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 作者:鄧蜀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759年的戰爭又以俄軍的西進為前奏。由於俄軍已占領東普魯士,因而在戰略上作出調整,準備同奧軍會合,攻克柏林。普軍亦以俄軍為主要目標,7月間在法蘭克福東南截住俄軍,但戰敗。8月,俄奧兩軍在法蘭克福會師。為防俄奧聯軍進攻柏林,普軍集結兵力再次前往阻截,雙方展開了著名的庫納斯多夫會戰,結果普軍失敗。這場會戰使1759年成了七年戰爭的轉折年,普軍統帥弗裏德裏希二世對戰爭前途產生了悲觀情緒。隻是由於冬天的來臨,俄奧聯軍才未對普軍採取進一步行動。
1760年,俄奧聯軍在戰略上又產生分歧。俄軍主張攻打柏林,而奧軍則急欲奪取西裏西亞,於是兩軍又各自為戰。10月間,俄軍乘奧軍與普軍周旋之機,曾一度偷襲柏林得手,後在普軍主力回救時放棄。普軍在解除柏林危急後,調頭迎戰奧軍,雙方在薩克森境內舉行托爾高會戰,普軍勉強取勝,從而渡過了艱難的1760年。
1761年,普軍依然麵臨三麵受敵的困境:法軍威脅漢諾瓦,俄軍伺機攻取科爾貝格,而奧軍則占領了西裏西亞。下半年,俄軍主力南下同奧軍會合,幫助奧軍在西裏西亞取得一係列勝利,使普軍在全戰線的防禦岌岌可危。為攻克柏林,俄軍另一部在魯緬采夫將軍指揮下開始圍攻柏林的門戶科爾貝格。當年12月,科爾貝格失陷。
由於南北兩線的相繼失利,普軍在戰略全局上幾乎陷入絕境。但這時發生了一個偶然的但對戰爭全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這就是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病死,其外甥彼得三世繼位。此人有一半普魯士血統,從小在普魯士長大,是俄國統治集團中親普勢力的總代表。他繼位後,俄國立即退出戰爭,將所占土地歸還普魯士,並轉向同普魯士結盟。普魯士由此免於徹底覆滅的厄運,有的歷史學家稱此為“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在歐洲大陸以外,戰爭主要表現為英國和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戰爭初期,英國在戰略上側重於以海軍同法國海軍在海上交戰。1756年,英國艦隊在梅諾卡島戰役中失敗。此後,受命組閣的英國陸軍大臣皮特提出了以爭奪海外殖民地為主的新戰略。英國逐漸扭轉了戰略上的被動局麵,先後奪取了原屬法國的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大部地區。1762年,又從站在反英一方介入七年戰爭的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古巴。英國還以殖民軍隊為主力,在海軍的支援下,同法國殖民軍在印度和菲律賓等地展開角逐,最終完全控製了這些地區。
以俄國退出戰爭為標誌,七年戰爭進入了尾聲。由於英國在海外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普魯士又重新奪回了西裏西亞,加之各國已被戰爭拖得筋疲力盡,七年戰爭的結局基本已經形成。基於這一情況,交戰各國相互間簽訂了一係列停戰和約。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根據上述協議與和約,普魯士鞏固了它對西裏西亞的占有權;英國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國割讓的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所有領土,並且用梅諾卡島換取了塞內加爾,用古巴換取了佛羅裏達的一部分;奧地利放棄了收復西裏西亞的要求;法國喪失了北美和南亞的大部分殖民地,但重新獲得英國歸還的貝爾島、瓜德羅普、馬提尼克、聖路西亞、加利,以及北大西洋的密克隆和聖皮埃爾島;西班牙在付出代價後,重新獲得古巴和菲律賓。
七年戰爭是法國革命戰爭前歐洲各主要國家都相繼捲入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英國由於在戰爭爆發時已經歷資產階級革命,並處於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世界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經濟、軍事實力獲得長足發展,同時由於以老威廉·皮特為核心的統治集團的戰略指導發揮了積極作用,因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由於在軍事上作出了充分準備,加之弗裏德裏希二世的統帥才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歐洲大陸上同當時幾乎所有的大陸強國相對抗,取得多次會戰的光輝勝利,但它稱霸歐洲,多麵樹敵,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政策是不足為訓的。七年戰爭中,法國、奧地利、俄國等國結成聯盟,在總兵力上並不弱,但其內部戰略目標各異,形不成合力,授敵以可乘之隙,犯了聯盟戰爭之大忌。
七年戰爭對軍事學術的重大影響主要在於,它暴露了當時歐洲軍隊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線戰略”和以威脅敵軍補給線為主要目標的“機動戰略”,以及呆板的線式戰術的缺點。隨著各國經濟承受能力的提高,軍隊人數增大,火力加強,後勤補給製度也不單靠補給線,這些新的歷史條件,呼喚著集中兵力,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決戰戰略和便於利用地形地物發揮火力,保存自己的比較靈活的戰鬥隊形和戰術。從七年戰爭的某些會戰勝負原因中,可以看出幾十年後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臻於完善的決戰戰略和疏開隊形的端倪。
39 俄國農民戰爭
普加喬夫血濺莫斯科
18世紀後半期,俄國農民領袖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是俄國歷史上四次農民戰爭中規模最大和最後的一次。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農奴製統治,對沙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麵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軍事上也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
1760年,俄奧聯軍在戰略上又產生分歧。俄軍主張攻打柏林,而奧軍則急欲奪取西裏西亞,於是兩軍又各自為戰。10月間,俄軍乘奧軍與普軍周旋之機,曾一度偷襲柏林得手,後在普軍主力回救時放棄。普軍在解除柏林危急後,調頭迎戰奧軍,雙方在薩克森境內舉行托爾高會戰,普軍勉強取勝,從而渡過了艱難的1760年。
1761年,普軍依然麵臨三麵受敵的困境:法軍威脅漢諾瓦,俄軍伺機攻取科爾貝格,而奧軍則占領了西裏西亞。下半年,俄軍主力南下同奧軍會合,幫助奧軍在西裏西亞取得一係列勝利,使普軍在全戰線的防禦岌岌可危。為攻克柏林,俄軍另一部在魯緬采夫將軍指揮下開始圍攻柏林的門戶科爾貝格。當年12月,科爾貝格失陷。
由於南北兩線的相繼失利,普軍在戰略全局上幾乎陷入絕境。但這時發生了一個偶然的但對戰爭全局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這就是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病死,其外甥彼得三世繼位。此人有一半普魯士血統,從小在普魯士長大,是俄國統治集團中親普勢力的總代表。他繼位後,俄國立即退出戰爭,將所占土地歸還普魯士,並轉向同普魯士結盟。普魯士由此免於徹底覆滅的厄運,有的歷史學家稱此為“布蘭登堡王室的奇蹟”。
在歐洲大陸以外,戰爭主要表現為英國和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戰爭初期,英國在戰略上側重於以海軍同法國海軍在海上交戰。1756年,英國艦隊在梅諾卡島戰役中失敗。此後,受命組閣的英國陸軍大臣皮特提出了以爭奪海外殖民地為主的新戰略。英國逐漸扭轉了戰略上的被動局麵,先後奪取了原屬法國的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大部地區。1762年,又從站在反英一方介入七年戰爭的西班牙手中奪取了古巴。英國還以殖民軍隊為主力,在海軍的支援下,同法國殖民軍在印度和菲律賓等地展開角逐,最終完全控製了這些地區。
以俄國退出戰爭為標誌,七年戰爭進入了尾聲。由於英國在海外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普魯士又重新奪回了西裏西亞,加之各國已被戰爭拖得筋疲力盡,七年戰爭的結局基本已經形成。基於這一情況,交戰各國相互間簽訂了一係列停戰和約。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根據上述協議與和約,普魯士鞏固了它對西裏西亞的占有權;英國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國割讓的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所有領土,並且用梅諾卡島換取了塞內加爾,用古巴換取了佛羅裏達的一部分;奧地利放棄了收復西裏西亞的要求;法國喪失了北美和南亞的大部分殖民地,但重新獲得英國歸還的貝爾島、瓜德羅普、馬提尼克、聖路西亞、加利,以及北大西洋的密克隆和聖皮埃爾島;西班牙在付出代價後,重新獲得古巴和菲律賓。
七年戰爭是法國革命戰爭前歐洲各主要國家都相繼捲入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英國由於在戰爭爆發時已經歷資產階級革命,並處於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世界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經濟、軍事實力獲得長足發展,同時由於以老威廉·皮特為核心的統治集團的戰略指導發揮了積極作用,因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由於在軍事上作出了充分準備,加之弗裏德裏希二世的統帥才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歐洲大陸上同當時幾乎所有的大陸強國相對抗,取得多次會戰的光輝勝利,但它稱霸歐洲,多麵樹敵,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政策是不足為訓的。七年戰爭中,法國、奧地利、俄國等國結成聯盟,在總兵力上並不弱,但其內部戰略目標各異,形不成合力,授敵以可乘之隙,犯了聯盟戰爭之大忌。
七年戰爭對軍事學術的重大影響主要在於,它暴露了當時歐洲軍隊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線戰略”和以威脅敵軍補給線為主要目標的“機動戰略”,以及呆板的線式戰術的缺點。隨著各國經濟承受能力的提高,軍隊人數增大,火力加強,後勤補給製度也不單靠補給線,這些新的歷史條件,呼喚著集中兵力,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決戰戰略和便於利用地形地物發揮火力,保存自己的比較靈活的戰鬥隊形和戰術。從七年戰爭的某些會戰勝負原因中,可以看出幾十年後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臻於完善的決戰戰略和疏開隊形的端倪。
39 俄國農民戰爭
普加喬夫血濺莫斯科
18世紀後半期,俄國農民領袖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是俄國歷史上四次農民戰爭中規模最大和最後的一次。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農奴製統治,對沙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麵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軍事上也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