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爾塔瓦會戰後,俄土關係又趨緊張。逃亡土耳其的查理十二世鼓動土耳其政府對俄宣戰。鑑於南線吃緊,彼得一世決定在波羅的海方向停止進攻,主力轉到南線,計劃從巴爾幹對土耳其實施突擊。1711年夏,彼得一世親率俄軍主力4萬餘人,向多瑙河下遊孤軍冒進。土耳其出動10萬大軍,在克裏木軍的配合下,包圍俄軍於晉魯特河畔。7月20日,雙方激戰,俄軍彈盡糧絕,彼得一世被迫求和。最終彼得一世以歸還亞速及其附近地區為代價與土耳其達成停戰協定。俄軍在對土戰爭結束後,恢復對瑞典的進攻。


    1713年,俄陸軍在艦隊配合下,在芬蘭灣沿岸維堡與赫爾辛基之間登陸,連克芬蘭許多城市。1714年夏,俄海軍在芬蘭灣口漢科角附近與瑞典艦隊展開海戰。8月7日,俄海軍經2小時激戰大敗瑞典艦隊。


    漢科角海戰後,俄艦隊占領芬蘭與瑞典之間的海上跳板阿蘭群島,並以此為依託,在瑞典本土登陸。此時,各盟國由於顧慮俄國在波羅的海勢力的擴大,因而打亂了俄在瑞典南部登陸的計劃。加之英國開始施加壓力,俄國所有盟國先後同瑞典議和。1718年,俄、瑞也開始議和,但查理十二世在娜威前線中彈身亡,瑞典新女王在英國影響下拒絕和談。談判中斷,戰事又起。


    1720年,俄海軍在格雷厄姆島附近大勝瑞典艦隊,多次在瑞典沿海登陸,直逼首都斯德哥爾摩。1721年夏,俄海軍再敗瑞典艦隊。9月,瑞典已無力再戰。俄、瑞雙方在芬蘭尼什塔德簽訂和約,結束戰爭。俄國奪取了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和英格曼蘭、愛斯特蘭、立夫蘭等大片土地。同時,俄軍退出芬蘭其餘地區,並將阿蘭群島歸還瑞典。從此,俄國人得以自由地進入波羅的海。戰後,俄國樞密院奉彼得一世以“大帝”尊號,沙皇俄國正式稱“俄羅斯帝國”,一躍而成歐洲列強之一。


    北方戰爭雖然是多國戰爭,但沙皇彼得一世既是戰爭的主角之一,又是最大的勝利者。馬克思稱這場戰爭為“彼得大帝的戰爭”。


    彼得一世把戰爭作為侵略擴張的主要手段。他認為,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進一步西進和南下,必須動用軍事手段。


    同時,他又十分重視外交鬥爭與軍事鬥爭的密切配合。無論是戰前,還是戰時,他竭力拚湊軍事聯盟,力爭最大限度孤立敵人;以軍事為後盾,迫敵接受俄停戰條件。在麵臨南北兩個大敵(土耳其與瑞典)夾擊下,力避兩線作戰。他善於觀察形勢的變化,根據新的條件,實行戰略轉變。在戰爭指導上,彼得一世崇尚進攻性戰略,強調主動打到敵人國土上去。在強敵入侵時,他能大踏步後撤,發揮戰略防禦的作用,最終還是為了打出去。他重視會戰的決定性作用,但不輕易使用,確有把握才動手,習慣於以小打取勝。彼得一世在陸海軍建設上,注意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同時重視結合俄國具體條件,講究實效。彼得一世在作戰和建軍上的思想和實踐,對俄國軍事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瑞典戰爭潛力沒有俄國雄厚,瑞典的霸權政策招致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反對,樹敵過多。加之在波爾塔瓦會戰之後,瑞軍遠離後方,孤軍深入敵國腹地,犯了盲動和冒進的大錯,導致全軍覆沒。


    36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路易十四撒下法德世仇的種子


    1700年,英、法、荷、奧等國圍繞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然而這隻是表麵現象,深層的或最主要的則是諸列強借王位繼承問題進行了一場空前規模的殖民地大掠奪,並且主要鬥爭矛頭指向的是法國。


    18世紀初,殖民主義者爭奪殖民地已發展到了瘋狂的程度。法國在印度占據了本地治裏等地;在非洲占領了馬達加斯加;在北美,除繼續加強在加拿大的殖民統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廣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這樣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國王路易十四狂妄起來,在國內大興土木,包括修建富麗堂皇的凡爾賽宮殿、開闢巨大的園林,以窮奢極欲來顯示他的無限權威;不容法國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實現他夢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國隻能有“一個國王,一個法律,一個上帝”。對外方麵,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圖擴張領土,其目標是:在法國的東北向外發展,以便取得易於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個王公置於西班牙的王位,以擴大法國的力量並控製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11月1日,西班牙國王查理二世去世,沒有子嗣承繼王位。按照親屬關係,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繼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繼承(因查理二世屬於哈布斯堡王朝旁係,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內弟)。由於法國外交的積極活動,查理二世的遺囑要把王位傳給路易十四的一個孫子安茹腓力普,路易十四興高采烈。因為,當時的西班牙除其本土外,還有義大利的大部分、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以及遍布美洲、亞洲、非洲的遼闊土地。這就是說,法國得到西班牙王位繼承權,也就意味著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正因為如此,英國、荷蘭、奧地利以及德意誌境內的普魯士群起反對,他們結成同盟,決定對法作戰。於是,從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


    這次戰爭,一方是以封建君主專製的法國為首,有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誌國、薩伏依(很快就轉到敵對一方)、巴馬參加的同盟;另一方則是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有荷蘭、葡萄牙、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誌小國和義大利小國參加的同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蜀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蜀生並收藏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