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宴上,方雲說明了南亞和東南亞對大漢帝國的重要性,要求他們放下包袱,做好工作,黨和人民是會把他們的功績看在眼裏的。期間,周衛國提出,請求方雲對一些社會黨老黨員網開一麵,予以一些照顧。方雲答應了他的請求。
※
英國、法國在南亞和東南亞進行殖民地統治期間,整個社會的構建基本上還都是落後的封建農奴製。在這種製度下,南亞和東南亞的廣大農民是沒有人生自由的,更沒有土地所有權。耕地的所有權歸土地所有者、皇家宮廷和教會寺院。
大漢帝國占領了南亞和東南亞後,就按照已經是運作的很成功的模式進行了土地改革,即廢除了農奴製,實行國家公民製度;分給農民的土地歸農民個人私有,但要向國家交付法定的稅,允許農民對擁有的土地進行自由買賣。這一土改政策實施後,南亞和東南亞的農村麵貌開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可以預見,一部分農民由於經營有方或勤勞肯幹而發財致富,成為農村的富農。政府在財政、稅務、貸款等政策上積極扶持這些富農,那麽由這些富農們建立起來的使用僱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化的大農場將開始出現;而大部分農民雖然從土改中獲得土地所有權,但由於生活所迫往往不得不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土地,進而瀕臨破產。這些破產的農民脫離傳統的農村模式後,流落到城鎮或農場,成為僱傭工人。
這樣,大漢帝國政府的土地改革不但造就了新的新型富裕階層,使得帝國統治的基礎進一步擴大,為帝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可靠工業生產後備軍,改變了社會的基礎結構。
除此之外,大漢帝國還廣泛地推行移民政策,加強大漢帝國的“大漢民族化”。從歷史上看,大漢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個多民族國家完全是靠大漢民族積極對周邊民族進行侵略擴張而形成的,不管是當年的秦皇漢武,還是現在的方雲,民族關係一直是政府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在方雲推行的民族政策中,除開先期的殘酷鎮壓手段後,經濟控製、移民交流、婚姻就成了重要手段。通過移民,把大漢帝國的文化通過經濟手段傳播到這些相對落後的地區,建立起符合大漢民族習慣的潛在規則,再慢慢侵蝕、包容掉其它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不可否認,大漢民族的文化的包容性是最強的,歷史就有不少強悍的民族不是在軍事上敗給了大漢民族,而是在文化上敗給了大漢民族,最後整個民族都消逝了,成了大漢民族中的一支。
※
西元1941年6月,史達林在南部軍區部署了280多萬的部隊,以防備大漢帝國的進攻,不料,卻被法西斯德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從6月22日開始,希特勒的鐵軍像旋風般一樣橫掃波羅的海地區,又贏得了白俄羅斯大捷,8月5日在斯摩棱斯克包圍戰中,俘獲了30萬蘇軍,並擊毀了蘇軍3000多輛坦克。到8月24日,蘇軍又有8萬人被俘。
從7月8日開始到8月底結束的明斯克戰役,鐵木辛哥元帥的西方麵軍全軍覆沒,40萬人被俘,3300多輛坦克被擊毀和繳獲。
可以說蘇軍在西部戰區已經是完全失敗,迫使史達林不得不從南部軍區抽調大量的部隊前去阻擋德國人的攻勢。
失敗的克裏姆林宮似乎得到了一些補償。
“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艱難的勝利!”史達林激動地說,“盡管我們的損失要比德國人要嚴重一些,但是我們的英勇抗擊,使得納粹德國不得不改變計劃,取消進攻莫斯科的目標。”
“戰爭開始以來,我們是屢戰屢敗。然而,我們的身後有一個巨人在支持我們——那就是蘇聯人民!我們不屈的精神是遠比飛機和坦克寶貴得多的財富!我們麵對的是歷史上最兇殘的敵人,我們肩負的是歷史上最光榮的任務。”史達林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我相信,歷史會永遠記住蘇聯人民和無畏的紅軍的!”
~第四章~
西元1941年8月底,蘇聯紅軍終於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由西向東且戰且退,直至烏克蘭的首府基輔城。蘇聯紅軍背靠著自北向南的第聶伯河展開防禦,試圖把德軍擋在河的右岸。在整個西南戰役期間,蘇軍最高指揮部一直在拚命地拚湊部隊,並把這些部隊放到了保衛第聶伯河的第一線。
到這個時候為止,東線德軍盡管不是百戰百勝,但是已經完成了任務的一部分。列寧格勒未能攻占,也未能與芬蘭部隊會師,很多紅軍逃出了波羅的海河烏克蘭地區,但是德軍還是占領了奧爾河——斯摩棱斯克一線,渡過了德維納河,併到達或越過了第聶伯河。
他們正在等元首下命令。
“先奪取列寧格勒,而後攻打莫斯科。也就是說,奪取了整個烏克蘭、頓涅茨盆地河高加索之後,再從斯摩棱斯克東進!”
元首的命令是不可動搖的。
※
天氣漸漸轉冷了。今年的秋季似乎特別冷,也才是九月初,帝都的樹枝大多數被如刀的秋風剪成了禿枝,入眼一片蕭瑟。
自從西元1941年6月22日以來,德軍在蘇聯國土上縱橫馳騁,蘇軍節節敗退,希特勒似乎將要成為世界的主宰。
對於現在世界的格局,方雲頗為躊躇,和德軍夾擊蘇聯,對他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誘惑。且不說當初為了對付蘇聯,和歐洲狂人希特勒有過私下協議,就是目前戰爭的態勢,隻要大漢帝國的軍隊對蘇聯發起攻擊,那麽蘇聯崩潰是可以預見的。但是,方雲能這麽做嗎?
※
英國、法國在南亞和東南亞進行殖民地統治期間,整個社會的構建基本上還都是落後的封建農奴製。在這種製度下,南亞和東南亞的廣大農民是沒有人生自由的,更沒有土地所有權。耕地的所有權歸土地所有者、皇家宮廷和教會寺院。
大漢帝國占領了南亞和東南亞後,就按照已經是運作的很成功的模式進行了土地改革,即廢除了農奴製,實行國家公民製度;分給農民的土地歸農民個人私有,但要向國家交付法定的稅,允許農民對擁有的土地進行自由買賣。這一土改政策實施後,南亞和東南亞的農村麵貌開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可以預見,一部分農民由於經營有方或勤勞肯幹而發財致富,成為農村的富農。政府在財政、稅務、貸款等政策上積極扶持這些富農,那麽由這些富農們建立起來的使用僱工勞動的資本主義化的大農場將開始出現;而大部分農民雖然從土改中獲得土地所有權,但由於生活所迫往往不得不出賣自己所擁有的土地,進而瀕臨破產。這些破產的農民脫離傳統的農村模式後,流落到城鎮或農場,成為僱傭工人。
這樣,大漢帝國政府的土地改革不但造就了新的新型富裕階層,使得帝國統治的基礎進一步擴大,為帝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可靠工業生產後備軍,改變了社會的基礎結構。
除此之外,大漢帝國還廣泛地推行移民政策,加強大漢帝國的“大漢民族化”。從歷史上看,大漢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個多民族國家完全是靠大漢民族積極對周邊民族進行侵略擴張而形成的,不管是當年的秦皇漢武,還是現在的方雲,民族關係一直是政府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在方雲推行的民族政策中,除開先期的殘酷鎮壓手段後,經濟控製、移民交流、婚姻就成了重要手段。通過移民,把大漢帝國的文化通過經濟手段傳播到這些相對落後的地區,建立起符合大漢民族習慣的潛在規則,再慢慢侵蝕、包容掉其它民族的文化和傳統。不可否認,大漢民族的文化的包容性是最強的,歷史就有不少強悍的民族不是在軍事上敗給了大漢民族,而是在文化上敗給了大漢民族,最後整個民族都消逝了,成了大漢民族中的一支。
※
西元1941年6月,史達林在南部軍區部署了280多萬的部隊,以防備大漢帝國的進攻,不料,卻被法西斯德國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從6月22日開始,希特勒的鐵軍像旋風般一樣橫掃波羅的海地區,又贏得了白俄羅斯大捷,8月5日在斯摩棱斯克包圍戰中,俘獲了30萬蘇軍,並擊毀了蘇軍3000多輛坦克。到8月24日,蘇軍又有8萬人被俘。
從7月8日開始到8月底結束的明斯克戰役,鐵木辛哥元帥的西方麵軍全軍覆沒,40萬人被俘,3300多輛坦克被擊毀和繳獲。
可以說蘇軍在西部戰區已經是完全失敗,迫使史達林不得不從南部軍區抽調大量的部隊前去阻擋德國人的攻勢。
失敗的克裏姆林宮似乎得到了一些補償。
“我們英勇的紅軍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艱難的勝利!”史達林激動地說,“盡管我們的損失要比德國人要嚴重一些,但是我們的英勇抗擊,使得納粹德國不得不改變計劃,取消進攻莫斯科的目標。”
“戰爭開始以來,我們是屢戰屢敗。然而,我們的身後有一個巨人在支持我們——那就是蘇聯人民!我們不屈的精神是遠比飛機和坦克寶貴得多的財富!我們麵對的是歷史上最兇殘的敵人,我們肩負的是歷史上最光榮的任務。”史達林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我相信,歷史會永遠記住蘇聯人民和無畏的紅軍的!”
~第四章~
西元1941年8月底,蘇聯紅軍終於抵擋不住德軍的攻勢,由西向東且戰且退,直至烏克蘭的首府基輔城。蘇聯紅軍背靠著自北向南的第聶伯河展開防禦,試圖把德軍擋在河的右岸。在整個西南戰役期間,蘇軍最高指揮部一直在拚命地拚湊部隊,並把這些部隊放到了保衛第聶伯河的第一線。
到這個時候為止,東線德軍盡管不是百戰百勝,但是已經完成了任務的一部分。列寧格勒未能攻占,也未能與芬蘭部隊會師,很多紅軍逃出了波羅的海河烏克蘭地區,但是德軍還是占領了奧爾河——斯摩棱斯克一線,渡過了德維納河,併到達或越過了第聶伯河。
他們正在等元首下命令。
“先奪取列寧格勒,而後攻打莫斯科。也就是說,奪取了整個烏克蘭、頓涅茨盆地河高加索之後,再從斯摩棱斯克東進!”
元首的命令是不可動搖的。
※
天氣漸漸轉冷了。今年的秋季似乎特別冷,也才是九月初,帝都的樹枝大多數被如刀的秋風剪成了禿枝,入眼一片蕭瑟。
自從西元1941年6月22日以來,德軍在蘇聯國土上縱橫馳騁,蘇軍節節敗退,希特勒似乎將要成為世界的主宰。
對於現在世界的格局,方雲頗為躊躇,和德軍夾擊蘇聯,對他來說是一個致命的誘惑。且不說當初為了對付蘇聯,和歐洲狂人希特勒有過私下協議,就是目前戰爭的態勢,隻要大漢帝國的軍隊對蘇聯發起攻擊,那麽蘇聯崩潰是可以預見的。但是,方雲能這麽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