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著急,要到陰間去總是來得及的。你知道,在前線是怎麽回事?手風琴還沒拉起來,歌就唱完了。”
“幹嗎老談這一套?你還是告訴我:戰鬥前煙還發不發?也許司務長又要扣住不發吧?真是個吝嗇鬼,哪裏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他本來講行軍也要發煙的。”
“不是什麽司務長,隻會唉聲嘆氣假裝腔……”
“在史達林格勒,德國人被我們包圍了……我們到那裏去,那麽……哎,要是在四一年就把德國人包圍起來,現在我們會打到什麽地方了啊!”
“風越吹越冷了。傍晚會冷得更厲害!”
“傍晚我們主動去揍德國人!大概你就不會凍僵了。”
“那你又怎麽樣呢?最要緊的是把自己身上的那個玩意兒保護好。要不然,你到前線時,它就會凍成冰棍兒了!到那個時候,你沒有證明就別想回家見老婆啦。”
“弟兄們,史達林格勒在哪個方向呀?”
四小時之前,他們在臨近前線的最後一個草原小站上卸車。士兵們以排為單位,齊心協力地順著鋪好的原木把一門門大炮從積雪的月台上推下來,把站久了、老是顛 的馬匹牽出車廂。馬兒打著響鼻,斜著一雙驚慌不安的眼睛,不一會也就開始用嘴唇扒路邊的雪了。接著,全連將彈藥箱裝上馬車,從大夥兒已經坐厭了的空車廂裏把武器、剩餘裝備、背包、飯盒等都拿了出來,隨後排成行軍縱隊。由於環境改變而產生的一種狂熱的激奮情緒始終控製著所有的人。不管前麵等待他們的是什麽,大家依然感到一種高漲的、不可抑製的喜悅,任何戲言和逗罵都能引起大夥兒的陣陣鬧笑。他們活兒幹得身子暖和了,就在隊伍裏互相報導,信任地看著自己的排長,似乎懷著共同的心情來迎接新的難以預料的轉折。
那時,庫茲涅佐夫中尉突然感到,這成千上萬人的隊伍在等待戰鬥即將打響的時刻是多麽團結一致。他不能不激動地想到,正是從現在起,從奔赴戰場之前這幾分鍾開始,他和所有這些人是永久而牢固地結合在一塊了。他此刻感到,甚至指揮炮兵連卸車的德羅茲多夫斯基那張總是蒼白的麵孔,也不再顯得冷冰冰的難以捉摸了,而“密塞爾希米特”空襲時和事後帶給他的一切不快,似乎也都成為過去的串而被遺忘了。不久前和德羅茲多夫斯基的一次談話也已不再記在心上。
但與他的推測相反,德羅茲多夫斯基並不去聽他關於全排到齊(烏漢諾夫找到了)的報告,而是用一種急務在身、顯然不耐煩的腔調打斷他說:“排裏開始卸車吧。不準出一點紕漏!明白嗎?”
“是,明白了,”庫茲涅佐夫回答著,朝自己的車廂走去。
車廂裏,一群士兵正圍著若無其事的一炮長。在預感到戰鬥即將開始的時候,列車上發生過的一切好象都己暗淡模糊,隻能偶然勾起一點零星的回憶。不僅庫茲涅佐夫有這種心情,就是德羅茲多夫斯基和被這次行動激勵著的整個連隊也都是這樣。炮兵連麵臨著新的、未曾經歷過的考驗,它似乎可以壓縮為一個最簡潔的、鏗鏘有聲的詞——史達林格勒。
但是,在這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草原上行軍——不見村落,沒有小休息,也不按時送飯,——這樣走了四小時之後,談笑聲漸漸停息下來,興奮消失了。人們走著,汗水濕透了衣服。雪堆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刺得人眼睛發痛、流淚。不時從左側和背後什麽地方隱約傳來悶雷般的隆隆聲,隨後又靜下來。令人費解的是:早該接近前線了,可是隆隆的炮聲卻從背後傳來。這是為什麽?大夥兒現在隻考慮一個問題:前線在什麽地方,隊伍朝哪個方向前進?人們一邊走一邊諦聽著,偶爾從路邊掏起幾捧幹硬的冰雪,把它吞下去,但雪並未能解渴。
因疲勞而鬆散了的龐大隊伍拉得很不整齊,士兵們走得越來越慢,越來越沒精打采.有人已經扶著大炮的護板,有人抓住前車,有人則搭在彈藥車的車幫上。身軀矮小的、毛茸茸的蒙古馬一直吃力地拉著車,它們機械地搖晃著腦袋,流汗的麵部結滿了刺樣的白霜。套在炮車上的轅馬,兩肋由於出汗而發亮,在太陽底下冒著熱氣。馭手們的身子在拱起的馬背上機械地顛動著。大炮輪子發出尖叫,車軸在低沉地嘎嘎作響,從後麵什麽地方時時傳來汽車馬達的號叫——“吉斯”從山溝裏爬上坡時車輪在打滑了。
千萬隻腳板踩著雪地發出的細碎的沙沙聲、全身濕透的馬匹踏出的有節奏的得得聲、牽引重榴彈炮的拖拉機哼出的疲憊的突突聲……所有這些匯合成一種單調的、令人昏昏欲睡的音響;而在聲音、道路、大炮、車輛和人群等這一切的上空,從蔚藍的寒天,沉沉地垂下一片輝映著虹彩的乳白色霧幕;長長的隊伍貫串整個草原,走進這霧幕裏去,好象進入了幻夢之境。
按規定,庫茲涅佐夫應該走在全排前麵,可他早就落在第二炮的後邊了。他滿身大汗,棉襖裏麵的軍便服粘在胸口上了,從帽子下麵發紅的兩鬢淌下來的熱汗,馬上在冷風裏結成冰,使皮膚繃得緊緊的。排裏的人三五成群、默默無聲地走著,早已失去了最初那種使他高興的嚴整軍容。當他們離開卸車地點走進草原的時候,一個個嘻嘻哈哈,有說有笑。可是現在,庫茲涅佐夫隻看到人們東搖西晃的背脊和背得很難看的行囊:士兵們來在軍大衣上的皮帶,由於上麵掛了手榴彈,此刻也弄得七歪八斜了。不知道是哪幾個士兵,已經從背上拿下行囊,把它們放在前車上了。
“幹嗎老談這一套?你還是告訴我:戰鬥前煙還發不發?也許司務長又要扣住不發吧?真是個吝嗇鬼,哪裏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他本來講行軍也要發煙的。”
“不是什麽司務長,隻會唉聲嘆氣假裝腔……”
“在史達林格勒,德國人被我們包圍了……我們到那裏去,那麽……哎,要是在四一年就把德國人包圍起來,現在我們會打到什麽地方了啊!”
“風越吹越冷了。傍晚會冷得更厲害!”
“傍晚我們主動去揍德國人!大概你就不會凍僵了。”
“那你又怎麽樣呢?最要緊的是把自己身上的那個玩意兒保護好。要不然,你到前線時,它就會凍成冰棍兒了!到那個時候,你沒有證明就別想回家見老婆啦。”
“弟兄們,史達林格勒在哪個方向呀?”
四小時之前,他們在臨近前線的最後一個草原小站上卸車。士兵們以排為單位,齊心協力地順著鋪好的原木把一門門大炮從積雪的月台上推下來,把站久了、老是顛 的馬匹牽出車廂。馬兒打著響鼻,斜著一雙驚慌不安的眼睛,不一會也就開始用嘴唇扒路邊的雪了。接著,全連將彈藥箱裝上馬車,從大夥兒已經坐厭了的空車廂裏把武器、剩餘裝備、背包、飯盒等都拿了出來,隨後排成行軍縱隊。由於環境改變而產生的一種狂熱的激奮情緒始終控製著所有的人。不管前麵等待他們的是什麽,大家依然感到一種高漲的、不可抑製的喜悅,任何戲言和逗罵都能引起大夥兒的陣陣鬧笑。他們活兒幹得身子暖和了,就在隊伍裏互相報導,信任地看著自己的排長,似乎懷著共同的心情來迎接新的難以預料的轉折。
那時,庫茲涅佐夫中尉突然感到,這成千上萬人的隊伍在等待戰鬥即將打響的時刻是多麽團結一致。他不能不激動地想到,正是從現在起,從奔赴戰場之前這幾分鍾開始,他和所有這些人是永久而牢固地結合在一塊了。他此刻感到,甚至指揮炮兵連卸車的德羅茲多夫斯基那張總是蒼白的麵孔,也不再顯得冷冰冰的難以捉摸了,而“密塞爾希米特”空襲時和事後帶給他的一切不快,似乎也都成為過去的串而被遺忘了。不久前和德羅茲多夫斯基的一次談話也已不再記在心上。
但與他的推測相反,德羅茲多夫斯基並不去聽他關於全排到齊(烏漢諾夫找到了)的報告,而是用一種急務在身、顯然不耐煩的腔調打斷他說:“排裏開始卸車吧。不準出一點紕漏!明白嗎?”
“是,明白了,”庫茲涅佐夫回答著,朝自己的車廂走去。
車廂裏,一群士兵正圍著若無其事的一炮長。在預感到戰鬥即將開始的時候,列車上發生過的一切好象都己暗淡模糊,隻能偶然勾起一點零星的回憶。不僅庫茲涅佐夫有這種心情,就是德羅茲多夫斯基和被這次行動激勵著的整個連隊也都是這樣。炮兵連麵臨著新的、未曾經歷過的考驗,它似乎可以壓縮為一個最簡潔的、鏗鏘有聲的詞——史達林格勒。
但是,在這冰天雪地、荒無人煙的草原上行軍——不見村落,沒有小休息,也不按時送飯,——這樣走了四小時之後,談笑聲漸漸停息下來,興奮消失了。人們走著,汗水濕透了衣服。雪堆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刺得人眼睛發痛、流淚。不時從左側和背後什麽地方隱約傳來悶雷般的隆隆聲,隨後又靜下來。令人費解的是:早該接近前線了,可是隆隆的炮聲卻從背後傳來。這是為什麽?大夥兒現在隻考慮一個問題:前線在什麽地方,隊伍朝哪個方向前進?人們一邊走一邊諦聽著,偶爾從路邊掏起幾捧幹硬的冰雪,把它吞下去,但雪並未能解渴。
因疲勞而鬆散了的龐大隊伍拉得很不整齊,士兵們走得越來越慢,越來越沒精打采.有人已經扶著大炮的護板,有人抓住前車,有人則搭在彈藥車的車幫上。身軀矮小的、毛茸茸的蒙古馬一直吃力地拉著車,它們機械地搖晃著腦袋,流汗的麵部結滿了刺樣的白霜。套在炮車上的轅馬,兩肋由於出汗而發亮,在太陽底下冒著熱氣。馭手們的身子在拱起的馬背上機械地顛動著。大炮輪子發出尖叫,車軸在低沉地嘎嘎作響,從後麵什麽地方時時傳來汽車馬達的號叫——“吉斯”從山溝裏爬上坡時車輪在打滑了。
千萬隻腳板踩著雪地發出的細碎的沙沙聲、全身濕透的馬匹踏出的有節奏的得得聲、牽引重榴彈炮的拖拉機哼出的疲憊的突突聲……所有這些匯合成一種單調的、令人昏昏欲睡的音響;而在聲音、道路、大炮、車輛和人群等這一切的上空,從蔚藍的寒天,沉沉地垂下一片輝映著虹彩的乳白色霧幕;長長的隊伍貫串整個草原,走進這霧幕裏去,好象進入了幻夢之境。
按規定,庫茲涅佐夫應該走在全排前麵,可他早就落在第二炮的後邊了。他滿身大汗,棉襖裏麵的軍便服粘在胸口上了,從帽子下麵發紅的兩鬢淌下來的熱汗,馬上在冷風裏結成冰,使皮膚繃得緊緊的。排裏的人三五成群、默默無聲地走著,早已失去了最初那種使他高興的嚴整軍容。當他們離開卸車地點走進草原的時候,一個個嘻嘻哈哈,有說有笑。可是現在,庫茲涅佐夫隻看到人們東搖西晃的背脊和背得很難看的行囊:士兵們來在軍大衣上的皮帶,由於上麵掛了手榴彈,此刻也弄得七歪八斜了。不知道是哪幾個士兵,已經從背上拿下行囊,把它們放在前車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