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雖想繼續進攻,然而最後還是不得不停止前進,因此他們太疲勞了,許多人已經一天一夜沒合眼,其間僅吃過一頓飯,而且飯菜冰冷,他們太需要休息了;彈藥也出現不足,他們已用光了為此次行動準備的全部彈藥,而對於攻打麵前的堅固防線,沒有足夠的彈藥是根本不行的。看來29日,解放軍對美軍物資裝卸場的攻擊行動終於產生了效果。
解放軍也不會給對手以休整的機會,當晚就出動一支裝甲部隊實施反衝擊,確切的說是剛剛到達就被投入戰鬥,雖然參與反擊的裝甲部隊無不慘重損失,甚至有幾個參戰單位撤下去時已成空架子,但解放軍的目的達到了,消除了防線內的突出部,美軍差不多回到了早晨的出發陣地。對於此戰,一名美軍軍官評價道:“我們擊敗了他們,並讓他們付出高昂的代價,可是我們為此付出的也不少,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高昂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輕易有獲取補充,而我們的損失幾乎無法彌補。”
此時史迪特發現從後勤的角度看,要繼續這場戰爭已經越來越困難,他手中可使用的巡航飛彈隻剩下8枚,有與沒有差不多了,各種飛彈,無論是空對地,還是空對空的消耗量也非常大,沒有飛彈,現代戰爭要如何打下去?如果再打下去,雖然不至於彈盡糧絕,但也不會好到那去。當然這裏僅指裝有常規彈頭的飛彈,而不包括核飛彈。這個時候他才深深地體會到後勤方麵的不足,確切地說沒有想到這場戰爭的消耗會如此之大,消耗速度如此之快。
他已開始盤算著從什麽地方“借點”飛彈來,美國本土、美駐歐洲部隊手中應該有不少存貨,再催一催軍火商們加緊生產,一想到這裏他就頭痛,飛彈可不是說借就借來的,其中的麻煩事不少。其實此時讓他的頭痛事情可不少,連續的戰鬥之後,人員疲勞不堪,裝備的完好率也下降了,尤其是戰機的出勤率下降嚴重。
登陸作戰更是在後勤工作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開始的,其後勤計劃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對可能遇到情況估計不足。對於戰鬥的激烈成度估計不足,至使彈藥等急需物資無法及時供應。此外,物資的運輸與裝卸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沒有想到竟無一大型港口可用,也沒有足夠的裝卸機械,物資上岸之後,也沒有足夠的運力將物資運交作戰部隊。
這一想到這些事情,他就越來越盼望早一點結束這場戰爭,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擁有此種想法之人何止他一人?
※※※
作者:大家沒有看錯,這確實是小說的第二十章第1節,原本這應該是第十九章,不過現在它隻能算作第二十章了,因為有一位網友對我的小說非常感興趣,他認為小說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時手癢,決定為本小說錦上添花罷,第十九章的內容將由他負責。他的文筆相當不錯,因此我相信大家不會失望的。
第二節
第3機動旅自從那日與美軍大戰一場之後,就再沒有投入戰鬥,因為損失太慘重,全旅就不得不進行休整,其中反坦克炮兵營建製撤消,損失過大的原因是擴編時補充的人員沒有實戰經驗。第50集團軍從台灣返回大陸之後,俞登認為沒有機會再使用大規模機載步兵了。按戰前的推演,美軍登陸後的縱深不會太深,採取敵後機降作戰的意義不大。同時,為解決台灣島上部隊的後勤問題,運輸直升機已被抽調去執行運輸任務,也就是說大規模的敵後機降作戰已不可能。麵對裝備有大量各式直升機的美軍,解放軍數量有限的攻擊直升機可以去支援地麵部隊,以消除敵直升機的威脅。
這樣一來,機載步兵們失去了發揮作用的機會,他們與普通步兵部隊已沒什麽區別。說到與攻擊直升機部隊配合作戰,第190師要遠比機載步兵們更加合適,前者的火力與機動性遠遠超過失去直升機支持的後者。但是將其當作普通步兵部隊使用又是一種浪費,他們可是精銳部隊,因此經過考慮之後,決定以他們為基礎擴編成機動性極強的機動部隊,規模由營擴編為旅。戰鬥中他們也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各機動旅都在最危急的時候投入戰鬥,成功阻擋了美軍攻勢,為增援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現在整個戰線已相對穩定,大批增援部隊又已到達,不再需要他們擔任“消防隊”的工作,或者說沒機會了。今後的戰鬥好象不太適合他們,雙方的戰鬥已趨向於陣地爭奪戰式的方式,象他們這樣的輕裝部隊僅適合於防禦作戰,進攻作戰更多的應由裝甲部隊負責。各機動旅實際上已經“失業”,名為在二線擔任預備隊,以備隨時增援一線,實則這裏根本不會出現需要他們增援的情況,激戰主要發生在北線,而不是南線。
※※※
由於12月29日的大反擊行動無果而終,以及上海戰線的危急形勢,令許多人失望,可是薛一卒一點沒受影響,相反心情一直不錯,確切的說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他早把全部工作推給鍾無影,然後就給自已放起長假,說要“好好休息一下!”仿佛要讓他與這場戰爭無關。其實他的內心世界並沒有他外表顯得那麽輕鬆自在,相反沉重的很。
許多剛剛認識的麵孔,一下子全消失,其中不乏可造之才。他早已是老兵,親眼目睹過無數戰友犧牲,由於經歷的太多,已讓他有一種麻木之感。他非常希望放下一切,回到家與親人團聚,與相交多年的女友結婚,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然而他也清楚,那不過是夢,隻要戰爭不結束,他就別想回家。
解放軍也不會給對手以休整的機會,當晚就出動一支裝甲部隊實施反衝擊,確切的說是剛剛到達就被投入戰鬥,雖然參與反擊的裝甲部隊無不慘重損失,甚至有幾個參戰單位撤下去時已成空架子,但解放軍的目的達到了,消除了防線內的突出部,美軍差不多回到了早晨的出發陣地。對於此戰,一名美軍軍官評價道:“我們擊敗了他們,並讓他們付出高昂的代價,可是我們為此付出的也不少,甚至可以說是非常高昂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輕易有獲取補充,而我們的損失幾乎無法彌補。”
此時史迪特發現從後勤的角度看,要繼續這場戰爭已經越來越困難,他手中可使用的巡航飛彈隻剩下8枚,有與沒有差不多了,各種飛彈,無論是空對地,還是空對空的消耗量也非常大,沒有飛彈,現代戰爭要如何打下去?如果再打下去,雖然不至於彈盡糧絕,但也不會好到那去。當然這裏僅指裝有常規彈頭的飛彈,而不包括核飛彈。這個時候他才深深地體會到後勤方麵的不足,確切地說沒有想到這場戰爭的消耗會如此之大,消耗速度如此之快。
他已開始盤算著從什麽地方“借點”飛彈來,美國本土、美駐歐洲部隊手中應該有不少存貨,再催一催軍火商們加緊生產,一想到這裏他就頭痛,飛彈可不是說借就借來的,其中的麻煩事不少。其實此時讓他的頭痛事情可不少,連續的戰鬥之後,人員疲勞不堪,裝備的完好率也下降了,尤其是戰機的出勤率下降嚴重。
登陸作戰更是在後勤工作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開始的,其後勤計劃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對可能遇到情況估計不足。對於戰鬥的激烈成度估計不足,至使彈藥等急需物資無法及時供應。此外,物資的運輸與裝卸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沒有想到竟無一大型港口可用,也沒有足夠的裝卸機械,物資上岸之後,也沒有足夠的運力將物資運交作戰部隊。
這一想到這些事情,他就越來越盼望早一點結束這場戰爭,一場沒有希望的戰爭!擁有此種想法之人何止他一人?
※※※
作者:大家沒有看錯,這確實是小說的第二十章第1節,原本這應該是第十九章,不過現在它隻能算作第二十章了,因為有一位網友對我的小說非常感興趣,他認為小說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時手癢,決定為本小說錦上添花罷,第十九章的內容將由他負責。他的文筆相當不錯,因此我相信大家不會失望的。
第二節
第3機動旅自從那日與美軍大戰一場之後,就再沒有投入戰鬥,因為損失太慘重,全旅就不得不進行休整,其中反坦克炮兵營建製撤消,損失過大的原因是擴編時補充的人員沒有實戰經驗。第50集團軍從台灣返回大陸之後,俞登認為沒有機會再使用大規模機載步兵了。按戰前的推演,美軍登陸後的縱深不會太深,採取敵後機降作戰的意義不大。同時,為解決台灣島上部隊的後勤問題,運輸直升機已被抽調去執行運輸任務,也就是說大規模的敵後機降作戰已不可能。麵對裝備有大量各式直升機的美軍,解放軍數量有限的攻擊直升機可以去支援地麵部隊,以消除敵直升機的威脅。
這樣一來,機載步兵們失去了發揮作用的機會,他們與普通步兵部隊已沒什麽區別。說到與攻擊直升機部隊配合作戰,第190師要遠比機載步兵們更加合適,前者的火力與機動性遠遠超過失去直升機支持的後者。但是將其當作普通步兵部隊使用又是一種浪費,他們可是精銳部隊,因此經過考慮之後,決定以他們為基礎擴編成機動性極強的機動部隊,規模由營擴編為旅。戰鬥中他們也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各機動旅都在最危急的時候投入戰鬥,成功阻擋了美軍攻勢,為增援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現在整個戰線已相對穩定,大批增援部隊又已到達,不再需要他們擔任“消防隊”的工作,或者說沒機會了。今後的戰鬥好象不太適合他們,雙方的戰鬥已趨向於陣地爭奪戰式的方式,象他們這樣的輕裝部隊僅適合於防禦作戰,進攻作戰更多的應由裝甲部隊負責。各機動旅實際上已經“失業”,名為在二線擔任預備隊,以備隨時增援一線,實則這裏根本不會出現需要他們增援的情況,激戰主要發生在北線,而不是南線。
※※※
由於12月29日的大反擊行動無果而終,以及上海戰線的危急形勢,令許多人失望,可是薛一卒一點沒受影響,相反心情一直不錯,確切的說他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他早把全部工作推給鍾無影,然後就給自已放起長假,說要“好好休息一下!”仿佛要讓他與這場戰爭無關。其實他的內心世界並沒有他外表顯得那麽輕鬆自在,相反沉重的很。
許多剛剛認識的麵孔,一下子全消失,其中不乏可造之才。他早已是老兵,親眼目睹過無數戰友犧牲,由於經歷的太多,已讓他有一種麻木之感。他非常希望放下一切,回到家與親人團聚,與相交多年的女友結婚,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然而他也清楚,那不過是夢,隻要戰爭不結束,他就別想回家。