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油山原本不是什麽山。據說億萬年之前由於造山運動,這裏地層出現裂縫,地下黑油從裂縫中溢出地麵。黑油不斷外溢,戈壁上的風沙不斷掩埋,年復一年,外溢的黑油與風沙凝聚在一起,築起一座約3000平方米麵積,13米高的瀝青丘,地質隊到這裏後起名黑油山。
反對將黑油山地區作為重點進行大規模勘探的外國專家認為,黑油山原油外溢現象證明這一地區原油已經從地層裂縫跑掉,油藏遭到破壞,花錢在這裏進行大規模勘探,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胡鬧”行為。
西元1934年夏季,青年專家張道玉和年輕地質師張楷模對黑油山至烏爾禾一帶進行了艱苦的仔細勘探。他們在對這一帶地質構造特徵和含油層係經過仔細研究和分析後認為,從地麵出現的瀝青丘、瀝青脈看,在地質史上這裏是跑了不少油氣,但輕的物質跑了,重的物質留下來正好形成堵塞物,封閉了油氣繼續外溢,油藏仍然儲存在構造中。
經過多次激烈爭論,張道玉和張楷模提出轉移重點,大規模勘探黑油山地區的建議未被接受。但反對一方也作出了點妥協,同意在黑油山地區安排一口探井進行偵查。
爭論最後擺到了帝國土地資源部部長李華光的麵前,本著對科學重視的精神,李華光部長命令同時開打三口探井,以最快的速度搞清這裏到底有沒有大規模的油氣田。要知道,如果這裏油氣田是真實的,大漢帝國將一舉甩掉貧油國的帽子。
三口相距數公裏的探井於西元1935年初同時開鑽。所有探井原設計井深1000米,但鑽到620米,第一口探井就出油了,日產原油8.1噸。這對新近成立的新疆石油公司來說,真是個喜訊。但一些外國專家卻表現得很冷漠,說黑油山出油,那隻是剩下的殘餘油,沒有工業價值,不予重視。
緊接著第二口井又出油了。根據探井相繼出油成果,負責黑油山地區的勘探隊提出大麵積布井,加速勘探的方案,以便盡快拿出可供開採的油田麵積。但一些資深外國專家並未因探井相繼出油而改變看法。他們仍然堅持“殘餘油”論,爭論再次展開,而且更加激烈,互不妥協,難以統一。
爭論再次驚動了帝國土地資源部的領導。被譽為黨內石油地質專家的李華光部長帶人前來新疆調查。他們親自進行實地考察,最終明確表態同意大規模勘探黑油山地區。
西元1935年4月16日,黑油山地區另一口具有關鍵性的探井噴出了原油。這口井位於1號、2號探井數公裏之外,它的出油,使原先長期堅持的“殘餘油”論徹底破產。
4月20日,一份振奮人心的關於在新疆發現大規模油氣田的絕密報告放到了方雲的辦公桌上。這給正在和日本進行戰略決戰的方雲注入了一份興奮劑。
~第六章~
正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估計的一樣,大漢帝國在上海的確有一個大型的海軍基地,基地裏麵主要是帝國三民黨時期的海軍艦隊,擁有大小艦船40餘艘。潛水艦隊司令部就設在這裏。同樣擁有大型深水港的海軍基地在帝國的海岸線上還有兩個,分別是廣州港和欽州港。大漢帝國的海軍主力艦隊第一艦隊的駐地就是在北部灣的欽州港。在這個海域裏麵,艦隊將得到海軍航空兵的有力支援。
隨著潛艇戰術的成功,大漢帝國海軍部也開始發現了這種戰術上的局限性:當前實施的潛艇戰術是以配置偵察或巡邏區域網開始的,最先發現敵艦的潛艇在通報敵情之後,立即發動攻擊,其餘從各方向趕來的各潛艇再集中圍攻。事實證明,這種戰術隻能對付速度較低的敵艦―――商船隊。
於是,為了能夠對付敵人的高速艦隊,又在這個戰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即在偵察和巡邏區域網後麵再配置一個或數個支援潛艇群來對付發現的敵艦船。這種改進使得這一戰術更加完善,在後來的實戰中又發現了更為理想的戰術隊形:環形配置。
環形配置方式就是敵艦一旦進入這個環形配置海區,第一艘發現敵艦的潛艇就與其保持接觸,位於環形海區上的其他潛艇則作為支援群投入戰鬥。這樣,一個完整的潛艇戰術原則就被提了出來,並寫進了條令。
這一戰術大大提高的潛艇的攻擊效率。當帝國海軍的眾多潛艇聚集到東海區域的時候,這種戰術的效果顯現了出來:潛艇不光能夠擊沉商船隊,也能夠擊沉護航的反潛驅逐艦隊。令人驚異的是,日本鬼子對自己的聲納探測器非常自信。實際上,他們所倚仗的聲納探測器根本不能發現在護航艦隊附近,像魚雷那樣緊貼著海麵活動的潛艇。所以當大漢帝國海軍的潛艇發動夜襲時,日本鬼子的艦隊隻有倒黴的份。
對於山本這支龐大的聯合艦隊,潛水艦隊的偵察潛艇在其進入東海海域不久就發現了它,並向艦隊司令部匯報了敵情。鑑於敵艦隊過於龐大,艦隊司令部命令潛艇採取沿途監視的戰術,以判斷日本艦隊的去向。
隨著加入監視行動的潛艇群越來越多,日本艦隊的數目是越來越清楚:五艘航空母艦,五艘戰列巡洋艦,七艘巡洋艦,二十六艘驅逐艦及其補給船。當海軍總司令龐德中將拿到這份情報清單的時候,也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而且根據日艦隊的航向判斷,目標就是上海的海軍基地。
反對將黑油山地區作為重點進行大規模勘探的外國專家認為,黑油山原油外溢現象證明這一地區原油已經從地層裂縫跑掉,油藏遭到破壞,花錢在這裏進行大規模勘探,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胡鬧”行為。
西元1934年夏季,青年專家張道玉和年輕地質師張楷模對黑油山至烏爾禾一帶進行了艱苦的仔細勘探。他們在對這一帶地質構造特徵和含油層係經過仔細研究和分析後認為,從地麵出現的瀝青丘、瀝青脈看,在地質史上這裏是跑了不少油氣,但輕的物質跑了,重的物質留下來正好形成堵塞物,封閉了油氣繼續外溢,油藏仍然儲存在構造中。
經過多次激烈爭論,張道玉和張楷模提出轉移重點,大規模勘探黑油山地區的建議未被接受。但反對一方也作出了點妥協,同意在黑油山地區安排一口探井進行偵查。
爭論最後擺到了帝國土地資源部部長李華光的麵前,本著對科學重視的精神,李華光部長命令同時開打三口探井,以最快的速度搞清這裏到底有沒有大規模的油氣田。要知道,如果這裏油氣田是真實的,大漢帝國將一舉甩掉貧油國的帽子。
三口相距數公裏的探井於西元1935年初同時開鑽。所有探井原設計井深1000米,但鑽到620米,第一口探井就出油了,日產原油8.1噸。這對新近成立的新疆石油公司來說,真是個喜訊。但一些外國專家卻表現得很冷漠,說黑油山出油,那隻是剩下的殘餘油,沒有工業價值,不予重視。
緊接著第二口井又出油了。根據探井相繼出油成果,負責黑油山地區的勘探隊提出大麵積布井,加速勘探的方案,以便盡快拿出可供開採的油田麵積。但一些資深外國專家並未因探井相繼出油而改變看法。他們仍然堅持“殘餘油”論,爭論再次展開,而且更加激烈,互不妥協,難以統一。
爭論再次驚動了帝國土地資源部的領導。被譽為黨內石油地質專家的李華光部長帶人前來新疆調查。他們親自進行實地考察,最終明確表態同意大規模勘探黑油山地區。
西元1935年4月16日,黑油山地區另一口具有關鍵性的探井噴出了原油。這口井位於1號、2號探井數公裏之外,它的出油,使原先長期堅持的“殘餘油”論徹底破產。
4月20日,一份振奮人心的關於在新疆發現大規模油氣田的絕密報告放到了方雲的辦公桌上。這給正在和日本進行戰略決戰的方雲注入了一份興奮劑。
~第六章~
正如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將估計的一樣,大漢帝國在上海的確有一個大型的海軍基地,基地裏麵主要是帝國三民黨時期的海軍艦隊,擁有大小艦船40餘艘。潛水艦隊司令部就設在這裏。同樣擁有大型深水港的海軍基地在帝國的海岸線上還有兩個,分別是廣州港和欽州港。大漢帝國的海軍主力艦隊第一艦隊的駐地就是在北部灣的欽州港。在這個海域裏麵,艦隊將得到海軍航空兵的有力支援。
隨著潛艇戰術的成功,大漢帝國海軍部也開始發現了這種戰術上的局限性:當前實施的潛艇戰術是以配置偵察或巡邏區域網開始的,最先發現敵艦的潛艇在通報敵情之後,立即發動攻擊,其餘從各方向趕來的各潛艇再集中圍攻。事實證明,這種戰術隻能對付速度較低的敵艦―――商船隊。
於是,為了能夠對付敵人的高速艦隊,又在這個戰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即在偵察和巡邏區域網後麵再配置一個或數個支援潛艇群來對付發現的敵艦船。這種改進使得這一戰術更加完善,在後來的實戰中又發現了更為理想的戰術隊形:環形配置。
環形配置方式就是敵艦一旦進入這個環形配置海區,第一艘發現敵艦的潛艇就與其保持接觸,位於環形海區上的其他潛艇則作為支援群投入戰鬥。這樣,一個完整的潛艇戰術原則就被提了出來,並寫進了條令。
這一戰術大大提高的潛艇的攻擊效率。當帝國海軍的眾多潛艇聚集到東海區域的時候,這種戰術的效果顯現了出來:潛艇不光能夠擊沉商船隊,也能夠擊沉護航的反潛驅逐艦隊。令人驚異的是,日本鬼子對自己的聲納探測器非常自信。實際上,他們所倚仗的聲納探測器根本不能發現在護航艦隊附近,像魚雷那樣緊貼著海麵活動的潛艇。所以當大漢帝國海軍的潛艇發動夜襲時,日本鬼子的艦隊隻有倒黴的份。
對於山本這支龐大的聯合艦隊,潛水艦隊的偵察潛艇在其進入東海海域不久就發現了它,並向艦隊司令部匯報了敵情。鑑於敵艦隊過於龐大,艦隊司令部命令潛艇採取沿途監視的戰術,以判斷日本艦隊的去向。
隨著加入監視行動的潛艇群越來越多,日本艦隊的數目是越來越清楚:五艘航空母艦,五艘戰列巡洋艦,七艘巡洋艦,二十六艘驅逐艦及其補給船。當海軍總司令龐德中將拿到這份情報清單的時候,也不由倒吸了一口涼氣。而且根據日艦隊的航向判斷,目標就是上海的海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