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4年夏,士瓦本南部的農民拒絕為貴族服勞役,發動起義,揭開了大規模農民戰爭的第一頁。起義領袖托馬斯·閔採爾(神甫,反教皇主義者,倡導消滅一切壓迫者和剝削者)和他的信徒步遍許多城鎮,積極推動鬥爭。起義者提出自己的綱領——《書簡》,號召推翻封建製度。士瓦本貴族懾於起義的威力,一麵集結兵力,一麵同農民談判。第二年初,農民發現受了貴族欺騙,於是拒絕談判。起義席捲了士瓦本全區。在戰鬥中形成6支起義隊伍,人數多達3—4萬人。起義軍奪取城市,占領和搗毀寺院與城堡,強迫封建主將糧食和武器交給農民。1525年3月,6支起義軍的領袖在梅明根集會,製定了《十二條款》,作為鬥爭綱領。《十二條款》包括從農奴製壓迫下恢復人身自由,限製地租和勞役,收回被貴族霸占的農村公社土地,把什一稅用於支付教士的薪俸和公共事業,農民自己選舉本地宗教事務的管理人。這個綱領雖帶有溫和性質,但它部分地反映了農民的利益要求。


    反動將領特魯赫澤斯利用起義隊伍分散作戰的弱點,採用假談判,真武裝襲擊的手法來對付農民。結果,有些起義隊伍輕信敵人,同意休戰,隨即被敵人各個擊破。


    1525年3月末,弗蘭科尼亞農民起義爆發,4月迅速擴大。起義者燒毀了幾百座城堡和修道院,懲治了罪大惡極的封建貴族。許多騎士加入起義隊伍,還有許多城市也倒向起義軍一邊。城市平民積極配合農民鬥爭,但是市民隻想利用起義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其態度搖擺不定,不少人雖然參加了起義,但不久就被運動所嚇倒,投向敵人方麵,造成起義隊伍渙散,力量削弱。狡猾的特魯赫澤斯仍舊採用各個擊破和欺騙性談判的手法,打敗了幾支起義軍,進逼海爾布隆。在這關鍵時刻,市民相繼叛變,開門迎敵。7月初,弗蘭科尼亞的起義也失敗了。


    1525年2月,閔採爾來到圖林根,3月在繆爾豪森城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城市貴族的統治,建立起一個“永久議會”,閔採爾被選為主席。從此繆爾豪森成為德意誌中部的起義中心。在它周圍,起義的烽火到處在燃燒。人民攻占城市、莊園、城堡和修道院,分掉貴族的土地和財物。農民信賴閔採爾的領導,紛紛向他請求對鬥爭的指示。閔採爾向人民宣傳鬥爭的遠大目標:消滅領主,財產公有,人人平等。號召人民“向前,向前,到了像打狗一樣地窮追猛打惡棍的時候了……不要讓你們的刀劍冷卻、變鈍”。1525年5月中,農民起義軍與封建主軍隊在弗蘭肯豪森進行決戰。諸侯的兵力居於絕對優勢,閔採爾毫不畏懼,率領農民軍8000人奮勇迎敵。


    但是由於眾寡懸殊,武器缺乏,訓練不夠,閔採爾本人也缺少指揮經驗,起義失敗了。閔採爾被俘後備受嚴刑,壯烈就義。德意誌的農民戰爭隨後失敗,起義農民遭到殘酷的鎮壓,被殺害的起義者總數超過10萬人。


    轟轟烈烈的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其影響卻是巨大的。他從根本上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國的統治,削弱了1000多年來教會在歐洲的特權地位,促進了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許多寺院和教堂被搗毀,許多教會領地和其他財產被沒收,天主教會在政治、經濟上的權力大為削弱。封建主的城堡被摧毀,許多貴族被消滅,騎士或死於戰火,或淪為諸侯的臣屬,使他們本已沒落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很多體麵的家族破落了,隻有靠伺候諸侯維持生活。因此,恩格斯把德國農民戰爭視為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製度的第一次大決戰。從這時起,近代無產階級的先驅者,“手裏拿著紅旗,口裏喊著財產公有的要求”登上了政治舞台。


    德國農民戰爭也給革命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鬥爭實踐證明,廣大農民是反封建的主力軍。在同封建反動勢力——諸侯、教會、貴族的決戰中,他們最英勇。但農民要取得徹底解放,還需要無產階級的堅強領導,而無產階級同樣也隻有與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才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25 伊土戰爭


    伊斯蘭兩雄爭霸中東的百年“聖戰”


    伊土戰爭是奉遜尼派為國教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同以什葉派為國教的伊朗薩菲王朝為爭奪阿拉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外高加索,控製歐亞兩洲間重要戰略和貿易交通線而進行的掠奪性戰爭。戰爭的結果未分勝負,兩敗俱傷,加速了西亞這一古代文明的衰落,為西歐資本主義強國占領和奴役中近東創造了條件。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和薩菲王朝的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是中世紀西亞地區的兩個大帝國,但由於派別不同,爭奪宗教統治權和爭奪兩河流域領土的鬥爭十分激烈。薩菲王朝奉什葉派為國教,土耳其則信奉遜尼派。在土耳其帝國內部有許多什葉派教徒,薩菲王朝利用自己的代理人在安納托利亞四處活動,鼓動叛亂反對遜尼派奧斯曼人的統治,對土耳其構成威脅。1513年,土耳其蘇旦塞利姆一世殘酷鎮壓了什葉派教徒的叛亂,屠殺5萬之眾,並乘機對伊朗的薩菲王朝發動了戰爭。


    伊土戰爭共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從1514—1555年。


    1514年8月23日,奧斯曼軍隊在查爾迪蘭(南亞塞拜然)與8萬波斯騎兵展開決戰。土耳其部隊不僅有步兵、騎兵,還有強大的炮兵,伊朗部隊則主要是裝備馬刀和長矛的騎兵。伊朗軍隊以逸待勞,但軍事上不占優勢。使用滑膛槍的土耳其耶尼切裏兵團在大炮配合下摧毀了伊軍抵抗,擊敗了沙赫伊思邁爾一世,占領了伊朗首都大不裏士。1515年科奇希薩爾一戰,伊朗軍隊再次敗北,土耳其炮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到1516年,塞利姆已占領了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和包括摩蘇爾在內的北美索不達米亞。1516—1517年,土耳其又占領了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埃及、希賈茲和阿爾及利亞部分領土。1533年,蘇萊曼一世在同奧地利簽訂和約使其北翼安全得到保障之後又對伊朗開戰。1536年,土耳其占領了喬治亞西南的部分領土。這裏是伊土兩國爭奪外高加索和美索不達米亞統治地位的主要戰場。伊朗軍隊有了自己的炮兵之後,雙方的戰爭互有勝負。1555年5月,兩國在阿馬西亞城締結和約,伊朗保有所占外高加索領土,土耳其則把阿拉伯伊拉克併入自己的版圖。兩國平分了喬治亞和亞美尼亞,確認卡爾斯城區為中立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鄧蜀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鄧蜀生並收藏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