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根據許多無可辯駁的文獻資料查明,早在戰爭以前很久,希特勒及其將軍們就認為經濟因素具有巨大意義。因此,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烏克蘭的工業區、高加索的石油,就成為德軍參謀總部侵略計劃垂涎的目標。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同陸軍總部的爭論並不是爭論戰爭的目的,而隻是達到達些目的的方法和手段。
通過對希特勒統帥部和德軍參謀總部一係列文件的分析研究,我們看明,德寇對“閃電戰”思想的破產和過渡到持久戰的前景看得越清楚,他們把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的趨勢也就越明顯。這一客觀傾向使希特勒產生了一種作出片麵的(經濟、政治和戰略的)決定的錯覺。布盧門特裏特將軍把希特勒對待戰略的“經濟主義的”態度說成是莫斯科會戰“可悲下場”的主要原因。他寫道:“希特勒是從純經濟主義觀點對待戰爭的。他想攫取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炭、以及高加索的石油”。
對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的意圖作出這樣片麵的解釋,是不客觀的和沒有說服力的。把法西斯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首先是出自政治動機的。當然,為了進行曠時日久的戰爭是需要有新的戰略原料來源的,特別是石油的來源,需要攫取新的戰略原料基地。
希特勒看到了蘇聯南方和近東各國就是這種基地。然而吸引希特勒匪徒的還不僅僅是高加索的石油。在這方麵了解一下1941年7月希特勒統帥部製定的法西斯德軍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第三階段計劃不是沒有稗益的。下麵就是這份文件原文:
“從北高加索出發,越過高加索山脈和伊朗西北部,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
戰役目的:占領高加索石油區,並於1942年9月以前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各山口,以便繼續向巴格達推進。
戰役階段:戰役分為六個階段進行(預計持續時間——1941年11月到1942年9月)。
這六個階段是:
1.在北高加索占領幾處戰略展開地域(從1941年11月開始);
2.展開兵力準備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到1942年5月底),
3.分兩個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1942年7月);
4.經由外高加索向阿拉斯河實施進攻;
5.在大不裏士和克爾曼沙赫地域占領向伊朗——伊拉克邊界進攻的出發陣地;
6.為達到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目的實施的進攻(從1942年7月4—6日到9月初)。
戰役第一階段的開始,以當前戰役的結局而定。能否在1941年冬季進到伏爾加河是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先決條件……”
這就是為什麽希特勒在擬定1942年夏季攻勢計劃時,首先力圖到達伏爾加河大彎曲部地域並占領高加索的原因。蔡茨勒將軍寫道:“毫無疑問,實現這些意圖將具有巨大意義。’如果德軍能夠在史達林格勒地區渡過伏爾加河,切斷俄國從北到南的主要交通線,而且如果高加索石油能夠用來滿足德國的軍事需要,則東方的戰局就會根本改觀現,而我們對戰爭勝利結局的希望就會大大地增強。”
因此,不僅是希特勒及其統帥部,而且還有陸軍總部人員,都寄厚望於高加索。接替哈爾德將軍參謀總長職務的蔡茨勒將軍道出了希特勒的下一步打算。他寫道:“達到這些目的以後(指占領高加索),他(希特勒。——作者注)想經由高加索或其他途徑派遣快速兵團進入印度。”
1942年夏季戰局的戰略計劃的實質,在希特勒l942年4月5日發出的第41號訓令中作了闡明。從這份訓令中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總的企圖是穩住蘇德戰場中段既得的態勢,不斷地在蘇德戰場的兩翼實施突擊粉碎蘇軍的翼側集團,得手後,再用這些部隊去攻打列寧格勒並打通與芬蘭軍隊陸上的聯繫,爾後入侵高加索。訓令中指出:“因此,首先要把現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到南線去進行主要戰役,以便將敵人消滅在頓河以西,爾後奪取高加索的油田並翻過高加索山脈”。
1942年春夏兩季在蘇德戰場展開的戰事表明,法西斯德軍不顧死活地要來實現希特勒賦予他們的任務。在後麵幾章裏,我們還要闡述希特勒妄圖占領高加索的計劃的細節。1942年7月23日發出的第45號訓令談到了這個計劃。
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的頭目,都認為占領高加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們指望,搞掉高加索的石油後會大大地削弱蘇聯,而德軍挺進到外高加索,則會切斷蘇聯經由高加索和伊朗同國外的聯繫;一旦占領高加索和外高加索,法西斯德國就會得到它自己迫切需要的石油;希特勒匪徒還打算在占領高加索之後,設法使土耳其參加反蘇戰爭;隻要我黑海艦隊失去停泊基地,它就可能被消滅,而敵人就有可能完全奪取黑海上的製海權;法西斯德軍入侵外高加索,就會為它今後在近東作戰和在那裏建立法西斯霸權創造有利條件。換句話說,占領高加索對法西斯德軍統帥部實施全球戰爭的計劃具有頭等意義。
第三節 高加索的防禦措施
偉大衛國戰爭開始以前,在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遼闊地區上有兩個軍區——北高加索軍區和外高加索軍區。在實行劃區徵兵製的年代裏,我軍積累了大量後備兵員,因而在偉大衛國戰爭之前我們能夠組建起來大量兵團。從1939年起,在北高加索軍區開始組建步兵師和騎兵師、坦克旅、炮兵部隊和航空兵師。1941年5月,用這些部隊編成了第19集團軍。原北高加索軍區司令員科涅夫中將為該集團軍的司令員。
通過對希特勒統帥部和德軍參謀總部一係列文件的分析研究,我們看明,德寇對“閃電戰”思想的破產和過渡到持久戰的前景看得越清楚,他們把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的趨勢也就越明顯。這一客觀傾向使希特勒產生了一種作出片麵的(經濟、政治和戰略的)決定的錯覺。布盧門特裏特將軍把希特勒對待戰略的“經濟主義的”態度說成是莫斯科會戰“可悲下場”的主要原因。他寫道:“希特勒是從純經濟主義觀點對待戰爭的。他想攫取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炭、以及高加索的石油”。
對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中的意圖作出這樣片麵的解釋,是不客觀的和沒有說服力的。把法西斯德軍主力向蘇德戰場南翼轉移,首先是出自政治動機的。當然,為了進行曠時日久的戰爭是需要有新的戰略原料來源的,特別是石油的來源,需要攫取新的戰略原料基地。
希特勒看到了蘇聯南方和近東各國就是這種基地。然而吸引希特勒匪徒的還不僅僅是高加索的石油。在這方麵了解一下1941年7月希特勒統帥部製定的法西斯德軍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第三階段計劃不是沒有稗益的。下麵就是這份文件原文:
“從北高加索出發,越過高加索山脈和伊朗西北部,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
戰役目的:占領高加索石油區,並於1942年9月以前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各山口,以便繼續向巴格達推進。
戰役階段:戰役分為六個階段進行(預計持續時間——1941年11月到1942年9月)。
這六個階段是:
1.在北高加索占領幾處戰略展開地域(從1941年11月開始);
2.展開兵力準備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到1942年5月底),
3.分兩個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1942年7月);
4.經由外高加索向阿拉斯河實施進攻;
5.在大不裏士和克爾曼沙赫地域占領向伊朗——伊拉克邊界進攻的出發陣地;
6.為達到占領伊朗——伊拉克邊境上的臘萬迪茲山口和哈納金山口的戰役目的實施的進攻(從1942年7月4—6日到9月初)。
戰役第一階段的開始,以當前戰役的結局而定。能否在1941年冬季進到伏爾加河是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經由高加索實施進攻)的先決條件……”
這就是為什麽希特勒在擬定1942年夏季攻勢計劃時,首先力圖到達伏爾加河大彎曲部地域並占領高加索的原因。蔡茨勒將軍寫道:“毫無疑問,實現這些意圖將具有巨大意義。’如果德軍能夠在史達林格勒地區渡過伏爾加河,切斷俄國從北到南的主要交通線,而且如果高加索石油能夠用來滿足德國的軍事需要,則東方的戰局就會根本改觀現,而我們對戰爭勝利結局的希望就會大大地增強。”
因此,不僅是希特勒及其統帥部,而且還有陸軍總部人員,都寄厚望於高加索。接替哈爾德將軍參謀總長職務的蔡茨勒將軍道出了希特勒的下一步打算。他寫道:“達到這些目的以後(指占領高加索),他(希特勒。——作者注)想經由高加索或其他途徑派遣快速兵團進入印度。”
1942年夏季戰局的戰略計劃的實質,在希特勒l942年4月5日發出的第41號訓令中作了闡明。從這份訓令中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最高統帥部總的企圖是穩住蘇德戰場中段既得的態勢,不斷地在蘇德戰場的兩翼實施突擊粉碎蘇軍的翼側集團,得手後,再用這些部隊去攻打列寧格勒並打通與芬蘭軍隊陸上的聯繫,爾後入侵高加索。訓令中指出:“因此,首先要把現有的兵力全部集中到南線去進行主要戰役,以便將敵人消滅在頓河以西,爾後奪取高加索的油田並翻過高加索山脈”。
1942年春夏兩季在蘇德戰場展開的戰事表明,法西斯德軍不顧死活地要來實現希特勒賦予他們的任務。在後麵幾章裏,我們還要闡述希特勒妄圖占領高加索的計劃的細節。1942年7月23日發出的第45號訓令談到了這個計劃。
可以看出,法西斯德軍的頭目,都認為占領高加索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們指望,搞掉高加索的石油後會大大地削弱蘇聯,而德軍挺進到外高加索,則會切斷蘇聯經由高加索和伊朗同國外的聯繫;一旦占領高加索和外高加索,法西斯德國就會得到它自己迫切需要的石油;希特勒匪徒還打算在占領高加索之後,設法使土耳其參加反蘇戰爭;隻要我黑海艦隊失去停泊基地,它就可能被消滅,而敵人就有可能完全奪取黑海上的製海權;法西斯德軍入侵外高加索,就會為它今後在近東作戰和在那裏建立法西斯霸權創造有利條件。換句話說,占領高加索對法西斯德軍統帥部實施全球戰爭的計劃具有頭等意義。
第三節 高加索的防禦措施
偉大衛國戰爭開始以前,在北高加索和外高加索的遼闊地區上有兩個軍區——北高加索軍區和外高加索軍區。在實行劃區徵兵製的年代裏,我軍積累了大量後備兵員,因而在偉大衛國戰爭之前我們能夠組建起來大量兵團。從1939年起,在北高加索軍區開始組建步兵師和騎兵師、坦克旅、炮兵部隊和航空兵師。1941年5月,用這些部隊編成了第19集團軍。原北高加索軍區司令員科涅夫中將為該集團軍的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