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 作者:鄧蜀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高盧戰爭包括8次軍事遠征。愷撒上任伊始即大舉擴張。
第一次遠徵發生在公元前58年,在比布拉克特交戰中,愷撒的4個軍團擊敗了企圖從現在的瑞士地區向西南遷徙的人數最多的高盧部落之一——海爾維第人。同年,愷撒進行第二次遠征,擊敗了由斯韋夫人的首領阿裏奧維斯特指揮的各日耳曼部落聯軍,將其趕過雷努斯河(萊茵河)。公元前57年,愷撒發動第三次遠征,征服了比爾及人和其他東北部的高盧部落。此後,愷撒向元老院報告,他已征服了整個高盧。
羅馬人的掠奪和暴行激起了高盧部落多次起義。為鎮壓這些起義,愷撒又對高盧進行了5次遠征。公元前56年,為鎮壓韋內蒂人和阿奎達尼人的起義,愷撒進行了第四次遠征,擊敗起義軍並對起義者進行了殘酷迫害。次年,愷撒又第五次遠征高盧,襲擊了韋內蒂人的同盟軍——日耳曼部落的烏西佩特人和滕克特裏人,並渡過萊茵河將他們殲滅。為瓦解高盧人的同盟軍,愷撒於公元前55年秋天率兩個軍團在不列顛群島登陸,遭到當地人的頑強抵抗。經過幾次交戰,愷撒同不列顛人簽訂和約,率軍返回高盧。公元前54年,他又率領5個軍團和2000名騎兵(共計2—2.5萬人)發起了第六次遠征。羅馬大軍渡過拉芒什海峽,試圖再次占領不列顛群島。愷撒軍隊在戰鬥中多次獲勝,但由於在當地部落中沒能找到同盟軍,因此未能牢固控製不列顛群島。第七次遠徵發生在公元前54—前53年間,目的是鎮壓埃布龍人、阿杜阿蒂基人、內爾維人、特雷維裏人和其他部族的起義。最後一次遠徵發生在公元前52年,目的是鎮壓由傑出的軍事首領、阿爾韋尼人部落酋長韋桑熱托裏克斯領導的幾乎所有高盧部落參加的起義。起義軍在格爾戈維(今克萊蒙費朗附近)擊敗了羅馬人。但由於愷撒的挑撥離間和各部落之間的紛爭,韋桑熱托裏克斯的主力被羅馬軍包圍在阿萊夏要塞。愷撒軍隊擊潰了韋桑熱托裏克斯的援軍,迫使守軍投降。緊接著,愷撒率軍於公元前51年逐個鎮壓了高盧部落的多次起義。
愷撒遠征高盧的歷次戰爭的一個特點是對戰敗者進行殘忍的大屠殺和貪婪的掠奪。愷撒對高盧的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勝,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羅馬軍隊在人員和技術裝備上占有優勢。羅馬當時是發達的奴隸製國家,經濟水平較高,軍隊多年征戰,素質好、經驗豐富。而高盧各部族當時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沒有形成國家,以遊牧為主,經濟十分落後,軍隊素質和裝備都比較落後。因此,羅馬軍隊在其擴張過程中通常都能打敗社會發展階段比較初級的各部落和地區。第二,愷撒本人智勇雙全,有一條正確的戰略戰術和謀略計策。軍事上,他善於周密偵察敵情和地形,不囿於單一的戰法,採用靈活多樣的作戰方式,行動果斷,目的堅決,善於利用有利地形和迅速構築工事,長於快速機動兵力、實施突然打擊,一旦擊潰敵人則定要跟蹤追擊,務求全殲敵人而取勝。因此,這是一種以積極進取、果敢行動、殲敵有生力量為特徵的攻勢殲滅戰略。與此同時,為了孤立、分化敵人,愷撒注重採取外交手段,運用謀略和計策分化瓦解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意誌不統一的眾多部落。
高盧戰爭使整個高盧地區臣服於愷撒,愷撒也利用戰爭之機掠奪了巨額財富,並造就出一支有10個軍團的強大軍隊。這一切都大大加強和壯大了愷撒的實力和權威,為他在羅馬內戰中戰勝對手、建立個人獨裁政權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高盧戰爭是愷撒一生的轉折點,其結果是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解體和走向帝製的步伐。
10 羅馬內戰
羅馬共和國的解體和帝製的建立
羅馬內戰是公元前1世紀40—前30年代羅馬奴隸製國家內部為爭奪政權和建立軍事獨裁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發動者是羅馬晚期共和國時期著名的“前三頭”和“後三頭”。羅馬內戰的結果是屋大維最終獲勝並開創了朱裏亞·克勞狄王朝,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羅馬內戰的結束是羅馬共和國解體和羅馬帝製全麵建立的標誌。
公元前146年,羅馬進入晚期共和國時期。這一時期羅馬出現全麵危機,奴隸起義風起雲湧,平民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和複雜。這種危機的集中表現形式是政體危機,也就是說,由於奴隸製發展達到高峰,共和製統治形式已經過時,帝製的建立是適應奴隸製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由於羅馬共和國已為元老貴族盤據壟斷,改製之爭阻力極大,延續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貴族的猛烈攻擊,並在失敗後遭到反動貴族的瘋狂屠殺。這次改革雖然失敗,但卻揭開了羅馬內戰時代的序幕。元老貴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殺群眾,以後當會變本加厲大開殺戒,而反元老勢力也會以兵戎相見,由內爭轉入內戰。此後反元老勢力仍繼續改革派的傳統,發出了平民運動的號召。但反元老鬥爭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卻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維護小農之類,而是打擊元老貴族、改變共和體製、建立軍事獨裁和皇帝統治的羅馬帝國。正是在晚期羅馬共和國危機重重、內部鬥爭不斷激烈的形勢下,湧現出了眾多的英雄人物。
第一次遠徵發生在公元前58年,在比布拉克特交戰中,愷撒的4個軍團擊敗了企圖從現在的瑞士地區向西南遷徙的人數最多的高盧部落之一——海爾維第人。同年,愷撒進行第二次遠征,擊敗了由斯韋夫人的首領阿裏奧維斯特指揮的各日耳曼部落聯軍,將其趕過雷努斯河(萊茵河)。公元前57年,愷撒發動第三次遠征,征服了比爾及人和其他東北部的高盧部落。此後,愷撒向元老院報告,他已征服了整個高盧。
羅馬人的掠奪和暴行激起了高盧部落多次起義。為鎮壓這些起義,愷撒又對高盧進行了5次遠征。公元前56年,為鎮壓韋內蒂人和阿奎達尼人的起義,愷撒進行了第四次遠征,擊敗起義軍並對起義者進行了殘酷迫害。次年,愷撒又第五次遠征高盧,襲擊了韋內蒂人的同盟軍——日耳曼部落的烏西佩特人和滕克特裏人,並渡過萊茵河將他們殲滅。為瓦解高盧人的同盟軍,愷撒於公元前55年秋天率兩個軍團在不列顛群島登陸,遭到當地人的頑強抵抗。經過幾次交戰,愷撒同不列顛人簽訂和約,率軍返回高盧。公元前54年,他又率領5個軍團和2000名騎兵(共計2—2.5萬人)發起了第六次遠征。羅馬大軍渡過拉芒什海峽,試圖再次占領不列顛群島。愷撒軍隊在戰鬥中多次獲勝,但由於在當地部落中沒能找到同盟軍,因此未能牢固控製不列顛群島。第七次遠徵發生在公元前54—前53年間,目的是鎮壓埃布龍人、阿杜阿蒂基人、內爾維人、特雷維裏人和其他部族的起義。最後一次遠徵發生在公元前52年,目的是鎮壓由傑出的軍事首領、阿爾韋尼人部落酋長韋桑熱托裏克斯領導的幾乎所有高盧部落參加的起義。起義軍在格爾戈維(今克萊蒙費朗附近)擊敗了羅馬人。但由於愷撒的挑撥離間和各部落之間的紛爭,韋桑熱托裏克斯的主力被羅馬軍包圍在阿萊夏要塞。愷撒軍隊擊潰了韋桑熱托裏克斯的援軍,迫使守軍投降。緊接著,愷撒率軍於公元前51年逐個鎮壓了高盧部落的多次起義。
愷撒遠征高盧的歷次戰爭的一個特點是對戰敗者進行殘忍的大屠殺和貪婪的掠奪。愷撒對高盧的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勝,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羅馬軍隊在人員和技術裝備上占有優勢。羅馬當時是發達的奴隸製國家,經濟水平較高,軍隊多年征戰,素質好、經驗豐富。而高盧各部族當時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沒有形成國家,以遊牧為主,經濟十分落後,軍隊素質和裝備都比較落後。因此,羅馬軍隊在其擴張過程中通常都能打敗社會發展階段比較初級的各部落和地區。第二,愷撒本人智勇雙全,有一條正確的戰略戰術和謀略計策。軍事上,他善於周密偵察敵情和地形,不囿於單一的戰法,採用靈活多樣的作戰方式,行動果斷,目的堅決,善於利用有利地形和迅速構築工事,長於快速機動兵力、實施突然打擊,一旦擊潰敵人則定要跟蹤追擊,務求全殲敵人而取勝。因此,這是一種以積極進取、果敢行動、殲敵有生力量為特徵的攻勢殲滅戰略。與此同時,為了孤立、分化敵人,愷撒注重採取外交手段,運用謀略和計策分化瓦解數量上占有優勢但意誌不統一的眾多部落。
高盧戰爭使整個高盧地區臣服於愷撒,愷撒也利用戰爭之機掠奪了巨額財富,並造就出一支有10個軍團的強大軍隊。這一切都大大加強和壯大了愷撒的實力和權威,為他在羅馬內戰中戰勝對手、建立個人獨裁政權奠定了基礎。因此可以說,高盧戰爭是愷撒一生的轉折點,其結果是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解體和走向帝製的步伐。
10 羅馬內戰
羅馬共和國的解體和帝製的建立
羅馬內戰是公元前1世紀40—前30年代羅馬奴隸製國家內部為爭奪政權和建立軍事獨裁而進行的一場戰爭。戰爭的發動者是羅馬晚期共和國時期著名的“前三頭”和“後三頭”。羅馬內戰的結果是屋大維最終獲勝並開創了朱裏亞·克勞狄王朝,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羅馬內戰的結束是羅馬共和國解體和羅馬帝製全麵建立的標誌。
公元前146年,羅馬進入晚期共和國時期。這一時期羅馬出現全麵危機,奴隸起義風起雲湧,平民運動一浪高過一浪,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和複雜。這種危機的集中表現形式是政體危機,也就是說,由於奴隸製發展達到高峰,共和製統治形式已經過時,帝製的建立是適應奴隸製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由於羅馬共和國已為元老貴族盤據壟斷,改製之爭阻力極大,延續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貴族的猛烈攻擊,並在失敗後遭到反動貴族的瘋狂屠殺。這次改革雖然失敗,但卻揭開了羅馬內戰時代的序幕。元老貴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殺群眾,以後當會變本加厲大開殺戒,而反元老勢力也會以兵戎相見,由內爭轉入內戰。此後反元老勢力仍繼續改革派的傳統,發出了平民運動的號召。但反元老鬥爭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卻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維護小農之類,而是打擊元老貴族、改變共和體製、建立軍事獨裁和皇帝統治的羅馬帝國。正是在晚期羅馬共和國危機重重、內部鬥爭不斷激烈的形勢下,湧現出了眾多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