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影響世界的100次戰爭 作者:鄧蜀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羅馬在長期的掠奪戰爭中,獲得了大批的奴隸。橫行於地中海各地的海盜,也經常把擄掠而來的人口出賣於羅馬,大大促進了羅馬工業的發展。羅馬為方便商品流通和戰爭,開闢了許多對外通路。有句諺語叫“條條道路通羅馬”,就表明了這個時期羅馬的情況。
8 斯巴達克起義
奴隸覺醒的悲壯詩篇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占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湧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製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鬥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鬥場,強迫奴隸成對角鬥,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拚殺。一場角鬥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克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鬥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裏的刀和鐵叉,衝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裏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裏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裏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製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製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裏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裏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義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義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在齊紮爾平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義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麵對這支馳騁於義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義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裏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義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裏,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占領義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裏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鬥。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衝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隻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義大利,不幸在那裏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鬥10年之久。
8 斯巴達克起義
奴隸覺醒的悲壯詩篇
在人類戰爭史中,反階級壓迫的戰爭占有相當的比重。在這種戰爭中湧現出的軍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無不英勇悲壯,可歌可泣。在古羅馬奴隸製時代,奴隸領袖斯巴達克領導的大起義,曾經震動了整個西方世界,其不畏強暴、前仆後繼求解放的鬥爭精神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奴隸,譜寫了奴隸解放的光輝詩篇。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鬥場,強迫奴隸成對角鬥,並讓角鬥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拚殺。一場角鬥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屍體。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
斯巴達克是巴爾幹半島東北部的色雷斯人。羅馬進兵北希臘時,在一次戰爭中斯巴達克被羅馬人俘虜,被賣為角鬥士奴隸,送到卡普亞城一所角鬥士學校,受非人待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斯巴達克向他的夥伴們說:“寧為自由戰死在沙場,不為貴族老爺們取樂而死於角鬥場。”角鬥士們在斯巴達克的鼓動下,拿了廚房裏的刀和鐵叉,衝出了牢籠。在路上,他們正好遇上幾輛裝運武器的車子,就奪取了這些武器武裝了自己,並跑到幾十裏以外的維蘇威火山上聚義。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者在這裏安營紮寨,建立起一個鞏固的陣地。
許多逃亡奴隸和農民都紛紛前來投奔,斯巴達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個部落的,也參加了起義。起義隊伍由70餘名角鬥士很快發展為約1萬人,並多次戰勝羅馬軍隊的一些小部隊,斯巴達克便按照羅馬軍隊的形式將自己的部隊進行了改編,除有數個軍團組成的步兵外,還建立了騎兵,此外還有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除奪取敵人武器外,起義軍兵營裏還組織製造武器。對士兵進行訓練,並製定了嚴格的兵營和行軍生活規章,不久就控製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到6萬人。他將部隊開向阿普利亞和路卡尼亞,在那裏人數達到12萬(據有些史料記載為9—10萬)。被起義的巨大規模震驚的羅馬元老院,於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裏烏斯為首的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隸,其中包括斯巴達克,根據敵我雙方力量對比,認為在義大利本土建立政權比較困難,主張離開義大利,衝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者返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願離開義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由於這種意見分歧,3萬人的隊伍脫離了主力部隊,在伽爾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亞北部)被羅馬軍隊擊潰(死2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的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穿過整個義大利。在齊紮爾平斯高盧省(北義大利)的摩提那會戰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擊潰了卡西烏斯總督的軍隊。起義者受到勝利的鼓舞又因越過阿爾卑斯山有不少困難,斯巴達克改變了原來的計劃,揮師南下,返回義大利,從一邊繞過羅馬,向南方進軍。
麵對這支馳騁於義大利的起義隊伍,羅馬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沒有人敢競選執政官。元老院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最後選任大奴隸主克拉蘇斯統率大軍,鎮壓起義軍。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的軍隊在義大利布魯提亞半島(今卡拉布裏亞)集結,預計乘基利基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信用,沒有提供船隻,斯巴達克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計劃也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斯在起義軍兵營後方構築了一道工事,切斷了起義軍撤回義大利的後路。挖的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裏,寬和深均為4.5米),並築起土圍。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突破了工事。在突擊中,斯巴達克的軍隊損失了約三分之二。不久,斯巴達克在軍隊很快得到補充後(達7萬人),於公元前71年春試圖以突襲的方式占領義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駛向希臘,進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土耳其的歐洲部分)。羅馬元老院竭力想盡快地將起義鎮壓下去,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將龐培的大軍和路庫魯斯的部隊調來增援克拉蘇斯。為了不讓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斯的軍隊發起總決戰。他用急行軍快速將部隊開向北方,迎擊克拉蘇斯。在阿普裏亞省南部的激戰中,斯巴達克軍隊雖在數量上比羅馬軍隊少得多,但他們仍然英勇戰鬥。斯巴達克身先士卒,騎在馬上左衝右突,殺傷兩名羅馬軍官。他決心殺死克拉蘇斯,但由於大腿受了重傷,隻好在地上屈著一條腿繼續戰鬥。在羅馬軍隊的瘋狂圍攻下,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約5000名斯巴達克起義軍逃往北義大利,不幸在那裏被龐培消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人釘在從羅馬城到加普亞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沒有統一領導的起義隊伍在義大利許多地區仍然堅持戰鬥1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