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頁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 作者:鄧蜀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以後,美第一集團軍繼續擴大登陸場,向南推進了10—15公裏,並占領了交通樞紐聖羅。英第二集團軍這時主要是集中力量攻打岡城。7月8日,英軍以三個步兵師和三個裝甲旅的兵力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向岡城發起進攻,至9日,占領了該城的西北部。7月18日,英、加軍以四個步兵師和三個裝甲師的兵力,在岡城以東展開了新的進攻。經三天激戰,向南推進了10公裏,完全占領岡城。
從6月6日到7月24日,聯軍完成了諾曼第登陸場的建立,占領了正麵寬100公裏,縱深30至40公裏的登陸場,基本上保障了為爾後展開陸上進攻而集聚兵力與物資的需要,已具備了向德國西北部大舉進攻的條件。
第三階段:縱深作戰
到7月底,聯軍在諾曼第登陸場已集中了四個集團軍共39個師。聯軍計劃,英、加軍隊在岡城西南牽製德軍,而美軍則在聖羅城以西地區向南實施主要突擊,並向阿夫朗含和勒恩發展進攻,占領布裏塔尼半島。爾後,回師東進,經勒芒、阿朗鬆,將德軍驅向塞納河,占領德國西北部。
美第一集團軍第七軍在長達8公裏的地段上突破了德軍防禦,並向南推進了60公裏。7月31日,前出到西冷河地區。
8月1日,美第三集團軍在這一地區投入交戰。此時,聯軍編成了兩個集團軍群,即:美軍一、三集團軍編成第十二集團軍群,英第一集團軍、加第一集團軍編成第二十一集團軍群。
當美第三集團軍向南發展時,德軍已得到由加萊方向調來的步兵師的加強,抽出了四個裝甲師,於8月6日自維爾、莫日丹向艾弗蘭齊斯發動反突擊,企圖切斷美第三集團軍補給線,遭到美軍的抵抗,迫使德軍放棄了反突擊。美第三集團軍第15軍根據改變了的計劃發展進攻,8月6日攻占拉伐耳城,9日占領勒芒,從而使德軍第七集團軍的左翼和後方受到威脅。與此同時,第八軍也攻占了除聖馬洛、布勒斯特等港口以外的整個布裏塔尼半島。英第二集團軍、加第一集團軍於8月6日占領平鬆山,威脅德軍右翼。此時,聯軍仍決定將德軍合圍在法累茲城以西地域。美軍第十五軍從勒芒發起進攻,於13日占領了阿爾讓湯;加第二軍向法累茲方向進攻,進展遲緩,未能在同一時間與美軍第十五軍合圍。位於合圍圈內的德軍,大部跳出聯軍的合圍圈,向塞納河方向退卻。至8月19日,聯軍完成對法累茲的合圍,在合圍圈內殲滅德軍6萬餘人。
殲滅法累茲德軍後,聯軍各集團軍即向塞納河方向追擊。
8月25日占領巴黎。聯軍經過一個月(7月25日—8月25日)作戰,基本占領了德國的整個西北部。
整個登陸戰役,美英聯軍是在掌握絕對製空、製海權的條件下實施的。美英聯軍投入地麵部隊約150萬人。在登陸兵突擊上陸前4—5小時,美英聯軍使用了三個空降師在諾曼第縱深空降,開創了大規模空降的先例。此次戰役美、英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諾曼第登陸戰役,對美英聯軍在西歐展開大規模進攻,加速納粹德國的崩潰以及決定歐洲戰後形勢,起了重大作用;為組織和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86 雷伊泰灣大海戰
“神風隊”絕望的掙紮
雷伊泰灣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在菲律賓東部雷伊泰灣及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上作戰。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太平洋戰場的軍事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美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上苦心經營的外防禦圈已經土崩瓦解。馬裏亞納海戰,日軍慘敗。美軍接連攻克了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使日本的內防禦圈中的關鍵鏈條被砸碎,從而進一步改變了美日雙方的戰略態勢,美軍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防禦已岌岌可危。由於馬裏亞納群島的失守,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就連最頑固的戰爭狂也開始對前途產生了動搖。1944年7月18日,東條政府垮台。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末日即將來臨。
但日本軍國主義者並不甘心就此滅亡。日本的戰爭機器尚未遭到致命的打擊,海軍和陸軍還具有一定的實力。猶如輸紅了眼的賭徒,日本一意孤行,頑固地推行戰爭政策,困獸猶鬥。日本大本營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以期血戰到底。當時,對於日本的安全來說,要想保衛日本本土,就必須首先固守菲律賓、台灣和琉球群島,否則日本本土的防衛將失去最後的屏障。為此,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營發布了稱為“捷號”作戰的防禦計劃,該項計劃包含四種作戰方案:保衛菲律賓為“捷一號”作戰方案;保衛台灣、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南部為“捷二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中部為“捷三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北部為“捷四號”作戰方案。1944年8月初,日本大本營又進一步明確了“捷一號”作戰計劃。計劃包括陸海行動兩個部分,其中海上軍事行動是關鍵。日本動用三支艦隊參加海上行動。第一支是暫泊日本內海的小澤將軍指揮下的第三艦隊,擁有輕重型航空母艦4艘,另有2艘“戰列航空母艦”,2艘重巡洋艦,21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第二支是暫泊新加坡附近林加錨地的栗田將軍的第二艦隊,這是作戰計劃中的主力艦隊,共擁有7艘戰列艦,11艘重巡洋艦,22艘輕巡洋艦;第三支是誌摩清英的第五艦隊,由3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組成。此外,由大西·福留繁指揮的岸基飛機也將配合栗田艦隊作戰。
從6月6日到7月24日,聯軍完成了諾曼第登陸場的建立,占領了正麵寬100公裏,縱深30至40公裏的登陸場,基本上保障了為爾後展開陸上進攻而集聚兵力與物資的需要,已具備了向德國西北部大舉進攻的條件。
第三階段:縱深作戰
到7月底,聯軍在諾曼第登陸場已集中了四個集團軍共39個師。聯軍計劃,英、加軍隊在岡城西南牽製德軍,而美軍則在聖羅城以西地區向南實施主要突擊,並向阿夫朗含和勒恩發展進攻,占領布裏塔尼半島。爾後,回師東進,經勒芒、阿朗鬆,將德軍驅向塞納河,占領德國西北部。
美第一集團軍第七軍在長達8公裏的地段上突破了德軍防禦,並向南推進了60公裏。7月31日,前出到西冷河地區。
8月1日,美第三集團軍在這一地區投入交戰。此時,聯軍編成了兩個集團軍群,即:美軍一、三集團軍編成第十二集團軍群,英第一集團軍、加第一集團軍編成第二十一集團軍群。
當美第三集團軍向南發展時,德軍已得到由加萊方向調來的步兵師的加強,抽出了四個裝甲師,於8月6日自維爾、莫日丹向艾弗蘭齊斯發動反突擊,企圖切斷美第三集團軍補給線,遭到美軍的抵抗,迫使德軍放棄了反突擊。美第三集團軍第15軍根據改變了的計劃發展進攻,8月6日攻占拉伐耳城,9日占領勒芒,從而使德軍第七集團軍的左翼和後方受到威脅。與此同時,第八軍也攻占了除聖馬洛、布勒斯特等港口以外的整個布裏塔尼半島。英第二集團軍、加第一集團軍於8月6日占領平鬆山,威脅德軍右翼。此時,聯軍仍決定將德軍合圍在法累茲城以西地域。美軍第十五軍從勒芒發起進攻,於13日占領了阿爾讓湯;加第二軍向法累茲方向進攻,進展遲緩,未能在同一時間與美軍第十五軍合圍。位於合圍圈內的德軍,大部跳出聯軍的合圍圈,向塞納河方向退卻。至8月19日,聯軍完成對法累茲的合圍,在合圍圈內殲滅德軍6萬餘人。
殲滅法累茲德軍後,聯軍各集團軍即向塞納河方向追擊。
8月25日占領巴黎。聯軍經過一個月(7月25日—8月25日)作戰,基本占領了德國的整個西北部。
整個登陸戰役,美英聯軍是在掌握絕對製空、製海權的條件下實施的。美英聯軍投入地麵部隊約150萬人。在登陸兵突擊上陸前4—5小時,美英聯軍使用了三個空降師在諾曼第縱深空降,開創了大規模空降的先例。此次戰役美、英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諾曼第登陸戰役,對美英聯軍在西歐展開大規模進攻,加速納粹德國的崩潰以及決定歐洲戰後形勢,起了重大作用;為組織和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86 雷伊泰灣大海戰
“神風隊”絕望的掙紮
雷伊泰灣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日在菲律賓東部雷伊泰灣及其附近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上作戰。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太平洋戰場的軍事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美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上苦心經營的外防禦圈已經土崩瓦解。馬裏亞納海戰,日軍慘敗。美軍接連攻克了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使日本的內防禦圈中的關鍵鏈條被砸碎,從而進一步改變了美日雙方的戰略態勢,美軍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防禦已岌岌可危。由於馬裏亞納群島的失守,在日本國內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就連最頑固的戰爭狂也開始對前途產生了動搖。1944年7月18日,東條政府垮台。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末日即將來臨。
但日本軍國主義者並不甘心就此滅亡。日本的戰爭機器尚未遭到致命的打擊,海軍和陸軍還具有一定的實力。猶如輸紅了眼的賭徒,日本一意孤行,頑固地推行戰爭政策,困獸猶鬥。日本大本營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以期血戰到底。當時,對於日本的安全來說,要想保衛日本本土,就必須首先固守菲律賓、台灣和琉球群島,否則日本本土的防衛將失去最後的屏障。為此,1944年7月21日,日本大本營發布了稱為“捷號”作戰的防禦計劃,該項計劃包含四種作戰方案:保衛菲律賓為“捷一號”作戰方案;保衛台灣、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南部為“捷二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中部為“捷三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北部為“捷四號”作戰方案。1944年8月初,日本大本營又進一步明確了“捷一號”作戰計劃。計劃包括陸海行動兩個部分,其中海上軍事行動是關鍵。日本動用三支艦隊參加海上行動。第一支是暫泊日本內海的小澤將軍指揮下的第三艦隊,擁有輕重型航空母艦4艘,另有2艘“戰列航空母艦”,2艘重巡洋艦,21艘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第二支是暫泊新加坡附近林加錨地的栗田將軍的第二艦隊,這是作戰計劃中的主力艦隊,共擁有7艘戰列艦,11艘重巡洋艦,22艘輕巡洋艦;第三支是誌摩清英的第五艦隊,由3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組成。此外,由大西·福留繁指揮的岸基飛機也將配合栗田艦隊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