可以不經法庭審訊,由某一軍官即行作出決定。一份留有約德爾手跡的草稿建議把這種措施作為報復手段。約德爾供認,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謀求迴避這項計劃。
當希特勒在1945 年考慮退出日內瓦公約時,約德爾的意見是:這種做法弊多利少。2 月21 日,他對希特勒說:維持這一公約對戰爭的進行不會產生妨礙的影響。他還列舉了作為報復手段而擊沉英國軍醫船一事。此事後來被解釋成為誤會。他供稱,他之所以採取這種態度,是因為這是希特勒唯一可以考慮的立場;至於道德上的或法律上的理由則都是不起作用的。他堅持說,他正是採取這種立場阻止了希特勒退出公約的。幾乎沒有什麽線索可以證明約德爾曾參與製定強製勞動的計劃,似乎他是集中全力於他的本職——製定戰略計劃。但是他在1943 年11 月7 日對大區領袖的講話中說:對丹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