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鐵路和五大湖航運業的發展引起了各地區間關係的變化。1840年以前,地區間的貿易是順著南-北方向進行的。大西洋沿岸的航運和俄亥俄-密西西比河的航運網決定了地區間貿易的格局。但主要的運河和鐵路大多是東-西向的,它們把東北部和老西北部聯繫在一起。到1840年代,五大湖-伊利運河一帶的運輸量已超過了密西西比河的運輸量;到1850年代,東-西方向水域和鐵路的運輸量已是南-北河運量的兩倍多。貿易格局的這一變化加強了自由州之間的區域性聯繫。這一變化對在1861年南部退出聯邦的危機中加強自由州團結和共同對付南部起了作用。


    19世紀的美國人把他們的交通設施稱為“內部改良”;現代經濟學家則把它們稱為“社會間接資本”。這是一種基本投資形式,由於建築期長,不能很快收到效益。實際上,投資者最終獲得的直接利潤少,甚至沒有,但由於改善了交通狀況,整個社會受益大。私人資本往往不願或無力承辦這類建設項目,所以大部分的運河是各州政府開鑿的,新英格蘭以外的公路大多數是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修建的。用私人資本修築的收費公路由於無利可圖,最後大部分由各州政府接管。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還疏浚港灣和河道,建築河堤並用其它辦法來改善和維護內河航運。盡管大部分鐵路是用私人資本建築的,但許多市和州的政府及聯邦政府都用貸款、授予土地和提供發行證券保證等方式給予重要支持。


    不管我們把這些投資稱為內部改良,還是社會間接資本,其結果是為經濟的集約性發展提供了基礎。這些設施減少了運輸所需的時間和費用,並使區域間市場經濟的出現成為可能。在1817年,把貨物從辛辛那提航運到紐約要花50多天的時間,到1852年隻需6天。在同一區間,乘客的旅程時間從三個星期減至兩天。現在,西部農民已有可能把農產品運到購買力強的東部銷售了。在1818年和1858年期間,1桶(31.5加侖)西部產的豬肉的批發價在辛辛那提和紐約的差價已從9.53美元降到1.18美元。在同一期間,這兩地的西部產的麵粉差價也從每桶2.48美元降至0.28美元。許多貨物的價格下降使美國的批發價指數在這40年裏下降了40%,生活費指數下降了約15%。


    糧食生產的增長


    由於出現全國性的市場,交通運輸的改善促使農場主和製造商生產走向專業化和批量化(即高產量低單位成本)。在南北戰爭爆發前40年裏,糧食總產量翻了四番,其中出售的商品糧(即非自給糧)所占的比率提高了近一倍。盡管1820年-1860年期間農業勞動力由占全勞力的76%降至57%,農民仍能養活迅速膨脹的城市人口。在這40年裏,城市人口的增長速度比農村人口快三倍。1820年城市人口隻占總人口數的7%,到1860年就增加到20%。這是美國歷史上城市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


    糧食產量的增加與這一時期許多農業技術的改革是分不開的。在1800年前的數百年裏,農具沒有多大改進。某歷史學家曾寫道,“(美國)殖民者在糧食種植、收割和脫粒技術方麵比《聖經》時代好不了多少。”但是在19世紀上半葉人們發明了多種畜力牽引的農具和機器。用另一位歷史學家的話來說:“農業技術革命化了。”


    最早的發明是1810年代的鐵鑄犁板和1830年代的鋼製犁。1820年代初還有人發明了幾種播種機、耙犁和中耕機。這些發明使一個農民的耕種麵積擴大了,這實際上使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收割問題更趨嚴重了。農民的種植能力超過了收割和脫粒能力。所以,1830年代維吉尼亞的塞勒斯·麥考密克和緬因的奧貝德·赫西發明的馬拉收割機是19世紀最重大的發明之一。使用這種工具,兩個男人加一匹馬的日收割量與使用配禾架大鐮刀的8個男人或用小鐮刀的12個男人的收割量相等。但是,如果脫粒能力不能同時得到相應提高的話,那麽生產力在這一點上的飛躍也沒有多大意義。好在1834年緬因的約翰和希蘭·皮茨成功地發明了馬拉的脫粒機和揚穀機。到1850年代,北部各州的農民已經克服了他們的傳統的保守觀念,購買了數以千計的由中西部工廠批量生產的新式機器。這種用機器和馬代替人力勞動的變化使美國的農業由過去的勞動密集型開始過渡到今天的資本密集型。


    美國的工業生產法


    製造業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以自給和供本地市場為目的的家庭手工業於1815年達到了高峰,然後就讓位給了以供應地區間的和全國性的市場為目的的作坊和工廠。像英國一樣,美國工業革命的先鋒也是紡織業。1810年代,在麻薩諸塞州的沃爾瑟姆引進動力織機之後,工廠生產法(即具有不同技能的掙工資的僱工在同一個大建築物裏使用動力機器,共同生產某種產品)開始在紡織業中實行。從1817年到1837年,新英格蘭地區的紡織品年產量從400萬碼增加到了3.08億碼。


    1830年之後,隨著發明家和企業家發明了新式機器和使用了新的生產組織方法,工廠生產法逐漸擴展到了其它工業行業。當然,在上述許多領域裏,英國是開創者。其它西歐國家在基礎科學和早期的工業技術方麵也都比美國先進。但是美國的工商業者和技術人員很像今天的日本人,善於消化外國的技術為自己所用,通過一係列改革使技術加以改進。這樣,盡管紡織機械的基本技術是英國人發明的,但1820年代和1830年代的革新工作大多是美國人作的。1840年代麻薩諸塞州的伊萊亞斯·豪發明的縫紉機可算是美國對服裝業的最重要的貢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美]詹姆斯·M·麥克弗森並收藏火的考驗:美國內戰及重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